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航专利>正文

一种再生混凝土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3536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柱,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柱管和第二柱管,第二柱管的底部嵌入于第一柱管的内部,其特征在于,第一柱管上方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柱管贯通连接的开孔,第一柱管的内部设有混凝土层,且混凝土层与第一柱管为浇筑连接,第一柱管的内部设有隔板,且隔板位于混凝土层的上端,并且隔板的左右两端均与第一柱管固定连接,隔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弹簧,且左右两端弹簧均与隔板贯穿连接,左右两端弹簧的顶部均设有支撑板。该种再生混凝土柱在实际使用时,提高了柱体的承载力和牢固性,且安装便利,并且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对投入使用后的再生混凝土柱的拆卸便利,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生混凝土柱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柱。

技术介绍

[0002]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之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主要是粗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而成的新混凝土,但是,现有的再生混凝土柱在实际使用时,柱体的承载力和牢固性较差,且安装较为不便,并且,投入使用后的再生混凝土柱,在后续需要拆卸时亦较为不便,实用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
[0004]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
[0005]一种再生混凝土柱,包括第一柱管和第二柱管,所述第二柱管的底部嵌入于第一柱管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管上方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柱管贯通连接的开孔,所述第一柱管的内部设有混凝土层,且混凝土层与第一柱管为浇筑连接,所述第一柱管的内部设有隔板,且所述隔板位于混凝土层的上端,并且所述隔板的左右两端均与第一柱管固定连接,所述隔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弹簧,且左右两端所述弹簧均与隔板贯穿连接,左右两端所述弹簧的顶部均设有支撑板,且支撑板均与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柱管前后两侧的顶部面均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每个所述连接孔的内部下端均开设有多个通孔。
[000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通孔开设的方位均偏向于第一柱管内面的一侧并与之贯穿连接。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连接孔均位于开孔的正上端,且每个所述连接孔与开孔之间均为连通设置。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混凝土层的顶部面低于第一柱管顶部面10cm,且第二柱管的外径等于第一柱管的内径,并且第二柱管的底面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端。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根所述弹簧的顶部面均高于隔板1cm,且每根所述弹簧的底端均与混凝土层固定连接。
[0010]有益效果:
[0011](1)该种再生混凝土柱通过结构的改进,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提高了柱体的承载力和牢固性,且安装便利,并且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对投入使用后的再生混凝土柱的拆卸便利,实用性强。
[0012](2)该种再生混凝土柱之优点在于:通过混凝土层、隔板、弹簧和支撑板的配合使用,且由于混凝土层的顶部面低于第一柱管顶部面10cm,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将混凝土层的顶部面设置于低于第一柱管顶部面10cm,可使得第一柱管与混凝土层之间具有一段中空区域,而通过将第二柱管插入至该中空区域,可使其能更深入于第一柱管内,当第二柱管
的顶部在支持物体时,其所受到的重力可下压至支撑板上,进而通过支撑板下压至弹簧上,使得弹簧所受到的重力可下压至混凝土层中,进而最终转移至地面,提高了柱体的承载力和第一柱管与第二柱管连接的牢固性。
[0013](3)其次:当第二柱管嵌入于第一柱管内后,可将开孔的内部浇筑混凝土,使该浇筑的混凝土与第二柱管连接,在此情况下,可使第二柱管紧固的连接于第一柱管内,而在需要将第二柱管与第一柱管分离时,可往连接孔的内部注入清水,将开孔内的混凝土湿润后,通过在连接孔内敲击开孔内的混凝土,可将开孔内的混凝土震松,而后使其掉落,待开孔内的混凝土震松掉落后便可将第二柱管提起,以使两者分离。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柱管正剖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连接孔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1

4中:1

第一柱管;101

混凝土层;102

隔板;103

弹簧;104

支撑板;2

第二柱管;3

开孔;4

连接孔;401

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
[0020]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4:
[002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再生混凝土柱,包括第一柱管1和第二柱管2,第二柱管2的底部嵌入于第一柱管1的内部,第一柱管1上方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柱管1贯通连接的开孔3,第一柱管1的内部设有混凝土层101,且混凝土层101与第一柱管1为浇筑连接,第一柱管1的内部设有隔板102,且隔板102位于混凝土层101的上端,并且隔板102的左右两端均与第一柱管1固定连接,隔板102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弹簧103,且左右两端弹簧103均与隔板102贯穿连接,左右两端弹簧103的顶部均设有支撑板104,且支撑板104均与弹簧103固定连接,第一柱管1前后两侧的顶部面均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4,每个连接孔4的内部下端均开设有多个通孔401。
[0022]进一步的,每个通孔401开设的方位均偏向于第一柱管1内面的一侧并与之贯穿连接,在借助连接孔4将开孔3内的混凝土震松时,可事先往连接孔4内倒入清水,而倒入连接孔4内的清水可通过均匀开设的通孔401流至第二柱管2与第一柱管1的连接处,以使两者的连接处湿润,与此同时,又可将开孔3内的混凝土进行湿润,进而更利于对开孔3内的混凝土进行敲击震碎,每个连接孔4均位于开孔3的正上端,且每个连接孔4与开孔3之间均为连通设置,可通过将尖锐的铁质硬物插入到连接孔4内,可使该铁质硬物能与开孔3内的混凝土接触并对其进行敲击震碎,混凝土层101的顶部面低于第一柱管1顶部面10cm,且第二柱管2的外径等于第一柱管1的内径,并且第二柱管2的底面位于两个支撑板104的上端,通过此种设计,使得第一柱管1与混凝土层101之间具有一段中空区域,而通过将第二柱管2插入至该中空区域,可使其能更深入于第一柱管1内,当第二柱管2的顶部在支持物体时,其所受到的重力可下压至支撑板104上,进而通过支撑板104下压至弹簧103上,使得弹簧103所受到的
重力可下压至混凝土层101中,进而最终转移至地面,提高了柱体的承载力和第一柱管1与第二柱管2连接的牢固性,每根弹簧103的顶部面均高于隔板1021cm,且每根弹簧103的底端均与混凝土层101固定连接,通过此种设计,可避免弹簧103因与隔板102处于水平而使弹簧103对支撑板104的支撑无效,进而将弹簧103的顶部设置成与隔板102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使得压至支撑板104上的物件,其重力可更好的下压至弹簧103上,以达到力的转移。
[0023]工作原理:
[0024]首先,将第二柱管2插入到第一柱管1内,使第二柱管2的底部落于支撑板104上,而后将与水泥混合而成的物料倒入到第二柱管2内,在此情况下,第二柱管2所受到的重力可通过支撑板104压向弹簧103,而弹簧103所受到的重力可下压至混凝土层101中,进而最终转移至地面,提高了柱体的承载力和第一柱管1与第二柱管2连接的牢固性,同时,当第二柱管2嵌入于第一柱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混凝土柱,包括第一柱管(1)和第二柱管(2),所述第二柱管(2)的底部嵌入于第一柱管(1)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管(1)上方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柱管(1)贯通连接的开孔(3),所述第一柱管(1)的内部设有混凝土层(101),且混凝土层(101)与第一柱管(1)为浇筑连接,所述第一柱管(1)的内部设有隔板(102),且所述隔板(102)位于混凝土层(101)的上端,并且所述隔板(102)的左右两端均与第一柱管(1)固定连接,所述隔板(102)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弹簧(103),且左右两端所述弹簧(103)均与隔板(102)贯穿连接,左右两端所述弹簧(103)的顶部均设有支撑板(104),且支撑板(104)均与弹簧(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柱管(1)前后两侧的顶部面均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4),每个所述连接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航
申请(专利权)人:郑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