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扇及冷冻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2193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25
在叶片具有凹进部的轴流风扇中,抑制送风性能高的叶片的损伤。室外风扇(40)的各叶片(42)具有位于旋转方向后方的后缘(44)。后缘(44)具有朝向旋转方向凹进的凹进部(50)。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在引出第一假想线(Li1)和第二假想线(Li2)时,加强用凸部(60)比第一假想线(Li1)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比第二假想线(Li2)向径向外侧延伸,其中,第一假想线(Li1)和第二假想线(Li2)与径向垂直且分别通过与凹进部(50)实质上重叠的后端部(re)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一端点(P1)和后端部(re)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轴流风扇及冷冻循环装置


[0001]在各叶片的后缘具有朝向旋转方向凹进的凹进部的轴流风扇以及具备该轴流风扇的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140081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存在在各叶片具有凹进部(在专利文献1中表述为后缘凹部)的轴流风扇。凹进部设置于各叶片的后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4]在轴流风扇中,由于叶片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从旋转轴朝向外侧的方向的力施加于叶片。在上述那样的具有凹进部的叶片旋转时,应力集中于凹进部的周围。因此,在具有凹进部的轴流风扇中,若为了提高送风性能而使叶片的厚度变薄,则在凹进部的周围容易产生损伤。
[0005]在叶片具有凹进部的轴流风扇中,存在抑制送风性能高的叶片的损伤这样的课题。
[000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7]第一观点的轴流风扇是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轴流风扇,具备毂部和从毂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叶片。各叶片具有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的前缘和位于后方的后缘。后缘具有朝向旋转方向的前方凹进的凹进部。各叶片具有至少位于凹进部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且壁厚比周围的部分厚的加强用凸部。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在引出第一假想线和第二假想线时,加强用凸部比第一假想线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比第二假想线向径向外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二假想线与径向垂直且分别通过与凹进部实质上重叠的后端部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一端点和后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
[0008]第一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使至少位于凹进部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加强用凸部向接近旋转轴的方向和远离旋转轴的方向延伸,能够对叶片的凹进部周边进行加强。其结果是,轴流风扇容易使叶片薄型化来提高送风性能。
[0009]第二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各叶片的包含加强用凸部的部位的最厚的部分的壁厚相对于各叶片的加强用凸部的周围的最薄的部分的壁厚为1.5倍以下。
[0010]第二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将加强用凸部的最厚的部分的壁厚抑制为加强用凸部的周围的最薄的部分的壁厚的1.5倍以下,能够抑制由加强用凸部引起的噪声的增加。
[0011]第三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加强用凸部距各叶片的压力面的高度为3mm以下。
[0012]第三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将加强用凸部的高度抑制在3mm以下,能够抑制由加强用凸部引起的噪声的增加。
[0013]第四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关于加强用凸部的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在旋转方向上比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比在旋转方向上比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后的部分的长度长。
[0014]第四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使加强用凸部的比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比靠后的部分的长度长,容易兼顾噪声的增加的抑制和凹进部的周围的加强。
[0015]第五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四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凹进部在旋转方向上比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0016]第六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凹进部被划分为位于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弓形的角部、位于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第一缘部和位于角部的径向外侧的第二缘部。加强用凸部不具有位于比角部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三端点靠后方的部分以及比角部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四端点靠后方的部分。
[0017]第六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加强用凸部不具有位于比第三端点靠后方的部分以及比第四端点靠后方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由加强用凸部引起的噪声的增加。
[0018]第七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加强用凸部从各叶片的压力面鼓出,在负压面处未鼓出。
[0019]第七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在负压面不设置加强用凸部,能够抑制噪声的增加。
[0020]第八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加强用凸部的后端部为圆弧形状,在引出第一线段且引出第二线段时,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的后端部侧所成的角为6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其中,所述第一线段将离旋转轴较近的内周端与后端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点连结起来,所述第二线段将离旋转轴较远的外周端与中心点连结起来。
[0021]第九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其具有热交换器,进行冷冻循环;以及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的任一观点所述的轴流风扇。
[0022]第九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通过使至少位于凹进部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加强用凸部向接近旋转轴的方向和远离旋转轴的方向延伸,能够对凹进部周边进行加强。其结果是,轴流风扇容易使叶片薄型化来提高送风性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的回路图。
[0024]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外观的主视图。
[0025]图3是用于说明图2的室外机的内部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6]图4是表示图2的室外机中使用的室外风扇的一例的后视图。
[0027]图5是图4的室外风扇的主视图。
[0028]图6是沿着图5的I

I线切断时的室外风扇的放大剖视图。
[0029]图7是图5的室外风扇的立体图。
[0030]图8是用于说明图5的室外风扇的加强用凸部的室外风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1]图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加强用凸部的室外风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2]图10是用于说明利用加强用凸部进行加强的室外风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1)冷冻循环装置的结构
[0034]在图1中,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例子,示出了空调机1。空调机1具备成为热源的室外机2和利用由室外机2得到的热的室内机3。室外机2和室内机3通过制冷剂联络配管4、5连接。室外机2具有用于与制冷剂联络配管4、5连接的截止阀26、27。
[0035]在由制冷剂联络配管4、5连接的室外机2和室内机3形成有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包括压缩机21、四通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气液分离器25和室内热交换器31。四通阀22例如在空调机1的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
[0036]在制冷运转时,以使制冷剂在实线所示的路径中流动的方式切换四通阀22。在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夺去热的制冷剂被膨胀阀24减压。由膨胀阀24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向室内热交换器31。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从室内空气得到热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和气液分离器25被吸入压缩机21。在通过气液分离器25时,制冷剂被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主要是气体制冷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轴流风扇(40),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其中,所述轴流风扇(40)具备:毂部(80);和从所述毂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叶片(42),各所述叶片具有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的前缘(43)和位于后方的后缘(44),所述后缘具有朝向旋转方向的前方凹进的凹进部(50),各所述叶片具有至少位于所述凹进部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且壁厚比周围的部分厚的加强用凸部(60),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在引出第一假想线和第二假想线时,所述加强用凸部比所述第一假想线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比所述第二假想线向径向外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二假想线与径向垂直且分别通过与所述凹进部实质上重叠的后端部(re)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一端点(P1)和所述后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P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各所述叶片的包含所述加强用凸部的部位的最厚的部分的壁厚相对于各所述叶片的所述加强用凸部的周围的最薄的部分的壁厚为1.5倍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所述加强用凸部距各所述叶片的压力面的高度为3mm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关于所述加强用凸部的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在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比在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后的部分的长度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西英明阿部直美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