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83131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44
本公开涉及一种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待校核红线数据;根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对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单元划分,得到第一类红线区域、第二类红线区域;对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根据所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及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得到目标生态保护红线。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多源、多样的具有预设边界信息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对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校核,提升了生态保护红线的位置精度,确保红线边界清晰,落地准确。落地准确。落地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地理信息
,尤其涉及一种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尽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但总体而言,资源约束压力持续增大,环境污染仍在加重,生态系统退化依然严重,生态问题更加复杂,资源环境与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逆转。已建各类保护区空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布局不够合理,生态保护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且严格性不足,尚未形成保障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0003]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管理与治理手段。
[0004]生态保护红线的落地是基础,严守是关键,目前,针对特大城市的精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如何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精准落地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待校核红线数据,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具有预设边界信息,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包括保护单元数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包括多种保护地;根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对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单元划分,得到第一类红线区域、第二类红线区域,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包括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的重叠面积高于预设面积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包括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重叠面积低于所述预设面积对应的区域;对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根据所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及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得到目标生态保护红线。
[0006]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待校核红线数据,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具有预设边界信息,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包括保护单元数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包括多种保护地;单元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对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单元划分,得到第一类红线区域、第二类红线区域,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包括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的重叠面积高于预设面积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包括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重叠面积低于所述预设面积对应的区域;第一校核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
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第二校核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及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得到目标生态保护红线。
[0007]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执行上述方法。
[0008]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
[0009]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通过获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待校核红线数据,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具有预设边界信息,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包括保护单元数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包括多种保护地;根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对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单元划分,得到第一类红线区域、第二类红线区域,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包括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的重叠面积高于预设面积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包括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重叠面积低于所述预设面积对应的区域;对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根据所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及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得到目标生态保护红线,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多源、多样的具有预设边界信息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对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校核,提升了生态保护红线的位置精度,确保红线边界清晰,落地准确。
[001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公开。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1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0012]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的流程图。
[0013]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中实现步骤S12的流程图。
[0014]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中实现步骤S13的流程图。
[0015]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中实现步骤S14的流程图。
[0016]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中实现步骤S140的流程图。
[0017]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中实现步骤S141的流程图。
[0018]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中实现步骤S142的流程图。
[0019]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中实现步骤S143的流程图。
[0020]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中实现步骤S144的流程图。
[0021]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红线校核方法的示意图。
[0022]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红线校核装置的框图。
[0023]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0025]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00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及待校核红线数据,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具有预设边界信息,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包括保护单元数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包括多种保护地;根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对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单元划分,得到第一类红线区域、第二类红线区域,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包括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的重叠面积高于预设面积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包括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重叠面积低于所述预设面积对应的区域;对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根据所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及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得到目标生态保护红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对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单元划分,包括:将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与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进行相交处理,得到在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中的红线数据;确定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中的红线数据的面积得到所述重叠面积,将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中,所述重叠面积高于所述预设面积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将所述重叠面积低于所述预设面积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将所述重叠区域及对应的重叠面积标识在所述待校核红线数据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一类红线区域,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在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与所述保护单元数据在空间形态上和/或边界走势一致的情况下,按照保护单元数据的边界对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的红线边界进行调整;从所述保护单元数据中提取保护单元核心区范围,并将所述保护单元核心区范围添加到所述第一类红线区域的红线数据,得到第一调整红线数据;确定所述第一调整红线数据中所述保护单元核心区范围之外的待调整红线数据,并将所述待调整红线数据与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中的规划数据重叠的区域去除,得到第二调整红线数据,并利用所述第二调整红线数据及所述保护单元核心区范围得到第三调整红线数据,其中,所述规划数据包括特定用途的区域的边界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第二类红线区域,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的边界精度进行校核,以提升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的边界精度;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的用途校核,以去除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中具有预设用途的红线区域;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与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中的规划数据进行衔接校核;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边界一致性校核;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完整性校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的边界精度进
行校核,以提升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的边界精度,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若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的红线边界切割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的建筑物或者交通线路,致使建筑物或者交通线路被切分成2个或2个以上的切割区域,调整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的边界以与所述建筑物和/或所述交通线路不相交;若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中的红线数据,相较于所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的遥感影像的纹理和预设区域数据,存在走势一致但位置偏移的情况,则按照所述遥感影像、所述预设区域数据对所述第二类红线区域进行修正;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译陈品祥刘博文张凤录崔亚君余永欣马明睿谢燕峰武润泽龚芸杨旭东王怡王子强许天豪张佳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