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8885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包括设置在电路板上的过电流传感器、零序互感器、试验按钮、复位按钮组件、控制电路、电磁脱扣器、分别对应于N极和L极的两对静触片和动触片,以及一个固定在外壳上的静磁铁。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动磁双磁式电磁脱扣方式实现触点通断,不会产生机械磨损和滑扣现象,使脱扣更为可靠,并且触点接触压力大、接触电阻小,不易发热,分断电流的能力大,灵敏度高。并且,由于同时采用了过电流传感器和零序互感器,因而兼有过载保护和漏电保护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灵敏度的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是一种具有过载保护、过压保护、过热保护、漏电保护和短路保护等多功能的防火通用电源插座。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防火功能的电源插座逐渐为人们所需要,为保护人身和电器等财产安全提供可靠性保障。防火过载保护插座是在所述的电源插座上加装过载保护器来实现的。现有的过载保护器主要采用双金属片,通电加热后使其弯曲变形从而实现切断电源的,在过载一倍电流时,一般需要几秒到半小时才能跳闸,因而不能快速断开电源,并且分断时间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当用电器由于某种原因过载时,电器发热、起火,甚至烧毁后,过载保护器还没跳闸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特别对于额定电流在1A以下的小型家用电器,其缺陷更为明显。同时,现有的防火保护插座只有单一的过载保护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脱扣力大、动作速度快、灵敏度高、可靠性高以及兼有漏电保护功能的防火过载保护插座。本专利技术还要提供一种具有过压保护功能的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本专利技术还要提供一种具有过热保护功能的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本专利技术还要提供一种具有防浪涌保护功能的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本专利技术还要提供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我们新研制的微型高灵敏度过电流传感器。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包括设置在电路板上的过电流传感器、零序互感器、试验按钮、复位按钮组件、控制电路、电磁脱扣器、分别对应于N极和L极的两对静触片和动触片,以及一个固定在外壳上的静磁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复位按钮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复位按钮、连杆和动磁铁,所述连杆上套装有复位弹簧;所述电磁脱扣器包括线圈、线圈骨架和铁芯,并通过一个绝缘板与所述的动触片连动;所述的每个动触片一端设有一个动触点,L极动触片的另一端直接或通过导线穿过零序互感器和过电流传感器后形成L极电源连接端,N极动触片的另一端直接或通过导线穿过零序互感器后形成N极电源连接端;所述每个静触片的一端设置在电路板上,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的动触点相对配置的静触点,并且L极静触片与L极插孔电连接,N极静触片与N极插孔电连接;所述铁芯两端分别与静磁铁和动磁铁相对,并且所述静磁铁和动磁铁相向的一面的极性相同,所述的线圈设置成在通电时铁芯与静磁铁相吸的状态,所述动磁铁磁性强于所述静磁铁。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其机械部分通过电磁脱扣器与静磁铁和动磁铁之间的电磁力来实现断开和复位,取代了传统保护器中铁芯与连杆之间的机械配合,因而不会产生机械磨损和滑扣现象,使脱扣更为可靠,并且触点接触压力大、接触电阻小,不易发热,分断电流的能力大,灵敏度高。更为重要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同时采用了过电流传感器和零序互感器,因而兼有过载保护和漏电保护功能。零序互感器用于检测漏电电流,电源的相线和中线均穿过零序互感器,而零序互感器的副边绕组接入控制电路中。电器在正常工作时,由于相线和中线的电流值相同,磁场方向相反,磁场相互抵消,零序互感器的副边绕组中的感应电压为零,控制电路不动作。当电路出现漏电流时,电源的相线和中线的电流值不相等,这样就会在零序互感器的副边绕组中感应出微弱的漏电信号电压,当该感应信号电压达到整定值时,控制电路触发可控硅断开电源。本专利技术的过电流传感器与传统的电流互感器也不同,传统的电流互感器是将原边绕组接入电源,在副边绕组感应出测试电流。而本专利技术的电流传感器不设原边绕组,而将电源的相线直接穿过电流互感器。当电流超过额定工作电流时,就会在过电流传感器的副边感应出微弱的信号电压。当该感应信号电压达到整定值时,控制电路触发可控硅断开电源。由于省略了原边绕组,因而本专利技术的保护插座体积可以设计得非常小,并且由于过电流传感器在零电压以上时就能起到监控作用,因而反应更灵敏,尤其应用于额定电流在1A以下的小型家用电器,其优点更为显著。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复位按钮组件嵌卡在电路板上所开设的滑道内。这样,复位按钮、连杆和动磁铁可以在装配成一体后再装入电路板,既方便安装,又能保证各部件之间的可靠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静触片还设有接线螺丝,通过导线可以方便地连接到相应的插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用于接收所述零序互感器和过电流传感器副边绕组的电信号并进行比较、放大、翻转后输出触发信号的控制芯片IC和在控制芯片IC触发信号作用下导通电磁组件线圈的可控硅。所述的控制芯片IC可以是任何制式结构,优选54123系列,如VG54123、SC54123、LF54123、XN54123、M54123等任何一种,优选VG54123型。所述零序互感器的副边绕组一端连接到控制芯片IC的3脚和防浪涌开关的一端,另一端与隔直流电容的正极和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隔直流电容的负极连接到控制芯片IC的1脚和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控制芯片的7脚;所述电流传感器的副边绕组与防浪涌开关的另一端相连,其另一端与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之间连接一对反向并联的防浪涌二极管;所述控制芯片IC的4脚和5脚分别接可控硅的负极和控制端,所述可控硅的正极串联电磁脱扣线圈的主脱扣线圈后接电源相线。所述的一对防浪涌二极管,在电路产生浪涌过电压时保护控制芯片IC不被损坏。所述的防浪涌开关为一常闭开关,在浪涌过电压产生瞬间断开,然后又自动复位。所述的控制芯片IC的5脚和4脚之间设有抗干扰电容。该抗干扰电容采用电解电容,当控制芯片IC的4脚和5产生一个信号电压触发电压信号后,在抗干扰电容的作用下,电容两端的电压逐渐上升。如果该信号电压为干扰脉冲信号,则在电容两端的电压尚未达到可控硅的触发电压前就消失了,因而可控硅不会触发导通,可避免误操作。所述零序互感器的副边绕组两端连接第一稳压管,所述电流传感器的副边绕组两端连接第二稳压管。在电路产生浪涌过电压时,所述稳压管保护零序互感器和过电流传感器的副边绕组不被损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在主回路的相线上还串联有由一对短路脱扣线圈和两个二极管构成的全波整流短路脱扣电路,所述短路脱扣电路的一端为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的公共连接端,另一端一对短路脱扣线圈之间的公共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到所述的一短路脱扣线圈的另一端。所述的短路脱扣线圈为电磁脱扣线圈其中的一个线圈,并绕制在线圈骨架上。所述的短路脱扣线圈可以是两个独立的线圈,也可以是带中间抽头的同一线圈的两部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在全波整流短路脱扣电路上还串联一个双金属过热脱扣器开关K2,实现双重过载保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进一步改进,全波整流短路脱扣电路同时连接到另一个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在正常工作时给所述控制芯片IC提供工作电压。所述全波整流电路的正端接限流电阻后连接到控制芯片IC的6脚,负端接控制芯片IC的4脚。所述控制芯片IC的6脚和4脚之间还连接一个滤波电容C1,使控制芯片IC的工作电压更稳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相线穿过零序互感器的两端连接一模拟漏电试验电路。模拟漏电电阻和试验按钮的开关串联构成;模拟漏电试验电路两端同时跨接在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防火过载保护插座,包括设置在电路板(1)上的过电流传感器(12)、零序互感器(13)、试验按钮(9)、复位按钮组件、控制电路、电磁脱扣器、分别对应于N极和L极的两对静触片(22)和动触片(14),以及一个固定在外壳上的静磁铁(1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按钮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复位按钮(4)、连杆(5)和动磁铁(2),所述连杆(5)上套装有复位弹簧(3);所述电磁脱扣器包括电磁脱扣线圈(15)、线圈骨架(24)和铁芯(19),并通过一个绝缘板(16)与所述的动触 片(14)连动;所述的每个动触片(14)一端设有一个动触点(20),L极动触片(14)的另一端穿过零序互感器(13)和过电流传感器(12)后焊接在电路板上形成L极电源连接端;N极动触片(14)的另一端穿过零序互感器(13)后折弯后绕过过电流传感器后焊接在电路板上形成N极电源连接端;所述每个静触片(22)的一端设置在电路板(1)上,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的动触点(20)相对配置的静触点(21),并且L极静触片(22)与L极插孔电连接,N极静触片(22)与N极插孔电连接;所述铁芯(19)两端分别与静磁铁(17)和动磁铁(2)相对,并且所述静磁铁(17)和动磁铁(2)相向的一面的极性相同,所述的电磁脱扣线圈(15)设置成在通电时铁芯(19)与静磁铁(17)相吸的状态,所述动磁铁(2)磁性强于所述静磁铁(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振卿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