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反应器的进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9694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反应器的进水结构,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它包括外筒和内胆,外筒底壁连通污水进管,外筒的上端口设置有端盖,内胆设置在外筒内,内胆上连通设置有出浮渣管、出沉淀管和出水管,出水管与内胆的中部位置连接,出浮渣管、出沉淀管和出水管贯穿外筒的侧壁与外筒固定连接,内胆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外筒的内侧设置有分别与每个第一电极配对的第二电极,内胆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外筒上半部分内的水运送进内胆下半部分的进水件,将需要沉降的液体运送至至内胆的下半部分,使沉淀在下半部分直接沉降,减少达到出水管处的沉淀的量,有效减少沉淀从出水管处排出的现象,间接提高处理后的污水的品质。间接提高处理后的污水的品质。间接提高处理后的污水的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反应器的进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反应器的进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地球上部分地方被水所覆流,然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需水量的激增,加上水的浪费和水资源的污染,污水处理设施的滞后和非点源污染控制不够得力,使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两大问题:水坏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愈益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
[0003]相对于水资源短缺,更是迫切的是水资源污染问题。洁净的水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废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自然水资源遭受各类有机物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化学、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其浓度高、色度大、毒性强,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生物难降解的成分,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于是人们对污水的处理净化和回用就变得很重要,如果能很好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那么将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
[0004]在污水处理中,电化学絮凝法又称作电恕凝法,即利用可溶性电极(一般为铁电极或者铝电极)作为正极,在电流的作用下溶解于污水中,产生金属离子的氢氧化物沉淀,用其凝聚性聚集水中的胶体物质与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电恕凝技术涉及了水污染物与强电场的反应以及电化学产生的氧化和还原反应,这一过程可去除水中重金属阳离子,还可杀死水中的微生物,该过程可沉淀带电胶体状物质并可显著去除其它离子、胶体、乳状物。电絮凝技术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已被实践所证实,电恕凝技术不仅可应用在各种工业废水处理中,在农业和注重生活质量的农村,可应用在去除饮用水中的病原体、重金属和食物生产中清洗水的污染物。
[0005]污水在通电后会形成絮体与气体,比重较大的絮体会向下沉淀,比重较小与携带气泡的絮体会上浮在液面上,中间部分的液体杂质较少,将中间部分的液体取出后可得到处理完成的清水。但是通电过程中不断的会有气体的生成,会带动絮体在处理的污水中不断翻腾,为提取出清水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需要将完成电凝絮处理的液体放入专门静置的容器内进行静置,待浮渣、沉淀与清水分层后将清水取出,然而如何设置静置的容器以及如何将液体运送往静置的容器内来达到减小设备的总体积,以及达到最优处理效果是亟需被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反应器的进水结构,具有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优点。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反应器的进水结构,包括外筒和内胆,所述外筒底壁连通设置有污水进管,外筒的上端口设置有用于封闭端口
的端盖,所述内胆设置在外筒内,且与外筒同轴设置,所述内胆上连通设置有出浮渣管、出沉淀管和出水管,所述出浮渣管与内胆的上部位置连接,所述出水管与内胆的中部位置连接,所述出沉淀管与内胆的底部连接,所述出浮渣管、出沉淀管和出水管贯穿外筒的侧壁与外筒固定连接,所述内胆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外筒的内侧设置有分别与每个第一电极配对的第二电极,所述内胆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外筒上半部分内的水运送进内胆下半部分的进水件。
[0008]优选的,所述进水件包括至少一根进水管,所述进水管整体呈Z型设置,进水管的进水端靠近内胆的顶部设置,出水端位于内胆的下半部分设置,且出水端位于出沉淀管管口的上方。
[0009]优选的,所述进水件还包括水平设置的分散管,所述分散管整体呈环形设置,所述分散管的外圈侧与内胆内壁抵接,所述分散管的底壁开设有一圈出水槽口,所述分散管的底部还设置有一圈挡环,所述出水槽口位于挡环与内胆内壁之间,所述挡环位于出沉淀管管口的上方。
[0010]优选的,所述进水管设置为多根,且沿圆周方向均匀与分散管连通设置。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2]一、内胆设置在外筒的内部能够大大的减小该污水反应器的体积;
[0013]二、当液体被运送进内胆后,沉淀在下半部分直接向下沉降,不经过出水管与内胆的连通处,减小沉淀从出水管排出的可能性;
[0014]三、分散管与挡环的设置能有效的使得刚进入内胆的液体降速,并均匀分散,减小送入内胆的液体对沉淀在内胆底壁的絮体造成冲击使其飞扬的可能性,同时避免了对下落中的絮体进行遮挡,使得较重的絮体最终能够集中沉淀在内胆的底部被出沉淀管排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实施例的内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外筒;11、污水进管;2、内胆;21、出浮渣管;22、出水管;23、出沉淀管;3、端盖;4、第一电极;5、第二电极;6、进水件;61、进水管;62、分散管;621、出水槽口;622、挡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1]实施例:
[0022]如图1所示,一种污水反应器清水提取结构,包括外筒1和内胆2,所述外筒1上连通设置有污水进管11,外筒1的上端口设置有端盖3。
[0023]如图2、4所示,所述内胆2设置在外筒1内,且内胆2上连通设置有出浮渣管21、出沉淀管23和出水管22,所述出浮渣管21与内胆2的连接处靠近内胆2的顶部设置,所述出水管22与内胆2的中部位置连接,所述出沉淀管23与内胆2的连接处位于内胆2的底部设置,所述出浮渣管21、出沉淀管23和出水管22贯穿外筒1的侧壁与外筒1固定连接,所述内胆2上还设
置有用于将外筒1内的水运送进内胆2的进水件6。
[0024]在出浮渣管21、出沉淀管23和出水管22支撑的作用下,内胆2悬空设置在外筒1内,在本实施例中内胆2与外筒1同轴设置,内胆2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主要为电凝絮后的水提供静置区域,使得清水与杂质及浮渣分层清晰,方便清水的取出。内胆2设置在外筒1的内部能够大大的减小该污水反应器的体积。本实施中整个电凝絮过程在外筒1内完成,所述内胆2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4,所述外筒1内还设置有多个与第一电极4配对的第二电极5,污水从外筒1的底部被通入外筒1后在外筒1与内胆2间的间隙中向外筒1的顶壁向上移动,在整个移动过程中污水被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进行高频场处理,完成处理后的污水达到进水件6处最终被运送往内胆2中进行沉降,在整个电凝絮过程中无较多闲置区域,达到空间的最大利用化。在针对污水净化时,操作人员可根据污水的成分来具体选取电极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均设置为六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的数量,为了便于对第一电极4位置的定位,内胆2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第一电极4位于内胆2的棱边处。为了在不改变输入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的电压与电流的情况下,使得污水中的多种杂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反应器的进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和内胆(2),所述外筒(1)底壁连通设置有污水进管(11),外筒(1)的上端口设置有用于封闭端口的端盖(3),所述内胆(2)设置在外筒(1)内,且与外筒(1)同轴设置,所述内胆(2)上连通设置有出浮渣管(21)、出沉淀管(23)和出水管(22),所述出浮渣管(21)与内胆(2)的上部位置连接,所述出水管(22)与内胆(2)的中部位置连接,所述出沉淀管(23)与内胆(2)的底部连接,所述出浮渣管(21)、出沉淀管(23)和出水管(22)贯穿外筒(1)的侧壁与外筒(1)固定连接,所述内胆(2)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4),外筒(1)的内侧设置有分别与每个第一电极(4)配对的第二电极(5),所述内胆(2)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外筒(1)上半部分内的水运送进内胆(2)下半部分的进水件(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反应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九华农向王涛张天钟马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乐山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