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438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第一大底,对应覆盖大底的前脚掌区域设置,包括:第一凹槽,一端设置在第一大底的前脚掌外侧边缘对应的区域,另一端向前脚掌的内侧区域延伸;第二大底,对应覆盖大底的后脚跟边缘区域设置;支撑部,对应足弓部位设置在中底的触地面,包括:支撑板,容纳于大底与中底之间开设的第一通槽中;中腰,覆盖在支撑板的表面设置,从足弓的中心区域向后脚跟的中心区域延伸设置。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鞋底提供足够摩擦力和支撑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鞋底重量,提高运动鞋的舒适性与轻便性。提高运动鞋的舒适性与轻便性。提高运动鞋的舒适性与轻便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0001]本技术涉及鞋子
,特别涉及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技术介绍

[000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0003]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下对运动鞋的性能是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对运动鞋的轻便性和耐磨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对运动鞋的支撑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结构进行缓冲,或者通过材料的选择以改变鞋底重量,这样的改进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鞋底能够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和支撑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鞋底重量,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与轻便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前脚掌区域设置,包括:第一凹槽,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的前脚掌外侧边缘对应的区域,另一端向前脚掌的内侧区域延伸,将所述第一大底划分为对应脚尖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的第一防滑区域,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大底除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以外的区域的第二防滑区域;第二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后脚跟边缘区域设置,包括:对应后脚跟的内侧边缘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的第三防滑区域,对应后脚跟的外侧边缘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的第四防滑区域;所述支撑部,对应足弓部位设置在所述中底的触地面,包括:支撑板,容纳于所述大底与中底之间开设的第一通槽中;中腰,覆盖在所述支撑板的表面设置,从足弓的中心区域向后脚跟的中心区域延伸设置;所述中腰将所述第三防滑区域和第四防滑区域分隔开;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
[0006]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的母趾跖骨根部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区域与所述第二防滑区域部分连通。
[0007]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的前脚掌内侧边缘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区域与所述第二防滑区域彼此不连通。
[0008]其中,设置在靠近前脚掌外侧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凹槽中设置加强带。
[0009]其中,所述支撑板为碳板片,硬度大于制成所述中底的材料硬度。
[0010]其中,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对应后脚跟部位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与所述大底之间
的防护部,所述外环部与所述防护部一体成型,且由超轻材料制成。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0012]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网面;还包括:脚尖防护部,对应脚尖边缘的区域设置在所述中底上,与所述网面缝合固定。
[0013]其中,所述鞋面的内侧表面设置包覆片,所述包覆片的一端与外环部的边缘固定连接,另一端向脚背方向延伸并与设置所述鞋眼扣的区域重叠连接。
[0014]其中,所述鞋面后侧固定连接后跟,沿着所述后跟的中轴线位置设置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防护部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
[0015]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结合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脚掌受力规律,通过第一凹槽将大底划分为相应的脚尖、前脚掌两个防滑区域;在大底与中底之间开设通槽,与支撑部相应区域开设的通槽相互连通,并容纳一碳板片制成的支撑部,相较于整体大底的设置减轻了鞋底重量,在确保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对于足弓的保护与支撑,又大大地减轻了鞋底重量。更进一步地,中腰的形状与结构配合运动员运动过程中鞋底受力弯曲的趋势,能够提供中底较好的横向延展,使得中底的处于弯曲状态,有利于脚部的发力,并且在能够更好的适应脚部的活动。采用透明网纱材料、双色纱架贾卡材料制成的鞋面也大大减轻了运动鞋的整体重量,提升轻便性能;并通过在鞋面覆盖防护膜以确保运动鞋的耐磨损性能和穿着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轻便运动鞋的后跟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3]请同时参阅图1~3,一种轻便的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 2和支撑部3;其中,所述中底2连接于大底1上表面。
[0024]所述大底1包括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其中,所述第一大底 11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前脚掌的区域设置,所述第二大底12对应覆盖所述大底1的后脚跟的边缘区域设置。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均由RB橡胶材料制成,保证运动鞋的耐磨和防滑性能。
[0026]所述第一大底11与所述第二大底12的触地面均不规则/规则地分布若干个凸起,
以在相应的触地面形成防滑纹路,使得所述鞋底的前脚掌和后脚跟具有较强的防滑性。具体地,所述凸起可以是设置在触地面上的形状不规则/规则的凸块,还可以是在触地面分布若干个凹槽以形成的凸起。
[0027]具体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和第二大底12上的凸起的触地端外缘基本齐平。
[00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大底11上设置第一凹槽110,将所述第一大底 11划分为第一防滑区域111和第二防滑区域112,其中,所述第一凹槽 110中还设置加强带(图未示),从而大大的增强鞋底的强度。所述加强带可以布满整个第一凹槽110的空间,还可以在靠近前脚掌的外侧边缘部分设置。制成所述加强带的材料硬度大于所述第一大底11的材料硬度。
[0029]所述第一凹槽110以及镶嵌在所述第一凹槽110中的加强带的存在,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触地状态,可给运动员提供足够支撑力,还能够确保运动员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
[00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110为“L”字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前脚掌区域设置,包括:第一凹槽,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的前脚掌外侧边缘对应的区域,另一端向前脚掌的内侧区域延伸,将所述第一大底划分为对应脚尖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的第一防滑区域,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大底除设置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以外的区域的第二防滑区域;第二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后脚跟边缘区域设置,包括:对应后脚跟的内侧边缘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的第三防滑区域,对应后脚跟的外侧边缘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的第四防滑区域;所述支撑部,对应足弓部位设置在所述中底的触地面,包括:支撑板,容纳于所述大底与中底之间开设的第一通槽中;中腰,覆盖在所述支撑板的表面设置,从足弓的中心区域向后脚跟的中心区域延伸设置;所述中腰将所述第三防滑区域和第四防滑区域分隔开;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的母趾跖骨根部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区域与所述第二防滑区域部分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的前脚掌内侧边缘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区域与所述第二防滑区域彼此不连通。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果清陈晶李弯弯陈立扬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乔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