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及转炉余热回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7190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及转炉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换热烟管;对流换热机构,包括多根对流换热管、进水结构以及排水结构,多根对流换热管间隔排布于换热烟管内,对流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结构和排水结构相连通,且进水结构靠近出烟端设置,排水结构靠近进烟端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高温烟气从换热烟管的进烟端进入换热烟管内,通过设置对流换热机构,使进水结构将冷却水输送至多根对流换热管中,从而使多根对流换热管内的水流与换热烟管内的高温烟气进行对流换热后从排水结构排出,换热效率高,使高温烟气中的大量显热均能被回收利用,并且不会对烟气的含水量造成影响。影响。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及转炉余热回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烟气余热回收
,特别地,涉及一种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及转炉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转炉炼钢是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炼钢工艺。转炉炼钢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炉口烟温1500℃~1600℃),转炉烟气由于生产工艺的特殊性,较常规中低温烟气有着以下几个特点:含尘量大,一般含尘量可达100mg/m3~150mg/m3;烟气中含有高达85%的CO,有着爆炸的风险。目前的转炉煤气回收工艺中,汽化冷却烟道的出口烟温均在800℃~900℃,然后通过喷水冷却(OG法)或者喷雾冷却(LT法)对烟气进行降温至250℃左右再进入除尘设施,导致250℃~800℃的烟气的显热都没有利用,并且在喷水或喷雾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或者蒸汽、氮气,喷水或者喷雾也会提高转炉煤气中的含水量,而产生湿煤气,影响其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及转炉余热回收系统,以解决现有转炉炼钢产生的烟气中的大量显热无法被利用,以及通过喷水或喷雾冷却而造成转炉内产生湿煤气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包括:换热烟管,具有进烟端和出烟端;对流换热机构,包括多根对流换热管、进水结构以及排水结构,多根所述对流换热管间隔排布于所述换热烟管内,所述对流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结构和所述排水结构相连通,且所述进水结构靠近所述出烟端设置,所述排水结构靠近所述进烟端设置;辐射换热结构,设于所述换热烟管的管壁上。
[0006]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流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烟管的轴向设置,所述对流换热管内的水流方向与所述换热烟管内的烟气流动方向相反。
[0007]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从所述进烟端进入的烟气的温度为650℃~900℃。
[0008]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流换热管的外壁面上沿其轴向设有至少一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的布设方向与所述对流换热管的中心和所述换热烟管的中心的连线相垂直。
[0009]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流换热管的两端均设有弯折管,所述弯折管朝所述换热烟管的中心弯折,所述对流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弯折管与所述进水结构和所述排水结构相连通。
[0010]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管的轴线与所述对流换热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度为30度

90度。
[0011]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烟管内沿其径向间隔排布有多个对流换热
层,所述对流换热层包括多个所述对流换热管。
[0012]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结构包括进水配水结构,所述进水配水结构具有位于所述换热烟管内的内伸配水部,所述内伸配水部与多根所述对流换热管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排水结构包括排水配水结构,所述排水配水结构具有位于所述换热烟管内的内伸出水部,所述内伸出水部与多根所述对流换热管的出水端相连通。
[0013]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配水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水配水结构沿所述换热烟管的径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进水配水结构的所述内伸配水部至少与一个所述对流换热层相连通;所述排水配水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水配水结构沿所述换热烟管的径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排水配水结构的所述内伸出水部至少与一个所述对流换热层相连通。
[0014]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结构还包括进水供水结构,所述进水供水结构安装于所述换热烟管外,所述进水配水结构具有位于所述换热烟管外的外伸进水部,所述进水供水结构通过所述外伸进水部与所述内伸配水部相连通;所述排水结构还包括排水收集结构,所述排水收集结构安装于所述换热烟管外,所述排水配水结构具有位于所述换热烟管外的外伸出水部,所述排水收集结构通过所述外伸出水部与所述内伸出水部相连通。
[0015]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进水配水结构的所述外伸进水部的长度相等;每个所述排水配水结构的所述外伸出水部的长度相等。
[0016]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进水配水结构的所述外伸进水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进水供水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进水供水结构分别与每个所述进水配水结构的两个所述外伸进水部相连通;每个所述排水配水结构的所述外伸出水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排水收集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排水收集结构分别与每个所述进水配水结构的两个所述外伸出水部相连通。
[0017]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辐射换热结构包括多根辐射换热管,多根所述辐射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烟管的周向排布。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转炉余热回收系统,包括上述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
[0019]本技术的特点及优点是:
[0020]本技术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高温烟气从换热烟管的进烟端进入换热烟管内,通过设置对流换热机构,使进水结构将冷却水从靠近出烟端的位置输送至换热烟管内间隔排布的多根对流换热管中,从而使多根对流换热管内的水流与换热烟管内的高温烟气进行对流换热后从靠近进烟端处的排水结构排出,换热效率高,使高温烟气中的大量显热均能被回收利用,并且不会对烟气的含水量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的靠近出烟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的靠近进烟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中A

A的剖面图。
[0025]图4为图2中B

B的剖面图。
[0026]图5为本技术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6为本技术的对流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安装在排烟管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
[0030]100、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1、换热烟管;11、进烟端;12、出烟端;13、辐射换热管;2、对流换热机构;21、对流换热管;22、对流换热层;221、第一对流换热层;222、第二对流换热层;223、第三对流换热层;224、第四对流换热层;225、第五对流换热层;226、第六对流换热层;227、第七对流换热层;228、第八对流换热层;229、第九对流换热层;23、弯折管;24、换热翅片;3、进水结构;31、进水配水结构;311、内伸配水部;312、外伸进水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烟管,具有进烟端和出烟端;对流换热机构,包括多根对流换热管、进水结构以及排水结构,多根所述对流换热管间隔排布于所述换热烟管内,所述对流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结构和所述排水结构相连通,且所述进水结构靠近所述出烟端设置,所述排水结构靠近所述进烟端设置;辐射换热结构,设于所述换热烟管的管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烟管的轴向设置,所述对流换热管内的水流方向与所述换热烟管内的烟气流动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进烟端进入的烟气的温度为650℃~90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换热管的外壁面上沿其轴向设有至少一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的布设方向与所述对流换热管的中心和所述换热烟管的中心的连线相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换热管的两端均设有弯折管,所述弯折管朝所述换热烟管的中心弯折,所述对流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弯折管与所述进水结构和所述排水结构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强化换热的转炉汽化烟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管的轴线与所述对流换热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的角度为30度

90度。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林杨明华吴仕明张力升穆怀萍张风坡李映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诚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