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9217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包括主体,设有入口和出口,内部设置有厌氧流化床区,厌氧流化床区的上方设置有气液分离区;水体加速装置,与入口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上行导向管,设置在主体内,上行导向管与主体之间形成厌氧流化床区,上行导向管的进水端对应水体加速装置的出水端设置,上行导向管与水体加速装置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气液分离区的进水端与厌氧流化床区相连通,气液分离区的出水端与出口相连通。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无需设置多个支管以及在支管上设置过水孔,避免了过水孔堵塞的现象,从而使得布水更加均匀。加均匀。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厌氧氨氧化技术是当前最捷径的生物脱氮过程,因此被誉为最具前景的污水脱氮工艺。现有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主要组成有布水区、高负荷区、一级三相分离器、低负荷区、二级三相分离器、出水收集区以及气液分离区等。该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高负荷区产生沼气,通过一级三相分离器分离后,由导管上升,在气体带动下使水体上升至塔顶的气液分离区,液体通过下降管进入布水区,此过程形成一个强制内回流。在启动初期就能形成内循环,缩短污泥的驯化时间,提高产气率。反应器中废水的有机物经厌氧处理,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
[0003]但是,由于布水通常采用的是支管式点对点布水,即通过一根与外部泵体相连的总管以及与该总管相连的多个支管进行布水,其中在各个支管的管壁设置有过水孔,这样使得支管上的过水孔容易堵塞,造成布水不均;而且,该布水方式造成的水损大,泵体扬程较高,能耗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于采用支管式点对点布水,而容易导致布水管上的过水孔容易堵塞,造成布水不均以及水损大,泵体扬程较高,能耗大的缺陷。
[0005]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
[0006]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包括:主体,设有入口和出口,内部设置有厌氧流化床区,所述厌氧流化床区的上方设置有气液分离区;水体加速装置,与所述入口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上行导向管,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所述厌氧流化床区,所述上行导向管的进水端对应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出水端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气液分离区的进水端与所述厌氧流化床区相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出水端与所述出口相连通;人孔,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顶部。
[0007]进一步地,所述水体加速装置包括:水射器;所述水射器与所述入口相连通,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射器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上行导向管罩扣在所述水射器上方,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水射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缺口。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水体加速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加速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加速喷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罩扣在所述加速喷管的上方,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加速喷管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缺口;所述加速喷管罩扣在所述水射器的上方,所述加速喷管与所述水射器之间形成第二缺口。
[0009]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水力混合筒;罩扣在所述上行导向管外,所述水力混合筒与所述上行导向管之间形成第三缺口;所述水力混合筒与所述上行导向管之间区域形成水力主混合区;所述水力混合筒与所述主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厌氧流化床区,所述水力主混合区和所述厌氧流化床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三缺口相连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水力混合筒的顶部呈锥形结构。
[0011]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水力折流板,包括:第一导流部,设置在所述水力主混合区中;第二导流部,与所述第一导流部相连接,并位于所述加速喷管和所述上行导向管之间,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形成的敞口朝向所述水力混合筒的顶部设置。
[0012]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室板,所述气液分离室板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气液分离室板的底部向靠近所述主体的侧壁的方向延伸倾斜,所述气液分离室板的底部与所述主体之间预留第一间隙。
[0013]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气提上升导板,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室板内侧,所述气提上升导板的顶端朝向远离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方向延伸,所述气提上升导板与所述气液分离室板之间形成过渡区,所述气提上升导板的底部向靠近所述主体的侧壁的方向延伸倾斜,且所述气提上升导板的底部与所述主体的侧壁之间预留第二间隙。
[0014]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三相分离器,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区内;所述三相分离器朝向所述主体的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分离气管,所述分离气管的进气端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出气端相连,所述分离气管的出气端伸向所述过渡区。
[0015]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若干内回流管,所述内回流管的进水端与所述过渡区相连通,所述内回流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进水端相连通。
[0016]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挡泥罩,设置在所述内回流管的进水端,且与所述内回流管的进水端之间预留第三间隙。
[0017]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分水器,设置在所述气提上升导板内,且靠近所述气提上升导板的顶部设置;所述分水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区相连通;所述分水器与所述出口相连通;所述分水器通过外回流管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进水端相连通。
[0018]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防虹吸管,一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
[0019]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离室板的外侧壁设置有集水板,所述集水板与所述气液分离室板之间形成集水区,所述集水区通过管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
[0020]进一步地,所述上行导向管的出水端沿水体的流动方向呈扩散状。
[0021]进一步地,所述上行导向管在出水端的管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
[0022]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入口端朝向所述主体的底部,所述排泥管的出口端伸出所述主体,所述排泥管的出口端适于连接污泥储藏设备。
[0023]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排空管,将主体的底部与主体外连通,且所述排空管的入口位于所述主体的底部的最低位置。
[0024]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排气装置。
[0025]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的底部呈锥形结构。
[0026]进一步地,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还包括若干水力导板,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壁,所述水力导板朝向所述主体的底部方向倾斜。
[0027]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8]1.本技术提供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该主体内设置有水体加速装置与上行导向管,利用水体加速装置对流入主体的水体进行加速,并在上行导向管的喷射下将水体引入主体内参与搅拌混合,与现有技术中的支管式点对点布水方式相比,无需设置多个支管以及在支管上设置过水孔,避免了过水孔堵塞的现象,从而使得布水更加均匀。而且,还可以减小水损,降低泵体的扬程,有利于降低能耗。
[0029]2.本技术提供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水体进入主体后,协同水力主混合区、厌氧流化床区、过渡区以及气液分离区的水体进行混合。稀释了原水,也有生物选择功能。提高了该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的抗冲击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设有入口(19)和出口(20),内部设置有厌氧流化床区(17),所述厌氧流化床区(17)的上方设置有气液分离区(13);水体加速装置,与所述入口(19)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上行导向管(4),设置在所述主体(1)内,所述上行导向管(4)与所述主体(1)之间形成所述厌氧流化床区(17),所述上行导向管(4)的进水端对应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出水端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4)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缺口(24);所述气液分离区(13)的进水端与所述厌氧流化床区(17)相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13)的出水端与所述出口(20)相连通;人孔,设置在所述主体(1)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包括:水射器(2);所述水射器(2)与所述入口(19)相连通,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射器(2)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上行导向管(4)罩扣在所述水射器(2)上方,所述上行导向管(4)与所述水射器(2)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缺口(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加速喷管(3);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加速喷管(3)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4)罩扣在所述加速喷管(3)的上方,所述上行导向管(4)与所述加速喷管(3)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缺口(24);所述加速喷管(3)罩扣在所述水射器(2)的上方,所述加速喷管(3)与所述水射器(2)之间形成第二缺口(2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力混合筒(5);罩扣在所述上行导向管(4)外,所述水力混合筒(5)与所述上行导向管(4)之间形成第三缺口(26);所述水力混合筒(5)与所述上行导向管(4)之间区域形成水力主混合区(23);所述水力混合筒(5)与所述主体(1)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厌氧流化床区(17),所述水力主混合区(23)和所述厌氧流化床区(17)之间通过所述第三缺口(26)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混合筒(5)的顶部呈锥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力折流板(12),包括:第一导流部,设置在所述水力主混合区(23)中;第二导流部,与所述第一导流部相连接,并位于所述加速喷管(3)和所述上行导向管(4)之间,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导流部形成的敞口朝向所述水力混合筒(5)的顶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液分离室板(7),所述气液分离室板(7)与所述主体(1)之间形成所述气液分离区(13),所述气液分离室板(7)的底部向靠近所述主体(1)的侧壁的方向延伸倾斜,所述气液分离室板(7)的底部与所述主体(1)之间预留第一间隙(29)。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循环流化床厌氧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提上升导板(6),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室板(7)内侧,所述气提上升导板(6)的顶端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崭华张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