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391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撞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壳体,第一壳体一端的内轮廓与第三壳体一端的外轮廓相匹配,第三壳体外套接有限位架,第一壳体和第三壳体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锁紧机构;第三壳体的一端连接有第四壳体。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第一壳体一端的内轮廓与第三壳体一端的外轮廓相匹配,实现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级导向,导向钉和导向套实现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二级导向,第一插接组件和第二插接组件实现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三级导向;通过三级导向,实现电连接器的可靠对接。实现电连接器的可靠对接。实现电连接器的可靠对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具体涉及防撞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电连接器是电路连接的一种电路元件,主要运用在航空、航天、国防等军用系统中,在各种军机和武器装备中,电连接器的用量较大,特别是飞机上使用电连接器的用量特大,一般来讲一架飞机电连接器的使用量可达数百件至几千件,牵扯到好几万个线路,所以电连接器的连接质量非常重要。而常规的电连接器对插时,需要操作人员将插针和插孔完全对准;若插针和插孔没对准,则会导致插针因撞击而损坏,进而影响电连接器的连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接可靠、安全的防撞连接器。
[0004]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提供一种防撞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壳体,第一壳体一端的内轮廓与第三壳体一端的外轮廓相匹配,第三壳体外套接有限位架,第一壳体和第三壳体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锁紧机构;第三壳体的一端连接有第四壳体。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一壳体一端的内轮廓与第三壳体一端的外轮廓相匹配,实现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级导向,使第三壳体装入第一壳体内,且通过限位架限制第三壳体的装入位置,避免第三壳体装入过多导致的内部元器件碰撞;相互匹配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用于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二级和第三级导向,实现电连接器的可靠对接;锁紧机构用于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连接和锁紧。
[0007]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一壳体一端的第一绝缘板和导向钉,导向钉上滑动设置有第二绝缘板,第一壳体与第二绝缘板之间设置有套接在导向钉上的第一弹簧,第一绝缘板内固定有第一插接组件,第一插接组件的一端滑动设置在第二绝缘板内;
[0008]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三壳体一端的第三绝缘板和导向套,第三绝缘板内固定有第二插接组件,第三绝缘板的中部固定有锁紧套,锁紧套设置有双头内螺纹。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导向钉和导向套实现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二级导向,第一插接组件和第二插接组件实现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三级导向,保证了第一插接组件与第二插接组件完全对准,避免了第一插接组件因撞击而损坏,实现电连接器的可靠对接。
[0010]进一步地,第一插接组件包括若干插针和设置在插针一侧的两个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插接组件包括若干插孔和设置在插孔一侧的两个第二接线端子;插针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沉孔和第一缺口,插针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圆柱体,且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为半球体;插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沉孔和第二缺口,插孔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圆柱体相匹配的第三沉
孔;第一沉孔和第二沉孔的孔壁均设置有通孔。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若干插针和若干插孔,提高电连接器连接的可靠性;第一圆柱体与第三沉孔相匹配,且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为半球体,有利于插针顺利插入插孔;当插针未完全对准插孔时,插针可沿着半球体的弧形面顺利插入插孔;插针一端设置第一沉孔和第一缺口,且第一沉孔的孔壁设置通孔,方便导线穿过通孔和第一沉孔,实现连接;插孔一端设置第二沉孔和第二缺口,且第二沉孔的孔壁设置通孔,方便导向穿过通孔和第二沉孔,实现连接。
[0012]进一步地,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内分别通过绝缘管安装有第一线柱和第二线柱,第一线柱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沉孔和第一条形缺口,第一线柱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圆柱体,且第二圆柱体的一端为锥体;第二线柱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条形缺口和与第二圆柱体相匹配的第五沉孔,第二线柱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条形缺口和第六沉孔。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二圆柱体与第五沉孔相匹配,且第二圆柱体的一端为锥体,有利于第一接线端子顺利插入第二接线端子;当第一接线端子未完全对准第二接线端子时,第一接线端子可沿着锥体的锥形面顺利插入第二接线端子;设置第一条形缺口和第三条形缺口以保证第一线柱和第二线柱能够顺利与外部连接线连接,避免出现因外部连接线过大而无法插入的情况。
[0014]进一步地,导向钉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圆柱体,且第三圆柱体的一端为半球体,导向套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三圆柱体相匹配的第七沉孔。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三圆柱体与第七沉孔相匹配,且第三圆柱体的一端为半球体,有利于导向钉顺利插入导向套;当导向钉未完全对准导向套时,导向钉可沿着半球体的弧形面顺利插入第二接线端子。
[0016]进一步地,锁紧机构包括锁紧杆,锁紧杆通过支撑套转动设置在第一绝缘板上,锁紧杆的一端设置有锁紧块,锁紧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壳体、安装板、第二弹簧、安装块后与锁紧手轮固定连接;安装板的一端紧靠第二壳体,安装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弹簧安装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一端紧靠锁紧手轮。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转动锁紧手轮带动锁紧块的转动,从而对锁紧进行控制。
[0018]进一步地,锁紧块设置有与双头内螺纹相匹配的双头外螺纹。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锁紧套的双头内螺纹与锁紧块的双头外螺纹匹配,电连接器连接时,通过转动锁紧手轮来带动锁紧杆上的锁紧块转动,使锁紧块逐渐旋入锁紧套,从而带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朝着第三壳体运动;在第二绝缘板接触第三绝缘板后,第二绝缘板开始压缩第一弹簧,而第一插接组件则插入第二插接组件;第二绝缘板对第一插接组件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安装时对撞产生的损坏,也可防止因操作人员误触摸导致的伤亡事故。
[0020]进一步地,锁紧块与支撑套之间安装有耐磨垫块,且耐磨垫块套接在锁紧杆上。
[00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设置耐磨垫块,以避免锁紧块转动对支撑块和第一绝缘板的磨损。
[0022]进一步地,第二壳体的一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堵盖,第二壳体的另一侧安装有连接环,第二壳体和连接环外套接有连接架,连接架和第二壳体外套接有安装套,连接架的一侧
连接有第一线夹;第四壳体的一侧连接有第二线夹,第四壳体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堵盖。
[00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连接环、连接架均用于限制连接线的位置,而安装套则用于将连接架安装在第二壳体上;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将第二壳体与第四壳体外的连接线夹紧;第二壳体的一侧螺纹连接第一堵盖,第四壳体一端螺纹连接第二堵盖,方便灌胶。
[0024]进一步地,第二壳体与第四壳体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连接线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00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为连接线提供安装空间。
[0026]进一步地,第二壳体与锁紧杆之间、第二壳体与安装板之间均安装有密封圈,第二壳体与连接架之间、第二壳体与安装套之间、连接架与安装套之间均安装有密封圈。
[002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二壳体与锁紧杆之间、第二壳体与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壳体(16),所述第一壳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壳体(26),所述第一壳体(1)一端的内轮廓(23)与第三壳体(26)一端的外轮廓(24)相匹配,所述第三壳体(26)外套接有限位架(25),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三壳体(26)内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壳体(16)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锁紧机构;所述第三壳体(26)的一端连接有第四壳体(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一壳体(1)一端的第一绝缘板(5)和导向钉(2),所述导向钉(2)上滑动设置有第二绝缘板(3),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绝缘板(3)之间设置有套接在导向钉(2)上的第一弹簧(4),所述第一绝缘板(5)内固定有第一插接组件,所述第一插接组件的一端滑动设置在第二绝缘板(3)内;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三壳体(26)一端的第三绝缘板(34)和导向套(32),所述第三绝缘板(34)内固定有第二插接组件,所述第三绝缘板(34)的中部固定有锁紧套(30),所述锁紧套(30)设置有双头内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组件包括若干插针(21)和设置在插针(21)一侧的两个第一接线端子(18),所述第二插接组件包括若干插孔(33)和设置在插孔(33)一侧的两个第二接线端子(35);所述插针(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沉孔(2102)和第一缺口(2101),所述插针(2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圆柱体(2103),且第一圆柱体(2103)的一端为半球体;所述插孔(3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沉孔(3302)和第二缺口(3303),所述插孔(33)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圆柱体(2103)相匹配的第三沉孔(3301);所述第一沉孔(2102)和第二沉孔(3302)的孔壁均设置有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8)和第二接线端子(35)内分别通过绝缘管安装有第一线柱(1801)和第二线柱(3501),所述第一线柱(1801)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沉孔(180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浩李珊赵明庞斌邹宗华姜科杨雨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