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制备方法及其电池技术

技术编号:3273498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制备方法及其电池。所述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设置于全固态电池的电极极片和固态电解质层之间,组成包括锂盐、聚碳酸酯;还包括(a)纳米二氧化硅、(b)纳米二氧化钛、(c)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低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全固态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无机固态电解质层和界面缓冲层;按照正极极片、界面缓冲层、固态电解质层、界面缓冲层、负极极片的顺序通过叠片工艺组装成固态电池;所述界面缓冲层能够减弱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离子电导率,可以避免无机固态电解质层和电极之间接触而发生副反应,显著改善了固态电池的界面性能,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制备方法及其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学电源及能源储能
,具体涉及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制备方法及其电池。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由于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开路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低等优点,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大多数锂离子电池是基于有机电解质来进行Li
+
传导的,进而实现能量的存储与转换。那么,锂离子电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会受到其有机液体电解质较差的电化学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安全问题也尤为突出,容易发生挥发、泄漏、诱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0003]因此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固态电解质(SE)由于具有热稳定性、不易燃、无泄漏和无挥发等优点,且其有更高的热失控起始温度,大大提高了电池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04]发展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对于全力推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无机固态电解质,其中无机固态电解质又可以分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具有柔性好、易加工等优良性能但电导率低、运行温度高和电化学窗口低等缺点使得聚合物电解质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无机固态电解质,特别是硫化物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良好的稳定性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无机固态电解质存在空气稳定性差、界面稳定性差和正极、负极之间均存在界面问题,这限制着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发展了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制备方法及其电池,通过构建聚碳酸酯类聚合物原位形成的界面缓冲层,使其具有较好的粘性和凝胶状态,与固态电解质和电极的接触性良好,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提供了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设置于全固态电池的电极极片和固态电解质层之间,组成包括锂盐、聚碳酸酯;还包括下述物质(a)—(c)中的至少一种;
[0007](a)纳米二氧化硅;
[0008](b)纳米二氧化钛;
[0009](c)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低聚物。
[0010]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聚碳酸酯为聚碳酸乙烯酯、聚碳酸丙烯酯、聚碳酸丁烯酯、聚碳酸亚乙烯酯或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0011]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界面缓冲层的厚度为1

200μm。
[0012]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锂盐的含量为5

95mol%。
[0013]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或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为20nm


m;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或纳米二氧化钛的含量为1

80wt%。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低聚物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的一种或几种。
[0015]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锂盐为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双氟磺酰亚胺锂、高氯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中的一种。
[001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二是:提供了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7]S1:利用压片得到片状的无机固态电解质层,厚度为10

2000μm;
[0018]S2:将锂盐、聚碳酸酯,以及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低聚物中的一种溶于溶剂中,磁力搅拌均匀后得到界面缓冲层前驱体;
[0019]S3:使所述界面缓冲层前驱体附着于固态电解质层、或同时附着于固态电解质层和电极极片上,静置烘干溶剂后得到界面缓冲层。
[0020]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S3中附着方式包括将界面缓冲层前驱体进行滴涂、喷涂或者旋涂。
[0021]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溶剂为乙腈。
[002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三是:提供了一种全固态电池,按照正极极片、界面缓冲层、固态电解质层、界面缓冲层、负极极片的顺序通过叠片工艺组装而成;其中,所述界面缓冲层为上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的固态电解质选自LGPS型无机固态电解质、石榴石型无机固态电解质、钙钛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LISICON型无机固态电解质、硫银锗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或反钙钛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中的至少一种。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的厚度为10

2000μm。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极片中的活性物质包括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锰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富锂锰基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负极极片为金属锂。
[0026]本技术方案与
技术介绍
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0027]本专利技术通过构建原位形成的聚合物界面缓冲层,与全固态电池极片和固态电解质层组装后,能有效地消除了无机固态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界面阻抗,同时高的离子电导率显著改善了界面的锂离子传导性能,所述界面缓冲层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可以有效的抑制无机固态电解质和电极之间接触引发的副反应,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实施例1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

金属锂负极,2

界面层,3

无机固态电解质片,4

锂金属正极。
[0029]图2为实施例1电池在0.2mA/cm2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图。
[0030]图3为对比例1锂对称电池在0.2mA/cm2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图。
[0031]图4为对比例1空白固态电解质片(左)和实施例1固态电解质片表面涂有界面层
(右)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进行更详细地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3]本专利技术的全固态电池引入界面缓冲层,所述界面缓冲层包括:锂盐、乙腈、聚碳酸乙烯酯(PEC);所述界面缓冲层还包括下述物质(a)—(c)中的至少一种;
[0034](a)纳米二氧化硅
[0035](b)纳米二氧化钛
[0036](c)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低聚物。
[0037]其中,所述固态电解质层的固态电解质选自LGPS型无机固态电解质、石榴石型无机固态电解质、钙钛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LISICON型无机固态电解质、硫银锗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或反钙钛矿型无机固态电解质中的至少一种。
[0038]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钴酸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全固态电池的电极极片和固态电解质层之间,组成包括锂盐、聚碳酸酯;还包括下述物质(a)—(c)中的至少一种;(a)纳米二氧化硅;(b)纳米二氧化钛;(c)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低聚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为聚碳酸乙烯酯、聚碳酸丙烯酯、聚碳酸丁烯酯、聚碳酸亚乙烯酯或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缓冲层的厚度为1

20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盐的含量为5

95mol%。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或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为20nm

1μ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或纳米二氧化钛的含量为1

80wt%。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的低聚物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的一种或几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盐为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双氟磺酰亚胺锂、高氯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中的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全固态电池界面缓冲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金保曾月劲沈秀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