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187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机组箱下表面设置有若干高度调节螺杆,高度调节螺杆上设置有调节支撑盘,机组箱下表面的外围还设置有若干支撑腿,支撑腿底端与支撑架相连,热泵机组设置于机组箱内,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分别与第一换热管的两个端口相连,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的底端相互连通,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均位于支撑架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换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并且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均位于机组箱的正下方,无需到处打孔开坑,对地质进行保护的同时,节省了施工成本,对于后期地能换热管的更换,无需开挖后摸管寻找,节省时间,也避免在找管时对地面造成损伤。地面造成损伤。地面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


[0001]本技术涉及地源热泵
,具体为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地源热泵的地热换热管一般采用多根直管插设于地表,直管路径有限,换热效果较差,所以目前采用多根直管进行换热,这样又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需要在地表到处开孔,二是在后期找管时,需要根据管路对地面进多处开挖,从而对地表造成损伤,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地能换热管采用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且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相互连接,螺旋换热管的路径更长,较传统的直管,换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并且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均位于机组箱的正下方,无需到处打孔开坑,对地质进行保护的同时,节省了施工成本,同时对于后期地能换热管的更换,无需开挖后摸管寻找,节省时间,也避免在找管时对地面造成损伤,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包括机组箱、热泵机组及地能换热管;
[0005]所述机组箱下表面设置有若干高度调节螺杆,所述高度调节螺杆上设置有调节支撑盘,所述机组箱下表面的外围还设置有若干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底端与支撑架相连;
[0006]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热回收换热器、蒸发器及冷凝器,所述压缩机、热回收换热器、蒸发器及冷凝器均与四通阀相连,所述压缩机还与热回收换热器,所述蒸发器还通过膨胀阀与冷凝器相连,所述冷凝器与第一换热管相配合,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机组箱下表面并位于机组箱下方,所述第一换热管还连接有循环泵,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与第二换热管相配合;
[0007]所述地能换热管包括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所述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分别与第一换热管的两个端口相连,所述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的底端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均位于支撑架的内部。
[0008]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其中,所述支撑架包括立柱及底部连接杆,所述立柱有若干个且与支撑腿一一对应,所述立柱与对应的支撑腿通过法兰相连,便于连接和拆卸,相邻的所述立柱之间的底端通过底部连接杆相连,从而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0009]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通过法兰与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相连,便于第一换热管和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的连接和拆卸。
[0010]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其中,所述机组箱表面设
置有检修门,以便进行内部维修,所述机组箱上表面设置有防雨顶板,用于户外防雨。
[0011]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的通过法兰相连,便于第一螺旋换热管和第二螺旋换热管之间的连接和拆卸。
[0012]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其中,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接用户末端,以实现用于端使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地能换热管采用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且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相互连接,螺旋换热管的路径更长,较传统的直管,换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并且第一螺旋换热管及第二螺旋换热管均位于机组箱的正下方,无需到处打孔开坑,对地质进行保护的同时,节省了施工成本,同时对于后期地能换热管的更换,无需开挖后摸管寻找,节省时间,也避免在找管时对地面造成损伤。
[0015](2)机组箱下表面的支撑腿与支撑架相连,支撑架埋设于机组箱正下方,机组箱下表面还设置有高度调节螺杆,高度调节螺杆底部埋设于地表,从而保证整个热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热泵机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机组箱1、高度调节螺杆2、调节支撑盘3、支撑腿4、支撑架5、压缩机6、热回收换热器7、蒸发器8、冷凝器9、四通阀10、膨胀阀11、第一换热管12、循环泵13、第二换热管14、第一螺旋换热管15、第二螺旋换热管16、检修门17、防雨顶板18、立柱501、底部连接杆502。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包括机组箱1、热泵机组及地能换热管;机组箱1下表面设置有若干高度调节螺杆2,高度调节螺杆2上设置有调节支撑盘3,机组箱1下表面的外围还设置有若干支撑腿4,支撑腿4底端与支撑架5相连,机组箱1表面设置有检修门17,机组箱1上表面设置有防雨顶板18;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6、热回收换热器7、蒸发器8及冷凝器9,压缩机6、热回收换热器7、蒸发器8及冷凝器9均与四通阀10相连,压缩机6还与热回收换热器7,蒸发器8还通过膨胀阀11与冷凝器9相
连,冷凝器9与第一换热管12相配合,第一换热管12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机组箱1下表面并位于机组箱1下方,第一换热管12还连接有循环泵13,热回收换热器7与第二换热管14相配合,第二换热管14的两端分别接用户末端;地能换热管包括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螺旋换热管16,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螺旋换热管16分别与第一换热管12的两个端口相连,第一换热管12的两端通过法兰与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螺旋换热管16相连,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螺旋换热管16的底端相互连通,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螺旋换热管16的通过法兰相连,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螺旋换热管16均位于支撑架5的内部。
[0023]支撑架5包括立柱501及底部连接杆502,立柱501有若干个且与支撑腿4一一对应,立柱501与对应的支撑腿4通过法兰相连,相邻的立柱501之间的底端通过底部连接杆502相连。
[0024]安装方法及使用原理:首先在预定施工点开挖预埋坑,随后将热泵机组安装到机组箱1内待用,再将支撑架5顶端与机组箱1的支撑腿4相连,将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效果好的地源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组箱(1)、热泵机组及地能换热管;所述机组箱(1)下表面设置有若干高度调节螺杆(2),所述高度调节螺杆(2)上设置有调节支撑盘(3),所述机组箱(1)下表面的外围还设置有若干支撑腿(4),所述支撑腿(4)底端与支撑架(5)相连;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6)、热回收换热器(7)、蒸发器(8)及冷凝器(9),所述压缩机(6)、热回收换热器(7)、蒸发器(8)及冷凝器(9)均与四通阀(10)相连,所述压缩机(6)还与热回收换热器(7),所述蒸发器(8)还通过膨胀阀(11)与冷凝器(9)相连,所述冷凝器(9)与第一换热管(12)相配合,所述第一换热管(12)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机组箱(1)下表面并位于机组箱(1)下方,所述第一换热管(12)还连接有循环泵(13),所述热回收换热器(7)与第二换热管(14)相配合;所述地能换热管包括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螺旋换热管(16),所述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螺旋换热管(16)分别与第一换热管(12)的两个端口相连,所述第一螺旋换热管(15)及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森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