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4117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包括:主吸盘和硅基微针;所述主吸盘内设置所述硅基微针,所述硅基微针位于所述主吸盘靠近伤口的一侧;所述主吸盘远离所述伤口的一侧设有负压主导流吸管;所述主吸盘远离所述伤口的一侧设有注入载药导管,通过所述注入载药导管给所述硅基微针加药,所述注入载药导管上设有注入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吸盘内设置硅基微针,可以进行注入载药,方便临床使用。正常情况下,先关闭注入阀门,将所述主吸盘附在伤口上,通过负压主导流吸管连接负压源进行导流。当需要注入载药时,关闭负压源,打开注入阀门,通过所述注入载药导管给所述硅基微针加药。微针加药。微针加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创伤负压治疗(NPWT,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以下简称NPW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由Fleischmann等于1992年首创,1997年Argenta及Morykwas的报告为NPWT提供了实验和临床依据,大大促进了NPWT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目前NPWT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急、慢性伤口包括急性软组织缺损、各类慢性(压力性、血管性、糖尿病性)溃疡、外科切口裂开或感染等。尤适用于各类传统外科方法无效的慢性难愈合伤口及不能立即施行确定性外科创面关闭方法如皮瓣移植等的伤口。
[000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用内含有引流管的医用伤口敷料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连接负压源,通过负压引流创口过多渗血、渗液,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0004]传统技术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目前临床上通常吸盘式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工作,不可注入载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在吸盘内设置硅基微针,可以进行注入载药,方便临床使用。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包括:主吸盘和硅基微针;所述主吸盘内设置所述硅基微针,所述硅基微针位于所述主吸盘靠近伤口的一侧;所述主吸盘远离所述伤口的一侧设有负压主导流吸管;所述主吸盘远离所述伤口的一侧设有注入载药导管,通过所述注入载药导管给所述硅基微针加药,所述注入载药导管上设有注入阀门。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09]在吸盘内设置硅基微针,可以进行注入载药,方便临床使用。正常情况下,先关闭注入阀门,将所述主吸盘附在伤口上,通过负压主导流吸管连接负压源进行导流。当需要注入载药时,关闭负压源,打开注入阀门,通过所述注入载药导管给所述硅基微针加药。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硅基微针包括贴片部和设置在所述贴片部上的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位于所述贴片部远离所述主吸盘的一侧;所述贴片部靠近所述主吸盘的一侧设有注液孔,所述贴片部的制作材料是硅,所述微针阵列的制作材料是硅。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针阵列的密度的范围在100根/平方厘米到1000根/平方厘米之间,所述微针阵列的高度的范围在100μm到1500μm之间;所述微针阵列中针体的直径从底部到针尖逐渐变小,所述微针阵列中针体的针尖的直径的范围在10μm到15μm之间,所述微针阵列中针体的底部直径的范围在20μm到40μm之间。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片部为圆盘状,所述微针阵列的高度是所述贴片部
的厚度的5到10倍;所述注液孔的数量为4到8个,4到8个所述注液孔以所述贴片部的中心为圆心圆周均匀分布。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吸盘包括主吸附座和主粘性膜;所述主粘性膜粘在所述主吸附座靠近所述伤口的一侧用于固定所述主吸附座;所述主吸附座上形成主负压腔。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次吸盘和与多个所述次吸盘对应的负压次导流吸管;所述主负压腔上设有主导流吸管连接座和次导流吸管连接座,所述主导流吸管连接座连接所述负压主导流吸管;所述次导流吸管连接座连接所述负压次导流吸管;所述负压次导流吸管远离所述次导流吸管连接座的一端连接所述次吸盘。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负压次导流吸管的直径相同,多个所述负压次导流吸管的制作材料相同,多个所述负压次导流吸管的长度两两不相同,所述负压次导流吸管上设置次控制阀门。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次吸盘包括次吸附座和次粘性膜;所述次粘性膜粘在所述次吸附座靠近所述伤口的一侧用于固定所述次吸附座;所述次吸附座上形成次负压腔。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负压腔的吸附面积大于所述次负压腔的吸附面积;所述主负压腔的吸附面积是所述次负压腔的吸附面积的5到10倍;多个所述次负压腔的吸附面积相等。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主导流吸管连接在所述主吸盘的中心;所述负压主导流吸管上设有单向阀,通过所述单向阀,流体只可以从所述主吸盘通过所述负压主导流吸管流出去,流体不能从外面通过所述负压主导流吸管流到所述主吸盘内。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中硅基微针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如下:100、主吸盘;110、主吸附座;120、主粘性膜;130、主负压腔;140、负压主导流吸管;150、负压次导流吸管;170、主导流吸管连接座;180、单向阀;210、注入阀门;220、注入载药导管;230、贴片部;240、微针阵列;250、注液孔;300、次吸盘;310、次吸附座;320、次粘性膜;330、次负压腔;340、次控制阀门;350、次导流吸管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3]参阅图1,一种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包括:主吸盘100和硅基微针;所述主吸盘100内设置所述硅基微针,所述硅基微针位于所述主吸盘100靠近伤口的一侧;所述主吸盘100远离所述伤口的一侧设有负压主导流吸管140;所述主吸盘100远离所述伤口的一侧设有注入载药导管220,通过所述注入载药导管220给所述硅基微针加药,所述注入载药导管220上设有注入阀门210。
[0024]在吸盘内设置硅基微针,可以进行注入载药,方便临床使用。正常情况下,先关闭
注入阀门210,将所述主吸盘100附在伤口上,通过负压主导流吸管140连接负压源进行导流。当需要注入载药时,关闭负压源,打开注入阀门210,通过所述注入载药导管220给所述硅基微针加药。使用硅基微针时,可以在硅基微针下面设置合适的敷料。
[0025]可以理解,硅基微针可以采用常见的硅基微针的结构,参阅图2,所述硅基微针包括贴片部230和设置在所述贴片部230上的微针阵列240;所述微针阵列240位于所述贴片部230远离所述主吸盘100的一侧;所述贴片部230靠近所述主吸盘100的一侧设有注液孔250,所述贴片部230的制作材料是硅,所述微针阵列240的制作材料是硅。
[0026]可以理解,所述微针阵列通过湿法腐蚀所述贴片部的微针图形制成,这是非常常见的工艺,在此不再赘述。
[0027]具体地,所述微针阵列240的密度的范围在100根/平方厘米到1000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吸盘和硅基微针;所述主吸盘内设置所述硅基微针,所述硅基微针位于所述主吸盘靠近伤口的一侧;所述主吸盘远离所述伤口的一侧设有负压主导流吸管;所述主吸盘远离所述伤口的一侧设有注入载药导管,通过所述注入载药导管给所述硅基微针加药,所述注入载药导管上设有注入阀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微针包括贴片部和设置在所述贴片部上的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位于所述贴片部远离所述主吸盘的一侧;所述贴片部靠近所述主吸盘的一侧设有注液孔,所述贴片部的制作材料是硅,所述微针阵列的制作材料是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阵列的密度的范围在100根/平方厘米到1000根/平方厘米之间,所述微针阵列的高度的范围在100μm到1500μm之间;所述微针阵列中针体的直径从底部到针尖逐渐变小,所述微针阵列中针体的针尖的直径的范围在10μm到15μm之间,所述微针阵列中针体的底部直径的范围在20μm到40μm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片部为圆盘状,所述微针阵列的高度是所述贴片部的厚度的5到10倍;所述注液孔的数量为4到8个,4到8个所述注液孔以所述贴片部的中心为圆心圆周均匀分布。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硅基微针的负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吸盘包括主吸附座和主粘性膜;所述主粘性膜粘在所述主吸附座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建东孙炳伟苏晓东辛煜邹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立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