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5708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涉及纺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面料吸汗潮湿后,难以很快变得干爽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面料本体,面料本体包括吸湿层以及排湿层,排湿层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沿着面料本体的厚度方向逐渐增大,面料本体的吸湿性沿吸湿层至排湿层方向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使得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梭织后形成凹槽,并且使得凹槽的横截面积沿面料本体厚度方向逐渐增大,从而使得面料本体的透气性能变好,通过设置第一纱线的吸湿性能,使得面料本体上水分更加简单的运动至面料本体表面,使得面料本体具有较好的排湿性能,从而使得面料本体达到速干的功能。从而使得面料本体达到速干的功能。从而使得面料本体达到速干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

技术介绍

[0002]面料制作服装的原材料之一,在使用时,面料的性能影响着面料的使用范围,也影响着该面料制成产品的风格以及质量。
[0003]在使用过程中,人体处于运动状态下,导致身体产生大量的水分,积聚于身体表面,使得身体表面产生汗液,此时面料与身体接触,使得面料变湿,穿着潮湿的面料的情况下,面料极易粘在人体上,使得人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一般的面料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能,使得吸湿后的面料难以变得干燥,吸湿差的面料使得汗液在人体皮肤上堆积,导致水分难以排出,影响舒适度。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面料吸汗潮湿后,难以很快变得干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通过设置凹槽,使得面料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加快面料本体的排湿速度,通过设置吸湿梯度,使得水分更加容易积聚在面料表面,从而使得内侧水分含量减少,使得汗水量减少,通过设置第二纱线的形状,使得与人体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面料的舒适程度。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吸湿层以及排湿层,所述排湿层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沿着面料本体的厚度方向逐渐增大,所述面料本体的吸湿性沿吸湿层至排湿层方向逐渐增大。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吸湿层以及排湿层,吸湿层完成面料本体内侧水分的吸收,通过设置凹槽,并且使得凹槽的横截面积于面料本体的厚度方向逐渐增大,使得凹槽的内壁上的面积较大,从而提高排湿层上的排湿速度,面料本体的吸湿性沿吸湿层至排湿层方向逐渐增大,使得水分运动至面料本体的表面,从而使得面料本体的排湿速度较快,同时凹槽的设置,使得排湿层上的吸湿性能好的面料体积更大,从而使得面料本体的表面吸湿性能进一步提高。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料本体采用经线与纬线梭织而成,所述经线包括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交错分布,所述第一纱线包括吸湿纱一、吸湿纱二以及固定纱一,所述第二纱线包括吸湿纱三以及固定纱二,所述吸湿纱一的吸湿性小于吸湿纱二的吸湿性,所述吸湿纱一的数量小于吸湿纱二的数量。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纱线上设置吸湿纱三,与第一纱线交错设置的第二纱线形成吸湿层,同时通过吸湿纱三使得面料本体内侧水分的吸收,同时设置吸湿纱一的吸湿性小于吸湿纱二的吸湿性,不仅完成排湿层的形成,同时使得水分更加简单的
运动至吸湿层偏向吸湿纱二的一侧,通过使得吸湿纱一的数量小于吸湿纱二的数量,由于面料本体一侧上开设有凹槽,使得吸湿纱二之间形成凹槽,同时由于吸湿纱一的数量较少,使得凹槽沿其深度方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使得面料内部的透气性更好。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湿纱一的数量设置有一根,所述吸湿纱二的数量设置有两根,所述吸湿纱一与吸湿纱二平行设置,所述固定纱一包覆在吸湿纱一以及吸湿纱二的外侧。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吸湿层完成人体表面水分的吸收,此时水分从吸湿纱三上运动至吸湿纱一上,由于吸湿纱二的吸湿性大于吸湿一的吸湿性,当水分较多时,水分运动至吸湿纱二上,使得第一纱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使得排湿层的排湿效率进一步提高。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纱线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所述第二纱线的椭圆长轴与面料厚度方向垂直。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纱线的截面形状设置成椭圆形,并且使得椭圆长轴与面料本体的厚度方向垂直,使得第二纱线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使得第二纱线与人体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提高面料本体的舒适度。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湿纱三的数量设置有两根且平行设置,所述固定纱二包覆在两根吸湿纱三的外侧,若干所述吸湿纱三处于同一平面且形成舒适层。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两根吸湿纱的数量设置为两根并平行设置,并在两个吸湿纱的外侧包覆固定纱二,使得吸湿纱三以及固定纱形成与椭圆形的相似的形状,使得固定纱二的其中一侧与面料本体平行,使得面料具有更高的舒适度。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纱一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固定纱二采用棉纤维以及丙纶纤维加捻而成。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纱一设置在面料本体的外侧,通过将固定纱一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使得面料本体的外侧具有较高的耐磨强度,防止面料本体磨损,固定纱二设置在面料本体的内侧,通过棉纤维以及丙纶纤维加捻而成,使得固定纱二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能,同时丙纶纤维具有较好的导湿性能,通过固定纱二完成第二纱线上水分的导流,使得水分运动至第一纱线上。
[001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纱线的捻度小于第二纱线的捻度,所述第一纱线的捻度为32捻/10cm,所述第二纱线的捻度为80捻/10cm。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的捻度,使得固定纱一包覆在吸湿纱一以及吸湿纱二的外侧,固定纱一由于捻度较小,使得固定纱一包覆的面积较小,使得固定纱一不会影响吸湿纱一以及吸湿纱二的排湿能力,固定纱二包覆在吸湿纱三上,固定纱二为与人体接触的一侧,通过增加捻度,使得固定纱二与人体接触更加充分,增加吸湿能力。
[002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纬线采用氨纶纤维以及涤纶纤维加捻而成。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氨纶纤维以及涤纶纤维加捻而成的纬线,具有较好的弹性以及耐磨能力。
[002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通过设置吸湿纱一、吸湿纱二以及吸湿纱三,使得面料本体由内到外形成吸湿性
能梯度,使得水分更加简单的运动至面料本体的表面,使得水分较快排出,通过开设凹槽,使得面料本体的内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进一步提高排湿速度,固定纱一采用涤纶纤维加捻而成,使得面料本体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固定纱一的捻度较低,使得固定纱一难以影响第一纱线排湿,固定纱一采用棉纤维以及丙纶纤维加捻而成,提高面料本体的舒适度以及吸水性能,同时使得第二纱线上的水分更加简单的运动至第一纱线上。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织物结构示意图一;
[0025]图2为本技术的织物结构示意图二;
[0026]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纱线的截面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中第二纱线的截面示意图。
[0028]图中:2、纬线;3、第一纱线;4、第二纱线;5、吸湿纱一;6、吸湿纱二;7、固定纱一;8、吸湿纱三;9、固定纱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包括面料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本体包括吸湿层以及排湿层,所述排湿层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沿着面料本体的厚度方向逐渐增大,所述面料本体的吸湿性沿吸湿层至排湿层方向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本体采用经线与纬线(2)梭织而成,所述经线包括第一纱线(3)以及第二纱线(4),所述第一纱线(3)与第二纱线(4)交错分布,所述第一纱线(3)包括吸湿纱一(5)、吸湿纱二(6)以及固定纱一(7),所述第二纱线(4)包括吸湿纱三(8)以及固定纱二(9),所述吸湿纱一(5)的吸湿性小于吸湿纱二(6)的吸湿性,所述吸湿纱一(5)的数量小于吸湿纱二(6)的数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速干型弹力条子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纱一(5)的数量设置有一根,所述吸湿纱二(6)的数量设置有两根,所述吸湿纱一(5)与吸湿纱二(6)平行设置,所述固定纱一(7)包覆在吸湿纱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陈国丽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柯桥中意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