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上起降双机身掠海飞行无人机
[0001]本技术涉及掠海飞行无人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上起降双机身掠海飞行无人机。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南海、东海岛屿众多,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上物资投放、物流运输、海面搜救、海上资源勘测等对无人机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市场应用上看,用于海上或海面使用的无人机一般要求具有航时长、航程远的特点,限于当前无人机发展技术,多采用舰载滑跑起降或弹射起降的方式,较难适应海面任务或作战需求,水上起降成为重要的技术要求;由于海域面积较大,补给或物资投送对无人机载荷要求、续航能力等要求均高于常规无人机,快速的物资投放或高效的物流能力,对无人机的大载荷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同时,航程、航时与飞行性能、总体设计直接相关,如何有效提高升力性能、升阻比性能成为水上起降无人机的重要技术问题。因此,海域物资投放、紧急救援、海洋生态研究等市场急需一种可实现水上起降、水面驻留、高升力性能、大载荷运输能力的无人机。
[0003]本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实现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可实现水上高速稳定起降性能,如何设计较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起降双机身掠海飞行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身式双机身、多段混合机翼、尾翼结构、飞行姿态控制面和多发动力装置;所述船身式双机身由两个船身式机身组成,并且相互平行设置,通过多段混合机翼和尾翼结构连接;所述多发动力装置均匀分布设置在尾翼结构的前缘;所述两个船身式机身间距为无人机总展长的25
‑
35%;所述多段混合机翼由内段机翼(21)、中段机翼(22)、外段机翼(23)组成,采用上单翼方式;所述内段机翼(21)位于船身式双机身(11)内侧;所述中段机翼(22)位于船身式双机身(11)外侧,下反角为2
‑
10度;所述外段机翼(23)与中段机翼(22)外端平滑相连,上反角为2
‑
5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上起降双机身掠海飞行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段机翼(21)前缘距机头20
‑
35%机身长度,内段机翼(21)展弦比为1.5
‑
3;中段机翼(22)的前缘与内段机翼(21)通过船身式双机身(11)相接,展弦比为3
‑
6;外段机翼(23)展弦比为5
‑
12;内段机翼(21)、中段机翼(22)、外段机翼(23)的翼型为低速翼型、层流翼型、超临界翼型中的一种或多种,多段混合机翼采用防水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上起降双机身掠海飞行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结构由双垂尾(31)、平尾(32)组成;双垂尾(31)分别设置于船身式机身(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宪泽,刘战合,夏陆林,田秋丽,张璇,李恩情,张可欣,李国举,魏星龙,宋坤原,张健煕,尤子威,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