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126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包括顶架;所述顶架底部的两侧均设有吊装固定结构;两侧的所述吊装固定结构相互对称;所述吊装固定结构包括两个顶端固定在所述顶架上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均设有吊臂;所述吊臂的外端连接在所述固定杆的底端;一个所述吊臂的内端固定有第一固定组件;另一个所述吊臂的内端固定有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两个偏心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和一个偏心固定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固定组件上的两个偏心固定块,实现该工装可以同时满足两种车型生产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多个偏心固定块,实现该工装对车身的固定功能,且固定速度快。且固定速度快。且固定速度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

技术介绍

[0002]在整车制造工厂涂装车间生产过程中,白车身是通过滑撬输送完成整个喷涂流程;在白车身从预清洗工序转到前处理工序时,需要用吊具转接,吊具承载车身的方式是四个定位销支撑(前后各有两个销轴);涂装车间刚投入使用时,所有的设备工装均按照EP30车型平台导入生产,随着新车型EP12导入生产,两车型属不同平台车型,车身定位孔不一致,同一套设备工装(滑撬、吊具)无法满足EP30/EP12两车型共线生产。
[0003]基于上述情况,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本技术的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第一固定组件上的两个偏心固定块,实现该工装可以同时满足两种车型生产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多个偏心固定块,实现该工装对车身的固定功能,且固定速度快。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包括顶架;所述顶架底部的两侧均设有吊装固定结构;两侧的所述吊装固定结构相互对称;所述吊装固定结构包括两个顶端固定在所述顶架上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均设有吊臂;所述吊臂的外端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杆的底端;一个所述吊臂的内端固定有第一固定组件;另一个所述吊臂的内端固定有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两个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的偏心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和一个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的偏心固定块。
[0007]本技术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组件上的两个所述偏心固定块,实现该工装可以同时满足两种车型生产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多个所述偏心固定块,实现该工装对车身的固定功能,且固定速度快。
[0008]优选的,所述偏心固定块底端设有圆形的转动盘,且所述偏心固定块偏离所述转动盘的圆心;所述偏心固定块内腔顶部的中心可转动连接有转动杆,且所述转动杆的底端可转动连接有推动手柄;所述推动手柄的所述推动手柄向外延伸至所述偏心固定块的外侧;所述偏心固定块的侧面设有用于嵌设所述推动手柄的移动槽;且在所述移动槽的两端设有挡板。
[0009]优选的,所述转动盘上设有对应所述转动杆设有的第一转动孔。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包括一个第一固定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相邻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
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所述第一转动孔设有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二安装部对应所述第一转动孔设有第三转动孔。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包括一个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三安装部对应所述第一转动孔设有第四转动孔。
[0012]优选的,所述挡板上设有固定所述推动手柄的固定夹。
[0013]优选的,所述吊臂的外端通过转动座与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底端设有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的卡板;所述转动座环绕所述固定杆对应所述卡板设有多个卡槽;所述吊臂底部还设有固定在所述转动座上的加强肋;所述吊臂的内侧还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或第二固定孔的多个第三固定孔。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均为腰圆孔;且所述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的数量均为四个;所述第三固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三固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固定孔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四个所述第一固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呈矩形阵列;四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呈矩形阵列;四个所述第三固定孔在所述吊臂上呈矩形阵列。
[0015]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设有多个连杆。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的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第一固定组件上的两个偏心固定块,实现该工装可以同时满足两种车型生产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多个偏心固定块,实现该工装对车身的固定功能,且固定速度快。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所述吊装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所述吊臂和第二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所述吊臂和第一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所述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技术所述吊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本技术所述偏心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至9所示,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包括顶架1;所述顶架1底部的两侧均设有吊装固定结构2;两侧的所述吊装固定结构2相互对称;所述吊装固定结构2包括两个顶端固定在所述顶架1上的固定杆21;两个所述固定杆21 的底端均设有吊臂22;所述吊臂22的外端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杆21的底端;一个所述吊臂22的内端固定有第一固定组件3;另一个所述吊臂的内端固定有第二固定组件4;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固定板31和两个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31上的偏心固定块5;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第二固定板41 和一个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板41上的偏心固定块5。
[0030]本技术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上的两个所述偏心固定块5,实现该工装可以同时满足两种车型生产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多个所述偏心固定块5,实现该工装对车身的固定功能,且固定速度快。
[0031]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偏心固定块5底端设有圆形的转动盘 51,且所述偏心固定块5偏离所述转动盘51的圆心;所述偏心固定块5内腔顶部的中心可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2,且所述转动杆52的底端可转动连接有推动手柄53;所述推动手柄53的所述推动手柄53向外延伸至所述偏心固定块5的外侧;所述偏心固定块5的侧面设有用于嵌设所述推动手柄53的移动槽54;且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架(1);所述顶架(1)底部的两侧均设有吊装固定结构(2);两侧的所述吊装固定结构(2)相互对称;所述吊装固定结构(2)包括两个顶端固定在所述顶架(1)上的固定杆(21);两个所述固定杆(21)的底端均设有吊臂(22);所述吊臂(22)的外端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杆(21)的底端;一个所述吊臂(22)的内端固定有第一固定组件(3);另一个所述吊臂的内端固定有第二固定组件(4);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固定板(31)和两个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31)上的偏心固定块(5);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第二固定板(41)和一个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板(41)上的偏心固定块(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固定块(5)底端设有圆形的转动盘(51),且所述偏心固定块(5)偏离所述转动盘(51)的圆心;所述偏心固定块(5)内腔顶部的中心可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2),且所述转动杆(52)的底端可转动连接有推动手柄(53);所述推动手柄(53)的所述推动手柄(53)向外延伸至所述偏心固定块(5)的外侧;所述偏心固定块(5)的侧面设有用于嵌设所述推动手柄(53)的移动槽(54);且在所述移动槽(54)的两端设有挡板(5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盘(51)上设有对应所述转动杆(52)设有的第一转动孔(5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共线承载使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31)上包括一个第一固定部(311)、第一安装部(312)和第二安装部(313);所述第一安装部(312)和第二安装部(31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1)的相邻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311)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314);所述第一安装部(312)对应所述第一转动孔(56)设有第二转动孔(315);所述第二安装部(313)对应所述第一转动孔(5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振兴王东宋军伟左培庆
申请(专利权)人: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