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结构、电池包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3869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冷结构、电池包及车辆,其中液冷结构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多个流道管,第一集液管设有供冷却液体进入的进液口,第二集液管设有出液口,各流道管的一端与第一集液管连通,各流道管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液管连通,流道管为弯管结构;第一集液管与第一表面抵接,第二集液管与第二表面抵接,多个流道管的外管壁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与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流道管抵接,减少了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温差;另外,只用一组进液口和出液口完成了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同步冷却,简化了液冷结构的结构。了液冷结构的结构。了液冷结构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液冷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汽车电池的冷却技术方案,基本只考虑电池的顶部或底部布置液冷板进行冷却,实际冷却过程中,电池远离液冷板的一侧温度比接近液冷板一侧的温度高的多,电池的不同部位存在较大的温差,电池整体的温度一致性差。而冷却技术方案为双层液冷板的电池时,则需要在电池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布置两套液冷结构,这样会造成电池结构冗余。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结构、电池包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池结构在布置单层液冷板时温差大,而布置双层液冷板又结构冗余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冷结构,用于装配在电池阵列的外表面,电池阵列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液冷结构包括:
[0005]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多个流道管,第一集液管设有供冷却液体进入的进液口,第二集液管设有出液口,各流道管的一端与第一集液管连通,各流道管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液管连通,流道管为弯管结构;
[0006]第一集液管与第一表面抵接,第二集液管与第二表面抵接,多个流道管的外管壁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抵接。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0008]首先,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流道管的外管壁均与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抵接,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带走电池阵列的热能,使得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冷却速度一致,减少了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温差;
[0009]其次,各流道管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集液管连通,各流道管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液管连通,进液口设在第一集液管,出液口设在第二集液管,本实施例的电池包只用一组进液口和出液口完成了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同步冷却,简化了电池包的结构;
[0010]最后,液冷结构包括多个流道管,多个流道管能够覆盖了电池阵列的较大的面积,提高了液冷结构的冷却速度。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流道管间隔分布且相互平行。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流道管间隔分布可以提高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散热均匀性,具体地,多个流道管间隔分布于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且多个流道管的外管壁与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抵接,使得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各个部分的散热速度相同,避免同一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差;另外,多个流道管相互平行,使得多个流道管形成规整的散热结构,同样降低了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温差。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流道管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平行。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0015]首先,由于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平行,因此多个流道管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均平行;冷却液体从进液口进入第一集液管,沿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流动,流经沿第一集液管的长度分布的多个流道管,冷却液体依次进入多个流道管中,并且在流道管中沿流道管的长度方向流动,由于多个流道管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垂直,因此冷却液体在从第一集液管进入流道管时具有较大的阻力,避免了冷却液体进入第一集液管后,直接流入至第一个流道管中,而不流入排位较后的流道管,减小多个流道管中的冷却液体的流动速度差,提高散热的均匀性;
[0016]其次,多个流道管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垂直,同样也减小了多个流道管中的冷却液体流出速度差,提高散热的均匀性;
[0017]最后,多个流道管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垂直,减小了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在流道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使得液冷结构小型化。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液管沿自身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集液端和第二集液端,第二集液管沿自身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三集液端和第四集液端,多个流道管的第一端从第一集液端向第二集液端依次与第一集液管连通,多个流道管的第二端从第三集液端向第四集液端依次与第二集液管连通,进液口位于第一集液端上,出液口位于第四集液端上。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冷却液体在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流道管中的流动速度,具体地,冷却液体从位于第一集液端的进液口进入第一集液管中,然后沿着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流动到达第二集液端,在此过程中,冷却液体依次进入多个流道管中,第一个流道管中的冷却液体首先到达第二集液管中,再从第三集液端流向第四集液端,再从位于第四集液端的出液口流出,排位较后的多个流道管中的冷却液体的依次按照上述顺序,从第三集液端流向第四集液端;即冷却液体从第一集液端流动至第二集液端,再从第三集液管流动至第四集液端,而第一集液端和第二集液端位于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上,第三集液端和第四集液端位于第二集液管的长度方向上,冷却液体在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的流动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其流动方向,降低了因改变方向而导致的阻力,提高了冷却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0020]在一个实施例中,流道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流道部、第三流道部和第二流道部,第一流道部和第二流道部可相对第三流道部弹性变形以夹持电池阵列。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流道部提供第一流道部和第二流道部夹持电池阵列的弹力,使得第一流道部和第二流道部的外管壁紧贴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提高换热效率。
[002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道部、第二流道部和第三流道部位于第一平面内,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位于第二平面内,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垂直。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流道部、第二流道部和第三流道部布置规整,同时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也布置规整,利于与电池阵列抵接。
[0024]在一个实施例中,流道管呈C字型结构包绕在电池阵列的表面;具体的,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或流道管为铝件。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铝件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可以提高液冷结构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液冷结构的散热性能。
[0026]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还包括流道板,流道板的内部设有多个的隔板,多个隔板与流道板的内壁围合形成流道管,流道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多个流道管之间变得紧凑,同时流道板与电池阵列的接触面积大,提高了液冷结构的冷却效率。
[0028]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阵列和上述的液冷结构,电池阵列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液冷结构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抵接。
[00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温差;另外,只用一组进液口和出液口完成了电池阵列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同步冷却,简化了电池包的结构。
[003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上述的电池包,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结构,用于装配在电池阵列的外表面,所述电池阵列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结构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多个流道管,所述第一集液管设有供冷却液体进入的进液口,所述第二集液管设有出液口,各所述流道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液管连通,各所述流道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液管连通,所述流道管为弯管结构;所述第一集液管与所述第一表面抵接,所述第二集液管与所述第二表面抵接,多个所述流道管的外管壁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流道管间隔分布且相互平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平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管沿自身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集液端和第二集液端,所述第二集液管沿自身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三集液端和第四集液端,多个所述流道管的第一端从所述第一集液端向所述第二集液端依次与所述第一集液管连通,多个所述流道管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三集液端向所述第四集液端依次与所述第二集液管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木兴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