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消毒无残留传递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789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臭氧消毒无残留传递窗,包括电控箱和传递箱,电控箱的顶部连接传递箱的底部;电控箱的内部分别设有臭氧发生器、气泵A、分解管、还原箱和气泵B;还原箱内设有网箱,网箱内安装有还原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臭氧替代传统紫外线的消毒方式,消毒结束后,通过气泵B,将传递箱内残余的臭氧抽入还原剂箱内,分解后再重新排入传递箱内,保持室内压力,有效还原掉传递箱内臭氧,避免臭氧对人员眼、鼻、喉的刺激;增加支撑装置使物件表面和底面同时能接触到臭氧,消毒速度快,通过支撑筒顶部接触物件,有效减少物件的遮挡面积,增加物件与臭氧的接触面积,使臭氧消毒全面,采用电加热器对挤入分解管的臭氧进行实时分解。电加热器对挤入分解管的臭氧进行实时分解。电加热器对挤入分解管的臭氧进行实时分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臭氧消毒无残留传递窗


[0001]本技术属于净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臭氧消毒无残留传递窗。

技术介绍

[0002]传递窗作为洁净室的一种辅助设备,主要用于洁净区与洁净区、非洁净区与洁净区之间的小件物品的传递,以减少洁净室的开门次数,最大限度的降低洁净区的污染。传递窗广泛应用于微细科技、生物实验室、制药厂、医院、食品加工业、LCD、电子厂等等一切需要空气净化的场所。当物品经过传递窗时,如果未彻底消毒其表面,将造成病原微生物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的污染,起不到应有的降低污染的作用。
[0003]传统传递窗一般采用紫外线消毒灯的消毒方式,由于紫外线只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不具备穿透性,待消毒的物件底部无法被紫外线照射,导致消毒不充分,所以在传递窗的操作规程中通常要加入用消毒药水擦拭物品外表面的步骤。紫外线传递窗存在的主要缺陷:一是消毒效果差,在紫外灯不能直接照射的部位,消毒不全面,无法达到理想消毒效果;二是传递时间长,紫外线作用的起效时间比较久,通常需要15至30分钟才能达到消毒效果,在较为严格的使用环境,还需要延长消毒时间;三是有化学残留风险,紫外传递窗需要消毒剂配合使用,大部分化学消毒剂都存在化学残留污染;
[0004]研发一款消毒效果更好、消毒时间短、取用物件时臭氧无残留,避免臭氧对人员眼、鼻、喉刺激的传递窗有着良好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采用臭氧消毒、氧分解臭快、臭氧无残留的传递窗。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臭氧消毒无残留传递窗,包括电控箱和传递箱,所述的电控箱的顶部连接传递箱的底部;所述的传递箱的前后侧分别设有开口,传递箱的开口安装有观察窗;所述的观察窗一端与开口的一侧铰接,另一端通过卡扣与传递箱活动连接;所述的传递箱内的设有支撑装置;所述的电控箱的内部分别设有臭氧发生器、气泵A、分解管、气泵B和还原箱;所述的气泵A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臭氧发生器的进气口;所述的传递箱内部的一侧设有导向管,所述的导向管的出气口延伸至传递箱内,并分别连接传递箱内的顶部和臭氧进气接口;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导向管的进气口;所述的电控箱的一侧设有排气口;所述的分解管的进风口延伸至传递箱内部的底端;所述的分解管的出风口朝向电控箱的排气口;所述的分解管安装有电加热器;所述的电控箱内的一侧连接还原箱;所述的还原箱的上下部分别设有进气端口和出气端口,所述的还原箱内设有网箱;所述的网箱内安装有还原剂;所述的还原箱的进气端口通过管道连接传递箱内的一侧;所述的还原箱的出气端口通过管道连接气泵B的进气口,所述的气泵B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传递箱内的另一侧。
[0008]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臭氧导气箱、U型支撑架和支撑筒;所
述的U型支撑架的底部连接臭氧导气箱的顶部;所述的U型支撑架的U型底部均布通孔,所述的通孔连通臭氧导气箱的内部;所述的通孔的顶部连接支撑筒的底部;所述的支撑筒顶部的两侧分别设有排放口;所述的排放口呈U型;采用U型的排放口加工方便;所述的臭氧导气箱的一侧设有臭氧进气接口。
[0009]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电控箱的外侧分解管的顶部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的电控箱的外侧安装有触控屏;所述的触控屏内设有ARM处理器,所述的ARM处理器分别与臭氧发生器、气泵A、气泵B、电磁阀电性连接。采用ARM处理器分别控制臭氧发生器、气泵A、气泵B、电磁阀启动和关闭,使用时,ARM处理器分别启动臭氧发生器、气泵A和电加热器,臭氧从导向管传输至臭氧导气箱内,再从支撑筒顶部的出口和传递箱内顶部喷出,支撑筒出口喷出的臭氧直接涌向需要消毒物件的底面,传递箱内顶部喷出的臭氧慢慢下沉,接触物件表面,开始对物件消毒;臭氧继续排入,底部的臭氧挤入分解管进行实时加热分解;气泵A时刻向传递箱内输送臭氧,同时电加热器时刻加热分解管的底部,使通过分解管的臭氧迅速分解为氧气,减少臭氧含量的积累,待物件消毒结束后,ARM处理器启动气泵B,关闭电磁阀,将传递箱内的残留的臭氧抽入还原箱内进行分解,分解后的气体再重新充入传递箱内,保持箱内气压平衡,臭氧循环抽入还原箱分解掉,ARM处理器关闭气泵B,人员再打开洁净区对应的观察窗取出物件。
[0010]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U型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滑轨,所述的传递箱内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滑轨相匹配的滑槽;所述的U型支撑架通过滑轨与传递箱内的两侧的滑移连接,所述的导向管的出气口通过软管分别连接臭氧进气接口。使用时,人员从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时,先打开非洁净区对应的观察窗,将物件放到U型支撑架的支撑筒上,并将U型支撑架推到靠近另一观察窗的一端,待消毒结束后,使用人员打开洁净区的观察窗,即可方便拿出物件,无需再伸手到靠近非洁净区一端去拿物件,结构简单,实用方便。
[0011]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电控箱内的一侧设有螺纹孔;所述的还原箱的一端开口,还原箱的开口连接螺纹孔;所述的网箱的穿过孔口插入还原箱内,且网箱的末端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2]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电控箱的排气口安装有抽风机,所述的抽风机与ARM处理器电性连接。
[0013]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分解管呈U型,所述的电加热器设置在分解管U型底部。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电控箱1的一侧设有外翻门10。
[0014]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电控箱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
[0015]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支撑筒的边角采用圆弧过渡,不易刮伤物件。
[0016]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网箱的外端设有手柄。所述的手柄方便网箱更换。
[0017]本技术的使用方法:
[0018]使用时,将装置放置在非洁净区与洁净区的隔离通道之间,非洁净区与洁净区分别对应一个观察窗,人员从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时,先打开非洁净区对应的观察窗,将物件放到支撑装置上,关闭非洁净区对应的观察窗,分别启动臭氧发生器、气泵A和电加热器,臭氧从导向管传输至传递箱内,接触物件表面,开始对物件消毒;臭氧继续排入,底部的臭氧挤入分解管进行实时加热分解;气泵A时刻向传递箱内输送臭氧,同时电加热器时刻加热分解管的底部,使通过分解管的臭氧迅速分解为氧气,减少臭氧含量的积累,待物件消毒结束
后,关闭气泵A,启动气泵B,将传递箱内的残留的臭氧抽入还原箱内进行分解,分解后的气体再重新充入传递箱内,保持箱内气压平衡,臭氧循环抽入还原箱分解掉,人员再打开洁净区对应的观察窗取出物件。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0]1.本技术采用臭氧替代传统紫外线的消毒方式,消毒结束后,通过气泵B,将传递箱内残余的臭氧抽入还原剂箱内,分解后再重新排入传递箱内,保持室内压力,有效还原掉传递箱内臭氧,避免臭氧对人员眼、鼻、喉的刺激,安全系数高。
[0021]2.本技术增加支撑装置使物件表面和底面同时能接触到臭氧,消毒速度快,并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消毒无残留传递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控箱(1)和传递箱(4),所述的电控箱(1)的顶部连接传递箱(4)的底部;所述的传递箱(4)的前后侧分别设有开口,传递箱(4)的开口安装有观察窗(9);所述的传递箱(4)内的设有支撑装置(15);所述的电控箱(1)的内部分别设有臭氧发生器(2)、气泵A(8)、分解管(5)、气泵B(11)和还原箱(12);所述的气泵A(8)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臭氧发生器(2)的进气口;所述的传递箱(4)内部的一侧设有导向管(3),所述的导向管(3)的出气口延伸至传递箱(4)内,并分别连接传递箱(4)内的顶部和臭氧进气接口(20);所述的臭氧发生器(2)的出气口连接导向管(3)的进气口;所述的电控箱(1)的一侧设有排气口;所述的分解管(5)的进风口延伸至传递箱(4)内部的底端;所述的分解管(5)的出风口朝向电控箱(1)的排气口;所述的分解管(5)安装有电加热器(7);所述的电控箱(1)内的一侧连接还原箱(12);所述的还原箱(12)的上下部分别设有进气端口和出气端口,所述的还原箱(12)内设有网箱;所述的网箱内安装有还原剂(13);所述的还原箱(12)的进气端口通过管道连接传递箱(4)内的一侧;所述的还原箱(12)的出气端口通过管道连接气泵B(11)的进气口,所述的气泵B(11)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接传递箱(4)内的另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消毒无残留传递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装置(15)包括臭氧导气箱(17)、U型支撑架(16)和支撑筒(18);所述的U型支撑架(16)的底部连接臭氧导气箱(17)的顶部;所述的U型支撑架(16)的U型底部均布通孔,所述的通孔连通臭氧导气箱(17)的内部;所述的通孔的顶部连接支撑筒(18)的底部;所述的支撑筒(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华欧阳轶强沈菁莫钟香黄伟艳梁锦宁梁宁蒙柳青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