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站以及进出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0305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搅拌站以及进出料系统,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用以降低搅拌车的能耗、实现产品的轻量化。该搅拌站包括机架、搅拌主机以及料斗。机架被构造为提供支撑;搅拌主机安装于机架;搅拌主机具有物料输出口;料斗安装于物料输出口的下游,物料输出口位于料斗的出料端位于料斗的上方或者伸入到料斗中。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搅拌站,其带有料斗。这使得从该搅拌站接料的搅拌车都无需再设置进料斗,大大降低了搅拌车的重量,减少了因搅拌物料附着在搅拌车的进料斗上造成的浪费,也减少了搅拌车的能耗;并且有利于实现搅拌车的整车轻量化,以发挥搅拌车的经济价值和节能环保的优势。势。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搅拌站以及进出料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搅拌站以及进出料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混凝土商品化在全国的推广,工地上不再生产混凝土。搅拌站预拌好的混凝土通过搅拌车运输到工地使用。
[0003]搅拌车在工作时,首先是到搅拌站装填混凝土。搅拌车倒入搅拌站中,将搅拌车的进料斗和搅拌站的出料口对正,搅拌站将预拌混凝土放入搅拌车中,足够量后,搅拌车驶离搅拌站,运输到施工工地,反向旋转放料,通过人字槽和长溜槽将混凝土放出。
[0004]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进料斗仅在搅拌站进料时使用一次,其余在行驶和出料过程中,不再有任何作用,均成为搅拌车的运输负担。
[0005]现有技术是将进料斗安装在搅拌车的后上部,搅拌车倒入搅拌站,搅拌站的出料口要对正搅拌车的进料斗,搅拌站出料口流下的混凝土,先进入进料斗,再进入搅拌筒中。
[0006]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相关技术中搅拌车的重量大、能耗高,产品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提出一种搅拌站,用以优化搅拌设备的结构和功能,降低搅拌车的能耗、实现产品的轻量化。
[000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搅拌站,包括:
[0009]机架,被构造为提供支撑;
[0010]搅拌主机,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搅拌主机具有物料输出口;以及
[0011]料斗,安装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下游,所述物料输出口位于所述料斗的上方或者伸入到所述料斗中。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料斗包括:
[0013]锥形部,被构造为锥形的,所述锥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边缘或者所述机架固定连接;且所述锥形部的第一端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锥形部的第二端的流通面积;以及
[0014]出口部,与所述锥形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流体连通。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部安装于所述锥形部的侧面。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站还包括:
[0017]安装架,包括至少一根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机架且位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旁边;所述料斗与连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包括两根,各根所述连杆平行布置;各所述连杆均与所述料斗固定连接。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料斗还包括:
[0020]连接耳板,安装于所述锥形部的侧壁;所述连接耳板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杆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孔;通过螺栓将所述连接耳板和所述连杆可拆卸连接。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耳板包括:
[0022]第一板,一端与所述锥形部焊接固定;
[0023]第二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板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孔;以及
[0024]第三板,与所述第一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板的一端与所述锥形部焊接固定,所述第三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连接。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被构造为一体的。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料斗还包括:
[0027]护板,安装于所述锥形部的顶部,且高于所述锥形部。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护板位于所述锥形部部分边缘的顶部。
[0029]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进出料系统,包括搅拌站以及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搅拌站;所述搅拌车具有进料口,且所述搅拌车被构造为其进料口处未设置用于进料的斗。
[0030]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搅拌站,其使得从该搅拌站拉去搅拌物料的搅拌车无需再设置进料斗。搅拌站为地面固定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不移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搅拌站,其带有料斗。这使得从该搅拌站接料的搅拌车都无需再设置进料斗,大大降低了搅拌车的重量,减少了因搅拌物料附着在搅拌车的进料斗上造成的浪费,也减少了搅拌车的能耗;并且有利于实现搅拌车的整车轻量化,以发挥搅拌车的经济价值和节能环保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3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搅拌站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搅拌站的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出料系统的搅拌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图1~图3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0036]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搅拌车必须设置进料斗,以实现进料。搅拌车每运输一次,搅拌车的进料斗仅使用一次,就是在搅拌站内停车进料的几分钟。在搅拌车运输和卸料过程中,进料斗已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反而增加车辆自重,增加能耗,增加排放。但是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带着进料跑,耗能非常大,不利于整车轻量化。为了解决该问题,专利技术人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003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搅拌站,包括机架1、搅拌主机2以及料斗3。机架1被构造为提供支撑;搅拌主机2安装于机架1。搅拌主机2具有物料输出口。料斗3安装于物料输出口的下游,物料输出口位于料斗3的上方或者伸入到料斗3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站的出料口斜插入搅拌主机2中,两者之间不漏料、无刮擦。
[0038]参见图1,机架1为框架结构,其包括多根支撑架、上料输送装置。上料输送装置倾斜设置于支撑杆,以方便水泥、沙子等物料输送到搅拌主机2中。搅拌主机2位于支撑架的顶端或者上部区域。搅拌主机2被动力装置带动而转动,从而实现物料的搅拌。上料输送装置将物料输送至搅拌主机2内进行搅拌。搅拌完成的物料经过搅拌主机2的物料输出口、然后输送至料斗3。搅拌车不再设置进料斗。料斗3直接将搅拌后的物料输送至搅拌车内部。搅拌后的物料比如为混凝土。
[0039]一个搅拌站可对应多台搅拌车。搅拌车上安装的进料斗自重一般不低于120kg,进料时附着的混凝土约5kg(这些混凝土都被浪费了),进料斗支撑至少15kg,总减重不低于140kg。实际验证表明,汽车每减轻100kg,每百公里降低油耗0.5L,减少碳排放1kg。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后,搅拌车不再需要设置进料斗,这使得搅拌车减重约140kg,进而使得搅拌车每百公里降低油耗0.455L。按照一辆搅拌车每次行驶150km,每个搅拌站有10台搅拌车,每年出工300天计算,每年可节省燃油3150L。同时,减少了进料斗的粘附浪费和清洗工作。
[0040]参见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料斗3包括锥形部31以及出口部32。锥形部31被构造为锥形状的壳体,锥形部31的中心具有贯穿自身轴向方向的通孔。锥形部31的第一端与物料输出口的边缘或者机架1固定连接;且锥形部31的第一端的流通面积大于锥形部31的第二端的流通面积。出口部32也采用两头都是敞口的壳体。出口部32与锥形部31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被构造为提供支撑;搅拌主机(2),安装于所述机架(1);所述搅拌主机(2)具有物料输出口;以及料斗(3),安装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下游,所述物料输出口位于所述料斗(3)的上方或者伸入到所述料斗(3)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3)包括:锥形部(31),被构造为锥形的,所述锥形部(31)的第一端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边缘或者所述机架(1)固定连接;且所述锥形部(31)的第一端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锥形部(31)的第二端的流通面积;以及出口部(32),与所述锥形部(3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且流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部(32)安装于所述锥形部(31)的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架(4),包括至少一根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机架(1)且位于所述物料输出口的旁边;所述料斗(3)与连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两根,各根所述连杆平行布置;各所述连杆均与所述料斗(3)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搅拌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传彬施庆永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