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膜的直流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1170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05
一种电热膜的直流供电装置,包括开关和转换模块,开关和转换模块通过导线与电源构成回路,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部、第二电容部、反向设置的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以及时间控制部,第一电容部和第一晶体管串联设置为第一输出支路,第二电容部和第二晶体管串联设置为第二输出支路,时间控制部包括并联设置的时间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与开关、电源构成回路,交流接触器分别与第一电容部和第二电容部相连接,时间继电器、第一输出支路、第二输出支路并联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提高了交直流电的转换效率;整体结构简单,无需再使用CPU控制单元,降低制作成本;延长了电容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热膜的直流供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供电装置制作
,尤其指一种电热膜的直流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721160939.X名称为《一种石墨烯电热膜发热控制装置》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石墨烯电热膜的发热控制装置,其结构组成包括:交流

直流转换单元、CPU控制单元、模拟量输入单元、温度传感器、模拟量输出单元、可控硅输出模组、开关量输入单元、旋钮开关、开关量输出单元、状态指示灯、RS485接口和LCD显示模组。该技术针对石墨烯电热膜发热特点设计出一种发热控制装置,具有动态调节输出功率、实时采集室内温度和与监控设备进行交互通信的功能,克服了传统石墨烯电热膜发热控制方式单一、效率低下以及用户体验差的问题,为电采暖领域中以石墨烯电热膜为发热材料的控制方式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然而,该装置的交流

直流转换单元需要使用CPU控制单元进行控制,电路结构十分复杂,转换效率也不够高,使用不理想,因此该装置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转换效率高、效果好,能省略CPU控制单元,电路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电热膜的直流供电装置。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电热膜的直流供电装置,包括开关和能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的转换模块,所述开关和转换模块通过导线与电源构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部、第二电容部、反向设置的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以及时间控制部,第一电容部和第一晶体管串联设置为第一输出支路,第二电容部和第二晶体管串联设置为第二输出支路,所述时间控制部包括并联设置的时间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所述时间继电器与开关、电源构成回路,所述交流接触器分别与第一电容部和第二电容部相连接,所述时间继电器、第一输出支路、第二输出支路并联设置,当接通开关时,所述时间继电器接通交流接触器,所述电源向第一电容部和第二电容部充电,且当所述时间继电器在达到设定的时间时断开交流接触器,所述第一输出支路和第二输出支路循环地依次向外输出直流电。
[0005]作为改进,所述第一电容部可优选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阻和能稳定第一电容部电压输入的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一电阻串联设置,所述第三电容和第一电容并联设置,所述交流接触器的第一常闭开关与第一电阻并联设置。
[0006]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电容部可优选包括第二电容、第二电阻和能稳定第二电容部电压输入的第四电容,所述第二电容和第二电阻串联设置,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设置,所述交流接触器的第二常闭开关与第二电阻并联设置。
[0007]进一步改进,所述时间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容、
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可优选安装在盒体的内腔中,在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盒体开口,在盒体开口上密封盖置有能打开和关闭盒体开口的盒盖。
[0008]进一步改进,所述盒盖可优选包括盒盖座和盒盖板,在所述盒盖座的中部设置有座体开口,座体开口的侧壁与盒盖板转动连接在一起,在所述盒盖板的侧壁上设置有能方便打开盒盖板的盖板缺口。
[0009]进一步改进,在座体开口的底面上可优选设置有能与盒盖板底面贴合在一起的底部凸沿,在所述底部凸沿的顶面上设置有凸条,在所述盒盖板的底面上设置有能与凸条扣合在一起的连接缺口。
[0010]进一步改进,在盒体的侧壁上可优选设置有能穿过导线的盒体通孔,在所述盒体通孔上盖置有盖片,所述盖片能转动地连接在盒体通孔的内壁上,或者所述盖片的上下两端与盒体通孔的内壁熔接在一起。
[0011]作为改进,在所述盒体的内腔中可优选设置有引线槽。
[0012]进一步改进,所述盒体的内腔中可优选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设置在定位槽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位于定位槽的一侧,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位于定位槽的另一侧。
[0013]作为改进,所述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可优选分别为瓷片电容,第三电容位于第一电容的两个接线柱之间,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电容的第一接线柱上,第三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电容的第二接线柱上,第四电容位于第二电容的两个接线柱之间,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电容的第三接线柱上,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电容的第四接线柱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两个输出支路将方向变化前后的交流电均能输出为直流电,提高了交直流电的转换效率;整体结构简单,无需再使用CPU控制单元,降低制作成本;通过时间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的电路设计,实现电容的充电放电切换,避免电容击穿损坏,延长了电容的使用寿命;可以将所有电气部件安装在盒体中,占用空间小,防尘防潮,也方便线路整理。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6]图2为图1中打开盒盖板显示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17]图3是图2中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0018]图4是图3中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001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热膜的直流供电装置,包括开关1和能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的转换模块,开关1和转换模块通过导线与电源2构成回路,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部、第二电容部、反向设置的第一晶体管31和第二晶体管32以及时间控制部,第一电容部和第一晶体管31串联设置为第一输出支路21,第二电容部和第二晶体管32串联设置为第
二输出支路22,时间控制部包括并联设置的时间继电器5和交流接触器6,时间继电器5与开关1、电源2构成回路,交流接触器6分别与第一电容部和第二电容部相连接,时间继电器5、第一输出支路21、第二输出支路22并联设置,当接通开关1时,时间继电器5接通交流接触器6,电源2向第一电容部和第二电容部充电,且当时间继电器5在达到设定的时间时断开交流接触器6,第一输出支路21和第二输出支路22循环地依次向外输出直流电。
[0022]第一电容部包括第一电容71、第一电阻81和能稳定第一电容部电压输入的第三电容73,第一电容71和第一电阻81串联设置,第三电容73和第一电容71并联设置,交流接触器6的第一常闭开关61与第一电阻81并联设置。第二电容部包括第二电容72、第二电阻82和能稳定第二电容部电压输入的第四电容74,第二电容72和第二电阻82串联设置,第四电容74和第二电容72并联设置,交流接触器6的第二常闭开关62与第二电阻82并联设置。当时间继电器5的常开开关51和交流接触器6串联设置在一起。时间继电器5的设定的时间通常为2秒。当开关1接通以后,常开开关51仍处于闭合状态,交流接触器6处于通电状态,交流接触器6的第一常闭开关61和第二常闭开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热膜的直流供电装置,包括开关(1)和能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的转换模块,所述开关(1)和转换模块通过导线与电源(2)构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容部、第二电容部、反向设置的第一晶体管(31)和第二晶体管(32)以及时间控制部,第一电容部和第一晶体管(31)串联设置为第一输出支路(21),第二电容部和第二晶体管(32)串联设置为第二输出支路(22),所述时间控制部包括并联设置的时间继电器(5)和交流接触器(6),所述时间继电器(5)与开关(1)、电源(2)构成回路,所述交流接触器(6)分别与第一电容部和第二电容部相连接,所述时间继电器(5)、第一输出支路(21)、第二输出支路(22)并联设置,当接通开关(1)时,所述时间继电器(5)接通交流接触器(6),所述电源(2)向第一电容部和第二电容部充电,且当所述时间继电器(5)在达到设定的时间时断开交流接触器(6),所述第一输出支路(21)和第二输出支路(22)循环地依次向外输出直流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部包括第一电容(71)、第一电阻(81)和能稳定第一电容部电压输入的第三电容(73),所述第一电容(71)和第一电阻(81)串联设置,所述第三电容(73)和第一电容(71)并联设置,所述交流接触器(6)的第一常闭开关(61)与第一电阻(81)并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容部包括第二电容(72)、第二电阻(82)和能稳定第二电容部电压输入的第四电容(74),所述第二电容(72)和第二电阻(82)串联设置,所述第四电容(74)和第二电容(72)并联设置,所述交流接触器(6)的第二常闭开关(62)与第二电阻(82)并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继电器(5)、交流接触器(6)、第一晶体管(31)、第二晶体管(32)、第一电容(71)、第二电容(72)、第三电容(73)、第四电容(74)、第一电阻(81)、第二电阻(82)安装在盒体(4)的内腔中,在盒体(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祥兴徐文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高芯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