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3590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包括保温管,所述保温管右端设置用于输送的传热导管且传热导管延伸入保温管内部,所述保温管右端转动连接套筒并延伸入套筒内部,所述套筒环形外端右侧固定连接外齿轮,所述套筒环形内壁右侧固定连接内齿轮,所述内齿轮内壁等距啮合呈圆形布置的若干个辅助齿轮,所述辅助齿轮左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横向布置的转轴,所述转轴环形端等距固定连接呈圆形布置的扇叶且扇叶处在传热导管外侧与保温管内侧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能产生同向气流,有效避免发生干扰现象发生,提升余热流动效果。提升余热流动效果。提升余热流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是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属于水源热泵


技术介绍

[0002]水源热泵是利用了地球水体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热源,利用地球水体自然散热后的低温水作为冷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其中可以利用的水体,包括地下水或河流、地表的部分的河流和湖泊以及海洋,地表的土壤和水体自然地保持能量接受和发散的相对的均衡,而水源热泵在进行供热时,需要依靠管道,并在传输过程中,会挥发掉一定的热量,为了防止浪费常会对这些热量进行回收。
[0003]现有技术中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采用齿轮结构,来带动所有的风扇进行旋转运动,进而实现热气的输送,相邻两个风扇上的齿轮相互啮合,并且最上方齿轮与驱动设备连接,但是这样安装方式,在使用时相邻齿轮进行相对反向转动,致使产生的旋流方向不同,这样会发生气流干扰现象,会影响余热流动效果,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有效避免发生干扰现象发生,提升余热流动效果。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包括保温管,所述保温管右端设置用于输送的传热导管且传热导管延伸入保温管内部,所述保温管右端转动连接套筒并延伸入套筒内部,所述套筒环形外端右侧固定连接外齿轮,所述套筒环形内壁右侧固定连接内齿轮且内齿轮处在保温管右侧,所述内齿轮内壁等距啮合呈圆形布置的若干个辅助齿轮且辅助齿轮处在传热导管外侧,所述辅助齿轮左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横向布置的转轴且转轴延伸入保温管内,所述转轴环形端等距固定连接呈圆形布置的扇叶且扇叶处在传热导管外侧与保温管内侧之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外齿轮上端啮合用于驱动的传动齿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外齿轮以及内齿轮呈一体化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传热导管外端与保温管内壁之间等距固定连接呈圆形布置的若干个第一矩形板,所述传热导管外端与保温管内壁之间等距固定连接呈圆形布置的若干个第二矩形板且第二矩形板处在第一矩形板正右侧,所述转轴背离辅助齿轮一端贯穿第一矩形板以及第二矩形板并与第一矩形板以及第二矩形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矩形板与第二矩形板之间设置扇叶。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矩形板以及第二矩形板与传热导管外端连接位置均固定连接加强件。
[0010]进一步地,所述传热导管左端连通固定用于输送的螺旋导管且螺旋导管处在保温
管内部。
[0011]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右端固定连接防尘网且防尘网套装在传热导管外侧,所述防尘网左侧设置内齿轮以及辅助齿轮。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外齿轮作用下,会使套筒以及内齿轮发生转动,从而使若干个辅助齿轮进行同步和同向转动,进而使若干个转轴进行同步和同向转动,从而使扇叶发生转动,进而产生同向气流,有效避免发生干扰现象发生,提升余热流动效果。
附图说明
[00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中内齿轮与辅助齿轮的装配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中传热导管的示意图。
[0018]图中:1

保温管、2

套筒、3

外齿轮、4

内齿轮、5

扇叶、6

转轴、7

辅助齿轮、8

传热导管、31

传动齿轮、81

矩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20]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1]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包括保温管1,保温管1右端设置用于输送的传热导管8且传热导管8延伸入保温管1内部,通过传热导管8,实现对热流进行输送,传热导管8左端连通固定用于输送的螺旋导管83且螺旋导管83处在保温管1内部,具体地,传热导管8将水源输送到螺旋导管83内,能利用螺旋导管83,延长热流输送时间,方便有效控制传热导管8传导的热量有效停留在对应位置,而螺旋导管83外部的保温管1用于避免散发出来的余热直接散失在周围空间中。
[0022]保温管1右端转动连接套筒2并延伸入套筒2内部,通过套筒2,能为防尘网21、外齿轮3以及内齿轮4提供安装载体,套筒2环形外端右侧固定连接外齿轮3,外齿轮3上端啮合用于驱动的传动齿轮31,外齿轮3与传动齿轮31配合使用,能驱动套筒2以及内齿轮4发生转动,套筒2环形内壁右侧固定连接内齿轮4且内齿轮4处在保温管1右侧,内齿轮4与辅助齿轮7配合使用,驱动转轴6进行同步同向发生转动运动,套筒2、外齿轮3以及内齿轮4呈一体化结构,一体化结构的设计,便于生产,内齿轮4内壁等距啮合呈圆形布置的若干个辅助齿轮7且辅助齿轮7处在传热导管8外侧,通过辅助齿轮7,既为转轴6提供安装载体,也能驱动转轴6发生转动,套筒2右端固定连接防尘网21且防尘网21套装在传热导管8外侧,通过防尘网21,有效避免外界灰尘进入保温管1内,安全性好,防尘网21左侧设置内齿轮4以及辅助齿轮
7,辅助齿轮7左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横向布置的转轴6且转轴6延伸入保温管1内,转轴6与扇叶5配合使用,能产生气流,进而使得在保温管1内的余热向需要供热的位置流动,实现余热流动,转轴6环形端等距固定连接呈圆形布置的扇叶5且扇叶5处在传热导管8外侧与保温管1内侧之间,具体地,在使用时,先利用驱动结构驱动传动齿轮31发生转动,因传动齿轮31与外齿轮3啮合,所以传动齿轮31转动会使外齿轮3发生转动,进而带动套筒2进行转动,从而使内齿轮4发生转动,又因内齿轮4与若干个辅助齿轮7发生啮合,所以内齿轮4转动会使若干个辅助齿轮7进行同步和同向转动,进而使若干个转轴6进行同步和同向转动,从而使扇叶5发生转动,进而产生同向气流,有效避免发生干扰现象发生,提升余热流动效果。
[0023]传热导管8外端与保温管1内壁之间等距固定连接呈圆形布置的若干个第一矩形板81,传热导管8外端与保温管1内壁之间等距固定连接呈圆形布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包括保温管(1),所述保温管(1)右端设置用于输送的传热导管(8)且传热导管(8)延伸入保温管(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管(1)右端转动连接套筒(2)并延伸入套筒(2)内部,所述套筒(2)环形外端右侧固定连接外齿轮(3),所述套筒(2)环形内壁右侧固定连接内齿轮(4)且内齿轮(4)处在保温管(1)右侧,所述内齿轮(4)内壁等距啮合呈圆形布置的若干个辅助齿轮(7)且辅助齿轮(7)处在传热导管(8)外侧,所述辅助齿轮(7)左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横向布置的转轴(6)且转轴(6)延伸入保温管(1)内,所述转轴(6)环形端等距固定连接呈圆形布置的扇叶(5)且扇叶(5)处在传热导管(8)外侧与保温管(1)内侧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齿轮(3)上端啮合用于驱动的传动齿轮(3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外齿轮(3)以及内齿轮(4)呈一体化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源热泵旋流余温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政赵智音代普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奥尚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