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电致变色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9593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58
一种软性电致变色薄膜,包含一取自一第一卷材的第一软性件,一取自一第二卷材的第二软性件,及一设于该第一软性件与该第二软性件间的光固化电解质层,该第一软性件包含一第一软性基础层,一设于该第一软性基础层一侧的第一导电薄膜层,及一设于该第一导电薄膜层一侧且一侧为平坦的变色氧化物层,该第二软性件包含一第二软性基础层,一设于该第二软性基础层一侧的第二导电薄膜层,及一设于该第二导电薄膜层一侧且一侧为平坦状的变色还原物层,该光固化电解质层粘接该变色氧化物层远离该第一导电薄膜层一侧及该变色还原物层远离该第二导电薄膜层一侧。电薄膜层一侧。电薄膜层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性电致变色薄膜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软性电致变色薄膜,尤指一种具有光固化电解质层的软性电致变色薄膜。

技术介绍

[0002]习用电致变色元件多以玻璃基板等硬质材作为基础层板,使得习用电致变色元件在生产过程中无法被收纳,而仅能以独立片状式结构实施。然而,前述片状结构的电致变色元件在应用上容易受限于材料尺寸,而无法被广泛应用,此外,习用片状结构在应用时为因应物品尺寸,在裁切后容易有废料产生。
[0003]为改善前述问题,现有电致变色元件多以软性材料作为基础层板,即现有电致变色元件在生产时可被弯折,而可透过卷对卷(Roll to Roll)制程制作,就如中国台湾TW I300157及美国US 7245414等专利所揭。但是,前开专利制作的软性电致变色元件在制程上必须额外制作可供电解质液填充的胶框,否则电解液在未固化前仍具有流动性,容易渗出导电薄膜外部。再者,前述软性电致变色元件生产上需另外设置粘胶层以粘合上下导电薄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习用电致变色元件以片状结构实施所衍生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解决习用电致变色元件以片状结构实施所衍生的问题。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软性电致变色薄膜,包含一取自一第一卷材的第一软性件、一取自一第二卷材的第二软性件、及一设于该第一软性件与该第二软性件之间的光固化电解质层,该第一软性件包含一第一软性基础层、一设于该第一软性基础层一侧的第一导电薄膜层、以及一设于该第一导电薄膜层一侧的变色氧化物层,该变色氧化物层远离该第一导电薄膜层一侧为平坦状,该第二软性件包含一第二软性基础层、一设于该第二软性基础层一侧的第二导电薄膜层、以及一设于该第二导电薄膜层一侧的变色还原物层,该变色还原物层远离该第二导电薄膜层一侧为平坦状,该光固化电解质层粘接该变色氧化物层远离该第一导电薄膜层一侧及该变色还原物层远离该第二导电薄膜层一侧。
[0007]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软性件具有一设于该第一软性基础层远离该第一导电薄膜层的第一防护层,该第二软性件具有一设于该第二软性基础层远离该第二导电薄膜层的第二防护层。
[0008]一实施例中,该软性电致变色薄膜为可卷收的条状结构。
[0009]透过本技术前述实施,相较于习用具有以下特点:本技术透过该第一软性件与该第二软性件具有可被收卷的特性,且该第一软性件与该第二软性件上无须额外设置胶框或粘胶层,该光固化电解质层可直接设置于该第一软性件与该第二软性件间,并提
供该变色氧化物层与该变色还原物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附图说明
[0010]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制备方式示意图;
[0012]图3,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符号说明】
[0014]10:软性电致变色薄膜
[0015]11:第一软性件
[0016]111:第一软性基础层
[0017]112:第一导电薄膜层
[0018]113:变色氧化物层
[0019]114:第一卷材
[0020]115:第一防护层
[0021]12:第二软性件
[0022]121:第二软性基础层
[0023]122:第二导电薄膜层
[0024]123:变色还原物层
[0025]124:第二卷材
[0026]125:第二防护层
[0027]13:光固化电解质层
[0028]131:电解质粘胶
[0029]20:UV光
[0030]30:出料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31]本技术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0032]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软性电致变色薄膜10,该软性电致变色薄膜10包含一第一软性件11、一第二软性件12以及一光固化电解质层13。该第一软性件11包含一第一软性基础层111、一第一导电薄膜层112以及一变色氧化物层113,该第一软性基础层111具有可弯折特性,并可以一塑胶材料(例如PET)制成,该第一导电薄膜层112设于该第一软性基础层111一侧并可受外部电力导通,该变色氧化物层113设于该第一导电薄膜层112远离该第一软性基础层111一侧,并在远离该第一导电薄膜层112一侧呈平坦状,该变色氧化物层113可由多个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钨、氧化铝等)或是多个过渡金属氰化物(例如普鲁士蓝、六氰铁酸铜等)等材料制成,该变色氧化物层113受作用时可与该第二软性件12产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产生颜色变化。该第二软性件12包含一第二软性基础层121、一第二导电薄膜层122以及一变色还原物层123,该第二导电薄膜层122设于该第二软性基础层121一侧,该第二导电薄膜层122与该第一导电薄膜层112具有相同材料特性,且该第二软性基础层121与该第一软性基础层111亦具有相同材料特性,于此不再赘述。该变色还原物层
123位于该第二导电薄膜层122一侧,并在远离该第二导电薄膜层122一侧呈平坦状,该变色还原物层123被设定为在该软性电致变色薄膜10电场改变时,与该变色氧化物层113产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变色还原物层123中的离子移动至该变色氧化物层113时,该变色还原物层123产生颜色变化,而该变色氧化物层113则因接受该变色还原物层123中的离子而进行氧化反应,并同样产生颜色变化。举例来说,当该变色氧化物层113中含有氧化钨时,该软性电致变色薄膜10电场未被改变时,该变色氧化物层113呈透明,当该软性电致变色薄膜10电场被改变时,该变色氧化物层113转为蓝色,使得该软性电致变色薄膜10的透光性有所变化。
[0033]又,该光固化电解质层13设于该第一软性件11与该第二软性件12之间,该光固化电解质层13用以粘接该变色氧化物层113远离该第一导电薄膜层112一侧及该变色还原物层123远离该第二导电薄膜层122一侧,并在该变色氧化物层113与该变色还原物层123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时,传递该变色氧化物层113或该变色还原物层123的离子。更详细地来说,该光固化电解质层13可以是由一具有粘性的电解质粘胶131固化后形成,该电解质粘胶131未固化前粘接该变色氧化物层113与该变色还原物层123,并在接受一波长为365~395nm的UV光20照射后固化而转变为该光固化电解质层13。
[0034]复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该软性电致变色薄膜10于制作时,首先自一第一卷材114取得该第一软性件11,并自一第二卷材124取得该第二软性件12,在该变色氧化物层113远离该第一导电薄膜层112一侧或该变色还原物层123远离该第二导电薄膜层122一侧上涂布该电解质粘胶131,并以滚压方式令该电解质粘胶131粘接该第一软性件11与该第二软性件12。随后,对粘合后的该第一软性件11、该第二软性件12与该电解质粘胶131投以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性电致变色薄膜,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软性件,取自一第一卷材,该第一软性件包含一第一软性基础层、一设于该第一软性基础层一侧的第一导电薄膜层、以及一设于该第一导电薄膜层一侧的变色氧化物层,该变色氧化物层远离该第一导电薄膜层一侧为平坦状;一第二软性件,取自一第二卷材,该第二软性件包含一第二软性基础层、一设于该第二软性基础层一侧的第二导电薄膜层、以及一设于该第二导电薄膜层一侧的变色还原物层,该变色还原物层远离该第二导电薄膜层一侧为平坦状;以及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达成
申请(专利权)人:昶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