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及使用其的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60755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及使用其的空调,包括与油泵连接的供油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组件连接有三通分流器,所述油压差调节结构还包括角阀和锥螺纹截止阀,所述三通分流器通过连接管组件与所述角阀连接,所述三通分流器通过旁通管组件与所述锥螺纹截止阀连接,所述角阀一端设有接管螺母组件,所述接管螺母组件与所述角阀以管径配合的接插形式连接,所述接管螺母组件设有螺母和带喇叭口的直管,所述螺母与直管以螺纹形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油压差调节结构能够,可在不改变出口流体流量的基础上达到调节油压差、减少机械损失的效果,不依赖于油泵本体,提升整机可靠性以及检修的便捷性。升整机可靠性以及检修的便捷性。升整机可靠性以及检修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及使用其的空调


[0001]本技术涉及油压差调节领域,特别是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及使用其的空调。

技术介绍

[0002]在离心式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适当的油压差值是保证整机可靠运行的必要条件,过大的油压差所会导致油泵超负荷运行,其使用寿命大大减少,过小的油压差不能保证压缩机高速运转所需的润滑油。
[0003]目前油压差调节方法一般是整机出货前,厂家实验调试阶段通过调整油泵自带的油压差调节阀门调节到所需的油压差值,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如下缺陷:使用油泵自带调压阀,通过控制油泵出口流量调节压差,如偏离油泵额定流量时,机械损失较大;压差调节阀集成在油泵上,若发生故障售后检修困难,需拆下油泵本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油压差调节方式,通过使用其具有的管路、阀门等设施来控制油压差大小,可在不改变出口流体流量的基础上达到调节油压差、减少机械损失的效果,不依赖于油泵本体,提升整机可靠性以及检修的便捷性。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包括与油泵连接的供油管组件,所述供油管组件连接有三通分流器,所述油压差调节结构还包括角阀和锥螺纹截止阀,所述三通分流器通过连接管组件与所述角阀连接,所述三通分流器通过旁通管组件与所述锥螺纹截止阀连接,所述角阀一端设有接管螺母组件,所述接管螺母组件与所述角阀以管径配合的接插形式连接,所述接管螺母组件设有螺母和带喇叭口的直管,所述螺母与直管以螺纹形式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组件设有直通管11和弯头12,所述直通管11与弯头12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通分流器设有主液进口路、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供油管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出液口与连接管组件的弯头12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旁通管组件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供油管组件设有接管螺母组件、直通管11和弯头12,所述接管螺母组件与直通管11以管径配合的接插形式连接,所述直通管11与弯头12以卡套式连接,所述弯头12接入所述三通分流器的主液进口路。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角阀设有输入口、输出口和流量控制端,所述输入口与所述连接管组件的直通管11卡套式连接,所述输出口通过直通管11与所述接管螺母组件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旁通管组件设有直通管11和弯头12,所述旁通管组件以直通管11、弯头12和直通管11的组合固定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旁通管组件一端的直通管11与三通分流器的第二出液口以卡套式固定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锥螺纹截止阀包括截止阀主体和阀杆,所述阀杆与所述截止阀主体以管径配合的接插形式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锥螺纹截止阀通过接管螺母组件与所述旁通管组件连接,所述接管螺母组件接入所述锥螺纹截止阀的进液口。
[0015]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油压差调节结构。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技术通过设计一种新型管路结构,改善现有油压差调节方式,系统油压差由依赖于油泵自带调压阀控制,优化为通过旁通回路控制,提高机组运行压差可靠性,为客户售后检修提供方便,同时旁通回路不仅有控制润滑油流量的作用,还起到改善油温作用。
[0018]2.该油压差调节结构由供油管组件、三通分流器、旁通管组件、接管螺母、截止阀等组成,可以在不改变油泵出口介质流量情况下,调节旁通管路上的截止阀控制旁通流量的大小,以达到控制主回路压差的作用,同时油泵出口的高温冷冻油,经过供油管流经旁通管,最后回流至油箱,过程中油温得到降低,一定程度上改善油箱温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现结合附图说明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1]本技术的详细描述:
[0022]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包括与油泵连接的供油管组件1,所述供油管组件1连接有三通分流器2,所述油压差调节结构还包括角阀3和锥螺纹截止阀6,所述三通分流器2通过连接管组件7与所述角阀3连接,所述三通分流器2通过旁通管组件4与所述锥螺纹截止阀6连接,所述角阀3一端设有接管螺母组件5,所述接管螺母组件5与所述角阀3以管径配合的接插形式连接,所述接管螺母组件5设有螺母和带喇叭口的直管,所述螺母与直管以螺纹形式连接。
[0023]所述连接管组件7设有直通管11和弯头12,所述直通管11与弯头12固定连接。
[0024]所述三通分流器2设有主液进口路、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供油管组件1连接,所述第一出液口与连接管组件7的弯头12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旁通管组件4连接。
[0025]所述供油管组件1设有接管螺母组件5、直通管11和弯头12,所述接管螺母组件5与直通管11以管径配合的接插形式连接,所述直通管11与弯头12以卡套式连接,所述弯头12接入所述三通分流器2的主液进口路。
[0026]所述角阀3设有输入口31、输出口32和流量控制端33,所述输入口31与所述连接管组件7的直通管11卡套式连接,所述输出口32通过直通管11与所述接管螺母组件5连接。
[0027]所述旁通管组件4设有直通管11和弯头12,所述旁通管组件4以直通管11、弯头12
和直通管11的组合固定连接,所述旁通管组件4一端的直通管11与三通分流器2的第二出液口以卡套式固定连接。
[0028]所述锥螺纹截止阀6包括截止阀主体和阀杆,所述阀杆与所述截止阀主体以管径配合的接插形式连接,所述锥螺纹截止阀6通过接管螺母组件5与所述旁通管组件4连接,所述接管螺母组件5接入所述锥螺纹截止阀6的进液口。
[0029]实施例一:
[0030]根据上图1所示,该新型油压差调节结构,由供油管组件1、三通分流器2、角阀3、旁通管组件4以及锥螺纹截止阀6构成。管路之间采用火焰钎焊焊接而成,管路与零部件之间使用接管螺母组件5配合喇叭口密封连接,整体结构紧凑,装配简单。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031]油泵开启后,油箱中的冷冻油从油泵出口排出,通过供油管组件1给压缩机供油,供油管组件1在三通分流器2处分两路,一路经过角阀3、接管螺母组件5进入油过滤器将油过滤提纯后进入压缩机中润滑、冷却发热的轴承,另一路流经旁通管组件4,通过安装在油箱上的锥螺纹截止阀6进入油箱中。机组在厂内运行调试,首先启动机组控制程序单独开启油泵,油箱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实时传递油压差至机组显示屏上,通过控制旁通管组件4连接的锥螺纹截止阀6开度对主油路进行旁通分流,观察机组显示屏上的油压差参数到合理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包括与油泵连接的供油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组件连接有三通分流器,所述油压差调节结构还包括角阀和锥螺纹截止阀,所述三通分流器通过连接管组件与所述角阀连接,所述三通分流器通过旁通管组件与所述锥螺纹截止阀连接,所述角阀一端设有接管螺母组件,所述接管螺母组件与所述角阀以管径配合的接插形式连接,所述接管螺母组件设有螺母和带喇叭口的直管,所述螺母与直管以螺纹形式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组件设有直通管和弯头,所述直通管与弯头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压差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分流器设有主液进口路、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供油管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出液口与连接管组件的弯头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旁通管组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孟春李敏吴迪兰凤梅奚刚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