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79274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聚醛改性醇酸树脂,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各组分:豆油酸:23份~28份、三羟甲基丙烷:12份~14份、新戊二醇:5份~7份、间苯二甲酸:20份~22份、季戊四醇:1份~3份、单丁基氧化锡:0.02份~0.04份、偏苯三酸酐:5份~7份、乙二醇丁醚:11份~13份、乙二醇甲醚:11份~13份、聚醛树脂:2份~4份和磷酸:0.4份~0.6份。本发明专利技术以豆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间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季戊四醇等为原料,通过在醇酸树脂分子链中引入聚醛树脂进行改性,并将其用于水性涂料中,明显改善漆膜的耐水性和耐酸性。明显改善漆膜的耐水性和耐酸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合成
,尤其涉及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石油能源危机的冲击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涂料工业逐渐转向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或提高经济效益等方向。传统的溶剂型涂料在合成及施工过程中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VOC,是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仅次于汽车尾气,列第二位。从2000年至2013年,我国涂料产量从183.9万吨增至1303万吨,已成为世界涂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其中工业涂料年需求量达到400万吨左右,这些涂料几乎全部为溶剂型涂料,每年的有机溶剂挥发量达200万吨,资源浪费约合110多亿元。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进行的“绿色革命”对涂料工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促进涂料工业向“绿色”涂料方向大步迈进。以工业涂料为例,在北美和欧洲,1992年常规溶剂型涂料占49%,到2000年降为26%;而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在2002年的占比达到74%。今后十年,涂料工业的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水性化、粉末化、高固体分化和光固化”上,50%以下固体含量的溶剂型涂料则逐渐被历史淘汰。
[0003]相比于溶剂型涂料,水性涂料采用水取代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不仅节约了能源,大大降低其成本,还显著减少了VOC的排放,因此,传统的溶剂型涂料正逐步被水性化涂料所取代。
[0004]醇酸树脂是开发最早、用量最大的合成树脂,产量最高时可以占到所有合成树脂的90%以上,目前其占比扔达到40%以上。醇酸树脂之所以在面对其他众多树脂的挑战时,仍然在涂料工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其主要原料为植物油或脂肪酸,而植物油或脂肪酸是可再生资源,所以与其他溶剂型树脂或水性树脂相比,醇酸树脂对石油的依赖性更小,在价格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水性醇酸树脂以水为溶剂,含量低,不仅顺应了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对石油的消耗;最后,水性醇酸树脂分子结构中碳氢含量高、分子极性低、可调整性强,在工业涂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用作金属、木材和塑料表面的底漆、面漆和单层涂料,还可用于各类物体的耐腐蚀涂装与保护,如船舶、仪表、办公设备、金属建筑材料和金属零件等,且其施工方法灵活多变,可采用浸涂、辊涂、空气喷涂、无空气喷涂及电泳涂装等。但是,水性醇酸树脂涂料本身存在着许多性能上的缺陷,如漆膜干燥缓慢、硬度低、耐腐蚀性差、户外耐候性不佳,而且因含大量酯键,耐水解性不佳等。因此,亟需寻找一种综合性能俱佳的水性醇酸树脂涂料,对扩大其应用范围和水性涂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豆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间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季戊四醇为原料,通过在醇酸树脂分子链中引入聚
醛树脂进行改性,将其用水性涂料中,明显改善漆膜的耐水性和耐酸性。
[0006]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各组分:豆油酸:23份~28份、三羟甲基丙烷:12份~14份、新戊二醇:5份~7份、间苯二甲酸:20份~22份、季戊四醇:1份~3份、单丁基氧化锡:0.02份~0.04份、偏苯三酸酐:5份~7份、乙二醇丁醚:11份~13份、乙二醇甲醚:11份~13份、聚醛树脂:2份~4份和磷酸:0.4份~0.6份。
[000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聚醛改性醇酸树脂具有以下优势:
[0009]本申请以豆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间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季戊四醇为原料制备醇酸树脂,并且提供了羟基、羧基、双键和酯键等可交联的固化基团,聚醛树脂与醇酸树脂接枝后,形成交联网状结构,进而提高漆膜的耐水性、耐酸性和硬度;同时还通过偏苯三酸酐进行水化,尽可能减少涂料中有机溶剂的使用,使得涂料的VOCs实现零排放;此外还辅以磷酸降低酯化过程中氧化反应,显著的降低成品树脂的色号。
[0010]可选的,所述聚醛改性醇酸树脂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各组分:豆油酸:25份、三羟甲基丙烷:13份、新戊二醇:6份、间苯二甲酸:21份、季戊四醇:2份、单丁基氧化锡:0.03份、偏苯三酸酐:6份、乙二醇丁醚:12份、乙二醇甲醚:12份、聚醛树脂:3份和磷酸:0.5份。
[0011]可选的,所述聚醛树脂的羟基值为45mgKOH/g~65mgKOH/g。
[0012]优选的羟基值使得聚醛树脂与醇酸树脂的基团能进行充分接枝,制备得到网状结构的聚醛改性醇酸树脂。
[0013]可选的,所述聚醛树脂的分子量为350Da~450Da。
[0014]优选的分子量有利于聚醛树脂接枝到醇酸树脂上,进而提高漆膜的光泽和耐水性,并缩短干燥时间等。
[0015]进一步,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步骤一、按照上述的原料配比称取各组分;
[0017]步骤二、将所述豆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间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季戊四醇、单丁基氧化锡和磷酸混合,在惰性气体条件下,于165℃~170℃条件下搅拌反应0.5~1.5h,然后升温至210℃~215℃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完全得预混料;
[0018]步骤三、将所述预混料降温至165℃~170℃,加入偏苯三酸酐,水化反应1h~2h,水化反应完全后,加入乙二醇丁醚,得水化料;
[0019]步骤四、将所述水化料降温至120℃~125℃,加入乙二醇甲醚;然后降温至105℃~110℃,加入聚醛树脂,保温反应1h~2h,得所述聚醛改性醇酸树脂。
[002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0021]本申请首先以豆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间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季戊四醇为原料制备醇酸树脂,然后再经过偏苯三酸酐水化和聚醛树脂接枝,得到聚醛改性醇酸树脂,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可靠可控,有利于工业化推广。
[0022]可选的,步骤二中,将所述豆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间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季戊四醇、单丁基氧化锡和磷酸混合,加热到110℃~120℃,开启搅拌,然后通入惰性气体,于165℃~170℃条件下搅拌反应0.5~1.5h,然后升温至210℃~215℃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完全得预混料。
[0023]可选的,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
[0024]可选的,步骤二中,所述搅拌的转速为100rpm~120rpm。
[0025]可选的,步骤二中,所述酯化反应完全的标志为:体系的酸值为10mgKOH/g~12mgKOH/g。
[0026]本申请通过监测体系中的酸值判定酯化反应的程度,能准确了解反应的过程,不仅避免酯化不完全,还缩短工艺时间。
[0027]可选的,步骤二中,所述升温的速率为20℃/h~25℃/h。
[0028]可选的,步骤三中,所述水化反应完全的标志为:体系的酸值为43mgKOH/g~46mgKOH/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各组分:豆油酸:23份~28份、三羟甲基丙烷:12份~14份、新戊二醇:5份~7份、间苯二甲酸:20份~22份、季戊四醇:1份~3份、单丁基氧化锡:0.02份~0.04份、偏苯三酸酐:5份~7份、乙二醇丁醚:11份~13份、乙二醇甲醚:11份~13份、聚醛树脂:2份~4份和磷酸:0.4份~0.6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醛改性醇酸树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各组分:豆油酸:25份、三羟甲基丙烷:13份、新戊二醇:6份、间苯二甲酸:21份、季戊四醇:2份、单丁基氧化锡:0.03份、偏苯三酸酐:6份、乙二醇丁醚:12份、乙二醇甲醚:12份、聚醛树脂:3份和磷酸:0.5份。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聚醛改性醇酸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醛树脂的羟基值为45mgKOH/g~65mgKOH/g。4.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聚醛改性醇酸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醛树脂的分子量为350Da~450Da。5.一种聚醛改性醇酸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按照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原料配比称取各组分;步骤二、将所述豆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间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季戊四醇、单丁基氧化锡和磷酸混合,在惰性气体条件下,于165℃~170℃条件下搅拌反应0.5~1.5h,然后升温至210℃~215℃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完全得预混料;步骤三、将所述预混料降温至165℃~170℃,加入偏苯三酸酐,水化反应1h~2h,水化反应完全后,加入乙二醇丁醚,得水化料;步骤四、将所述水化料降温至120℃~125℃,加入乙二醇甲醚;然后降温至105℃~110℃,加入聚醛树脂,保温反应1h~2h,得所述聚醛改性醇酸树脂。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醛改性醇酸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航田海长郭晓猛郑齐李耀松闫树德田军马文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衡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