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及装配式建筑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28372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墙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及装配式建筑,通过将第N层预制墙的底部的封仓灌浆工作调整到等待第N层顶部的楼板的混凝土固化的等待期中,并将第N+1层的施工过程调整到等待第N层预制墙底部灌浆料固化的等待期中,两个等待期中装配工作不会中止,整个装配过程连续进行不中断,从而极大地缩短了工期;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还找出了因施工顺序的调整而对尚未进行灌浆的预制墙造成扰动的因素,以及因施工顺序的调整而导致灌浆不饱满的因素,并采用技术手段一一予以解决,从而克服了因施工顺序调整而导致预制墙发生偏斜的问题,以及因施工顺序调整而导致灌浆套筒中灌浆不饱满且又无法通过吊起预制墙进行排查的问题。起预制墙进行排查的问题。起预制墙进行排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及装配式建筑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墙板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及装配式建筑。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大趋势。通过把建筑中的各种构件都做成模块化的预制构件,在现场如同搭积木一样进行快速组装,可极大缩短工期。
[0003]装配式建筑中,最主要的两个部件是预制墙以及预制楼板,其中预制墙底部通过灌浆套筒以及灌浆料与下方的预制楼板连接,然后顶部通过现浇的连梁(位于预制楼板之间的接缝中)与上方的预制楼板连接。这两部分的连接过程都需要等待灌浆料/混凝土凝固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两个等待期打断了装配过程,使得工期被延长。
[0004]目前已经有人尝试采用调整施工顺序的方式来减少等待期,比如CN111502283A

一种预制竖向构件跳层灌浆施工方法中,就提出了先将预制墙与顶部的楼板连接,然后再将预制墙与底部的楼板进行连接,这样在等待预制墙与底部的楼板连接处的灌浆料凝固期间,可以同时进行顶部的楼层的施工,从而可以减少一个等待期。但这样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在将预制墙与顶部的楼板连接等施工过程中,预制墙底部是缺乏可靠的固定的,侧面的斜撑不能完全阻止施工过程中的扰动对预制墙造成的偏斜,导致施工完成后预制墙存在着一定的偏斜,从而留下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由于施工顺序的调整,以往的很多检测操作也无法进行,比如在出现灌浆料不饱满(这里灌浆料饱满指的是灌浆套筒要灌满,灌浆套筒外的灌浆仓可以不灌满)且又难以定位到渗漏点时,以往可以通过将预制墙重新吊起一小段距离进行检查,但在施工顺序调整后就无法进行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及装配式建筑。
[0006]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在装配过程中存在两个等待期,而尝试采用调整施工顺序的方式来避开等待期又会导致预制墙偏斜以及灌浆套筒中灌浆料不饱满。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用于采用预制墙修建装配式建筑,所述预制墙底部的钢筋通过灌浆套筒与基面上的预留钢筋连接,预制墙底部开设有灌浆仓、与灌浆仓连通的注浆孔、以及高于注浆孔并与灌浆套筒的出浆管连通的出浆孔,相邻的预制墙通过现浇节点连接,所述装配式建筑的楼板为叠合板;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预制墙上开设高于出浆孔的观察孔,观察孔通向灌浆仓顶部;步骤二:在第N层建筑的基面上吊装预制墙,调整好预制墙位置和垂直度后进行固定;步骤三:封堵现浇节点与预制墙的灌浆仓之间的缝隙,绑扎现浇节点的钢筋笼,所述现浇节点的钢筋笼中的箍筋为高重叠开口箍对,所述高重叠开口箍对包括两个开口相对
设置并相互搭接的直角U形开口箍,所述直角U形开口箍的底部贴在现浇节点的一个墙面处的节点纵筋外,且两端勾在现浇节点的另一个墙面处的节点纵筋上;步骤四:浇筑现浇节点,所述现浇节点的上表面高于预制墙的上表面且低于预制墙顶部的楼板的下表面;所述现浇节点的厚度大于相邻的预制墙,且现浇节点的所有墙面均位于相邻的预制墙墙面外侧;步骤五:吊装第N层建筑顶部的楼板中的叠合板,并完成楼板中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步骤六:在等待第N层建筑顶部的楼板中的混凝土凝固期间,进行第N层建筑的预制墙的封仓与灌浆,在出浆孔中有灌浆料溢出后封堵出浆孔并继续灌浆,直到灌浆仓内的液位上升到观察孔后停止灌浆并封堵观察孔;灌浆的同时通过观察孔监测灌浆仓内的液位,确保灌浆仓无空鼓;在第N层建筑顶部的楼板强度达标后,以N层建筑顶部的楼板的上表面为第N+1层建筑的基面,修建第N+1层建筑,循环往复直到完成整个建筑的装配。
[0008]进一步,步骤六中,通过插设在观察孔中的套筒灌浆饱满度监测器监测灌浆仓内的液位。
[0009]进一步,所述注浆孔、出浆孔、以及观察孔中分别插设有橡塑管,所述套筒灌浆饱满度监测器插设在观察孔的橡塑管中。
[0010]进一步,所述现浇节点比预制墙顶部高至少10mm,所述观察孔比出浆孔高至少100mm。
[0011]进一步,所述现浇节点分层浇筑。
[0012]进一步,所述现浇节点的混凝土通过泵管注入,所述泵管插设在现浇节点的钢筋笼内、泵管下端埋在在混凝土中边后退边注混凝土。
[0013]进一步,所述现浇节点通过插入式振捣棒完成混凝土振捣,插入式振捣棒插设在现浇节点的钢筋笼内。
[0014]进一步,所述预制墙左右端面上的预留钢筋弯折为用于勾住节点纵筋的挂钩;所述节点纵筋通过直螺纹套筒与基面上的预留钢筋连接。
[0015]进一步,所述预制墙与现浇节点的模板相接触的墙面向内凹陷成槽,槽内填充有用于避免现浇节点的模板冲击到预制墙的缓冲胶条。
[0016]一种可连续装配的装配式建筑,采用上述的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来修建。
[0017]本专利技术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及装配式建筑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第N层预制墙的底部的封仓灌浆工作调整到等待第N层顶部的楼板的混凝土固化的等待期中,并将第N+1层的施工过程调整到等待第N层预制墙底部灌浆料固化的等待期中,两个等待期中装配工作不会中止,整个装配过程连续进行不中断,从而极大地缩短了工期;本专利技术中,专利技术人通过长期的试验,找到了因施工顺序的调整而对尚未进行灌浆的预制墙造成扰动的各种因素,并采用技术手段一一予以解决,从而克服了因施工顺序调整而导致预制墙发生偏斜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中,专利技术人通过长期的试验,找到了因施工顺序的调整而导致灌浆套筒中灌浆不饱满的各种因素,并采用技术手段一一予以解决,从而克服了因施工顺序调整而导致灌浆不饱满且又无法通过吊起预制墙进行排查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现浇节点与预制墙的连接示意图,图中为避免影响识图,未画预制墙顶部及边缘的钢筋;图3是图2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一字形的现浇节点中箍筋绑扎示意图,为避免重叠而导致难以识图,每个高重叠开口箍对中的两个直角U形开口箍中的一个绑扎到位,另一个处于绑扎过程中,图中箭头代表安装时的移动方向,图中视角为俯视,下同;图5是L字形的现浇节点中箍筋绑扎示意图;图6是T字形的现浇节点中箍筋绑扎示意图;其中,1

预制墙,11

注浆孔,12

出浆孔,13

观察孔,14

挂钩,15

缓冲胶条,2

现浇节点,21

节点纵筋,22

高重叠开口箍对。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所示,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用于采用预制墙1修建装配式建筑,预制墙1底部的钢筋通过灌浆套筒与基面上的预留钢筋连接,预制墙1底部开设有灌浆仓、与灌浆仓连通的注浆孔11、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避免墙体偏斜的建筑连续装配方法,用于采用预制墙(1)修建装配式建筑,所述预制墙(1)底部的钢筋通过灌浆套筒与基面上的预留钢筋连接,预制墙(1)底部开设有灌浆仓、与灌浆仓连通的注浆孔(11)、以及高于注浆孔(11)并与灌浆套筒的出浆管连通的出浆孔(12),相邻的预制墙(1)通过现浇节点(2)连接,所述装配式建筑的楼板为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预制墙(1)上开设高于出浆孔(12)的观察孔(13),观察孔(13)通向灌浆仓顶部;步骤二:在第N层建筑的基面上吊装预制墙(1),调整好预制墙(1)位置和垂直度后进行固定;步骤三:封堵现浇节点(2)与预制墙(1)的灌浆仓之间的缝隙,绑扎现浇节点(2)的钢筋笼,所述现浇节点(2)的钢筋笼中的箍筋为高重叠开口箍对(22),所述高重叠开口箍对(22)包括两个开口相对设置并相互搭接的直角U形开口箍,所述直角U形开口箍的底部贴在现浇节点(2)的一个墙面处的节点纵筋(21)外,且两端勾在现浇节点(2)的另一个墙面处的节点纵筋(21)上;步骤四:浇筑现浇节点(2),所述现浇节点(2)的上表面高于预制墙(1)的上表面且低于预制墙(1)顶部的楼板的下表面;步骤五:吊装第N层建筑顶部的楼板中的叠合板,并完成楼板中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步骤六:在等待第N层建筑顶部的楼板中的混凝土凝固期间,进行第N层建筑的预制墙(1)的封仓与灌浆,在出浆孔(12)中有灌浆料溢出后封堵出浆孔(12)并继续灌浆,直到灌浆仓内的液位上升到观察孔(13)后停止灌浆并封堵观察孔(13);灌浆的同时通过观察孔(13)监测灌浆仓内的液位,确保灌浆仓无空鼓;在第N层建筑顶部的楼板强度达标后,以N层建筑顶部的楼板的上表面为第N+1层建筑的基面,修建第N+1层建筑,循环往复直到完成整个建筑的装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鑫万健百世健王悦孟凡博尹双越李梦浩杨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