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吊梁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94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船舶技术领域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包括吊梁本体(1),吊梁本体(1)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Ⅰ(2),吊梁本体(1)另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Ⅱ(3),所述的吊梁支撑点Ⅰ(2)和吊梁支撑点Ⅱ(3)之间的吊梁本体(1)上设置向吊梁本体(1)一侧延伸的加强支架Ⅰ(4),所述的吊梁支撑点Ⅰ(2)和吊梁支撑点Ⅱ(3)之间的吊梁本体(1)上还设置向吊梁本体(1)另一侧延伸的加强支架Ⅱ(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有效提高吊梁本体的强度,提高吊装能力,同时有效降低吊梁在吊运移动过程中的振动。的振动。的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吊梁加强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船舶吊梁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船舶业的发展,船舶逐渐要求装载量大、吃水浅、航速快,促使船舶向肥大、浅水、大功率发展。同时为了减少船舶自重,船体用板及构件相对减薄和减少,从而导致结构强度不足。所有这些都使船舶振动加剧,振动已成为航运界一个突出的问题。轻微的振动是允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船舶机舱区域设备较多,会设置很多吊梁用于设备维修时的调离及装配。由于机舱振动比较严重,故吊梁也会产生比较大得振动,影响其强度。吊运过程中吊梁也易产生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提高吊梁本体的强度,提高吊装能力,同时有效降低吊梁在吊运移动过程中的振动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
[0004]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技术为一种船舶吊梁加强结构,包括吊梁本体,吊梁本体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Ⅰ,吊梁本体另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Ⅱ,所述的吊梁支撑点Ⅰ和吊梁支撑点Ⅱ之间的吊梁本体上设置向吊梁本体一侧延伸的加强支架Ⅰ,所述的吊梁支撑点Ⅰ和吊梁支撑点Ⅱ之间的吊梁本体上还设置向吊梁本体另一侧延伸的加强支架Ⅱ。
[0006]所述的吊梁本体上的加强支架Ⅰ和加强支架Ⅱ设置为交错布置的结构,相邻加强支架Ⅰ和加强支架Ⅱ存在间隙。
[0007]所述的加强支架Ⅰ包括支架底部、支架侧梁、支架斜梁。
[0008]所述的加强支架Ⅰ的支架侧梁和支架斜梁下端分别连接支架底部,支架侧梁和支架斜梁上端分别连接船体结构,加强支架Ⅰ的支架底部与吊梁本体上表面连接。
[0009]所述的加强支架Ⅱ包括支架底部、支架侧梁、支架斜梁。
[0010]所述的加强支架Ⅱ的支架侧梁和支架斜梁下端分别连接支架底部,支架侧梁和支架斜梁上端分别连接船体结构,加强支架Ⅱ的支架底部与吊梁本体上表面连接。
[0011]所述的吊梁本体为工字梁。
[0012]所述的加强支架Ⅰ的支架底部与吊梁本体上表面焊接。
[0013]所述的加强支架Ⅱ的支架底部与吊梁本体上表面焊接。
[0014]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提出全新的技术方案。吊梁本体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Ⅰ,吊梁本体1另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Ⅱ,实现吊梁本体两端的支撑,而吊梁支撑点Ⅰ和吊梁支撑点Ⅱ分别连接船体结构。这样,实现吊梁本体的悬空布置。而为加强吊梁本体的强度,在吊梁本体上设置多个加强支架Ⅰ和多个加强支架Ⅱ。加强支架Ⅰ向吊梁本体一
侧延伸,加强支架Ⅱ向吊梁本体另一侧延伸。而相邻加强支架之间设置根据计算获得的间距,从而从不同位置对工装本体实现可靠支撑,防止变形,每个加强支架分别与船体结构连接。因此,这样的结构有效提高吊梁本体的强度,提高吊运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吊运过程的振动,提高整个吊梁工作的安全性。本技术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有效提高吊梁本体的强度,提高吊装能力,同时有效降低吊梁在吊运移动过程中的振动。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计算刚度时的示意图;
[0020]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吊梁本体;2、吊梁支撑点Ⅰ;3、吊梁支撑点Ⅱ;4、加强支架Ⅰ;5、加强支架Ⅱ;6、支架底部;7、支架侧梁;8、支架斜梁;9、船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船舶吊梁加强结构,包括吊梁本体1,吊梁本体1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Ⅰ2,吊梁本体1另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Ⅱ3,所述的吊梁支撑点Ⅰ2和吊梁支撑点Ⅱ3之间的吊梁本体1上设置向吊梁本体1一侧延伸的加强支架Ⅰ4,所述的吊梁支撑点Ⅰ2和吊梁支撑点Ⅱ3之间的吊梁本体1上还设置向吊梁本体1另一侧延伸的加强支架Ⅱ5。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基于独特巧妙的构思,提出全新的技术方案。吊梁本体1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Ⅰ2,吊梁本体1另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Ⅱ3,实现吊梁本体两端的支撑,而吊梁支撑点Ⅰ2和吊梁支撑点Ⅱ3分别连接船体结构。这样,实现吊梁本体的悬空布置。而为加强吊梁本体的强度,在吊梁本体上设置多个加强支架Ⅰ4和多个加强支架Ⅱ5。加强支架Ⅰ4向吊梁本体1一侧延伸,加强支架Ⅱ5向吊梁本体1另一侧延伸。而相邻加强支架之间设置根据计算获得的间距,从而从不同位置对工装本体1实现可靠支撑,防止变形,而每个加强支架分别与船体结构9连接。因此,这样的结构有效提高吊梁本体的强度,提高吊运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吊运过程的振动,提高整个吊梁工作的安全性。本技术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吊梁本体的强度,提高吊装能力,同时有效降低吊梁在吊运移动过程中的振动。
[0023]所述的吊梁本体1上的加强支架Ⅰ4和加强支架Ⅱ5设置为交错布置的结构,相邻加强支架Ⅰ4和加强支架Ⅱ5存在间隙。所述的加强支架Ⅰ4包括支架底部6、支架侧梁7、支架斜梁8。所述的加强支架Ⅰ4的支架侧梁7和支架斜梁8下端分别连接支架底部6,支架侧梁7和支架斜梁8上端分别连接船体结构9,加强支架Ⅰ4的支架底部6与吊梁本体1上表面连接。所述的加强支架Ⅱ5包括支架底部6、支架侧梁7、支架斜梁8。所述的加强支架Ⅱ5的支架侧梁7和支架斜梁8下端分别连接支架底部6,支架侧梁7和支架斜梁8上端分别连接船体结构9,加强
支架Ⅱ5的支架底部6与吊梁本体1上表面连接。所述的吊梁本体1为工字梁。上述结构,加强支架Ⅰ4一方面连接吊梁本体,另一方面连接船体结构。加强支架Ⅱ5一方面连接吊梁本体,另一方面连接船体结构。实现吊梁本体的结构的可靠加强。
[0024]所述的加强支架Ⅰ4的支架底部6与吊梁本体1上表面焊接。所述的加强支架Ⅱ5的支架底部6与吊梁本体1上表面焊接。上述结构,加强支架Ⅰ4和加强支架Ⅱ5上部也分别焊接船体结构,连接可靠。
[0025]在设定加强支架时,需要设定吊梁方向的相邻加强支架的距离。而确定为了确定吊梁强度是否满足使用要求,通过以下计算证明:吊梁相邻支架间的间隔可依据吊梁弯矩计算得出准确值。计算公式:
[0026]δmax=PL3/48EI
[0027]A)P=最大负荷(KG)
[0028]B)L=支架间隔(CM)
[0029]C)E=铁的弹性系数(2150000Kg/Cm2)
[0030]:适用安全率为4时: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吊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梁本体(1),吊梁本体(1)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Ⅰ(2),吊梁本体(1)另一端设置吊梁支撑点Ⅱ(3),所述的吊梁支撑点Ⅰ(2)和吊梁支撑点Ⅱ(3)之间的吊梁本体(1)上设置向吊梁本体(1)一侧延伸的加强支架Ⅰ(4),所述的吊梁支撑点Ⅰ(2)和吊梁支撑点Ⅱ(3)之间的吊梁本体(1)上还设置向吊梁本体(1)另一侧延伸的加强支架Ⅱ(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梁本体(1)上的加强支架Ⅰ(4)和加强支架Ⅱ(5)设置为交错布置的结构,相邻加强支架Ⅰ(4)和加强支架Ⅱ(5)存在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支架Ⅰ(4)包括支架底部(6)、支架侧梁(7)、支架斜梁(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吊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支架Ⅰ(4)的支架侧梁(7)和支架斜梁(8)下端分别连接支架底部(6),支架侧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停吴昊唐鑫郭旭陈晓省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