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879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与门、延时模块;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的1脚、第一三极管的2脚连接;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的1脚、第二三极管的2脚连接,第四电阻的2脚与第一三极管的3脚、第二三极管的1脚连接,第五电阻的2脚与第二三极管的3脚、与门连接,第五电阻的1脚与第六电阻的1脚、与门、第七电阻的1脚、第八电阻的1脚连接,第六电阻的2脚、第七电阻的2脚和第八电阻的2脚分别与与门连接,与门与延时模块的1脚连接。既实现了快速响应指令信号,输出控制信号又保证了输出的安全性。出控制信号又保证了输出的安全性。出控制信号又保证了输出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指令控制主要是控制双座或者多座战机的乘员在应急弹射离机时的离机先后顺序和时间间隔,避免同时离机在空中的相互干扰。
[0003]目前,指令控制采用机械式控制,即燃气+管路+传爆弹延期弹等,体积大,重量重。为满足座椅的研制要求,采用电子式指令方式控制,即采用电信号控制半导体桥式电爆管工作,进而推动机构动作。但是软件对指令信号的处理、判断需要时间,特别是在无电模式下,软件还需要执行自检工作,最终执行指令控制时会存在一定的时延,无法满足无电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电路简单、安全,所占体积小,既实现了快速响应指令信号,输出控制信号又保证了输出的安全性。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与门U1、延时模块U2;
[0007]第一电阻R1的2脚与第二电阻R2的1脚、第一三极管Q1的2脚连接,第二电阻R2的2脚与电源V2正极、第一三极管Q1的1脚连接;
[0008]第三电阻R3的2脚与第四电阻R4的1脚、第二三极管Q2的2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2脚与第一三极管Q1的3脚、第二三极管Q2的1脚连接,第五电阻R5的2脚与第二三极管Q2的3脚、与门U1的9脚连接,
[0009]第五电阻R5的1脚与第六电阻R6的1脚、电源V1的负极、电源V2的负极、与门U1的7脚、第七电阻R7的1脚、第八电阻R8的1脚连接,第六电阻R6的2脚与与门U1的10脚和11脚连接,第七电阻R7的2脚与与门U1的1脚、与门U1的5脚、与门U1的8脚连接,第八电阻R8的2脚与与门U1的2脚、与门U1的4脚连接,与门U1的6脚与延时模块U2的1脚连接,延时模块U2的2脚与输出IN2+连接,控制自身弹射出舱。
[0010]按照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阻R1的1脚与输入DST

K1连接。
[0011]按照上述技术方案,第三电阻R3与输入DST

K2连接。
[0012]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与门U1的3脚与输出IN1+连接,控制另一台座椅的启动弹。
[0013]按照上述技术方案,电源V1施加+3.3V的电源,电源V2施加+5V的电源。
[0014]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与门U1的12脚连接输入QHY

K1,与门U1的13脚连接输入QHY

K2。
[0015]控制端DST

K1、DST

K2输入低电平,QHY

K1、QHY

K2输入高电平,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开始工作,与门U1的8脚输出高电平,当控制端DST输入高电平,与门U1的3脚输出高电平,控制另一台座椅的启动弹,与门U1的6脚经延时模块U2输出高电平,控制自身弹射出舱。如果控制端DST

K1、DST

K2、QHY

K1、QHY

K2、DST任何一个电平与上述不一致,输出端IN1+、IN2+将输出低电平,指令控制不工作。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电路简单、安全,所占体积小,能够实现电子指令控制,同时专利技术中增加了许多安全措施,既实现了快速响应弹射控制指令信号,输出控制信号又保证了输出的安全性,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0]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与门U1、延时模块U2;
[0021]第一电阻R1的2脚与第二电阻R2的1脚、第一三极管Q1的2脚连接,第二电阻R2的2脚与电源V2正极、第一三极管Q1的1脚连接;
[0022]第三电阻R3的2脚与第四电阻R4的1脚、第二三极管Q2的2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2脚与第一三极管Q1的3脚、第二三极管Q2的1脚连接,第五电阻R5的2脚与第二三极管Q2的3脚、与门U1的9脚连接,
[0023]第五电阻R5的1脚与第六电阻R6的1脚、电源V1的负极、电源V2的负极、与门U1的7脚、第七电阻R7的1脚、第八电阻R8的1脚连接,第六电阻R6的2脚与与门U1的10脚和11脚连接,第七电阻R7的2脚与与门U1的1脚、与门U1的5脚、与门U1的8脚连接,第八电阻R8的2脚与与门U1的2脚、与门U1的4脚连接,与门U1的6脚与延时模块U2的1脚连接,延时模块U2的2脚与输出IN2+连接,控制自身弹射出舱。
[0024]进一步地,第一电阻R1的1脚与输入DST

K1连接。
[0025]进一步地,第三电阻R3与输入DST

K2连接。
[0026]进一步地,与门U1的3脚与输出IN1+连接,控制另一台座椅的启动弹。
[0027]进一步地,电源V1施加+3.3V的电源,电源V2施加+5V的电源。
[0028]进一步地,电源V1的正极和与门U1的14脚连接,电源V2的正极和第二电阻R2的2脚和第一三极管Q1的1脚连接。
[0029]进一步地,与门U1的12脚连接输入QHY

K1,与门U1的13脚连接输入QHY

K2。
[0030]控制端DST

K1、DST

K2输入低电平,QHY

K1、QHY

K2输入高电平,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开始工作,与门U1的8脚输出高电平,当控制端DST输入高电平,与门U1的3脚输出高电平,控制另一台座椅的启动弹,与门U1的6脚经延时模块U2输出高电平,控制自身弹射出舱。如果控制端DST

K1、DST

K2、QHY

K1、QHY

K2、DST任何一个电平与上述不一致,输出
端IN1+、IN2+将输出低电平,指令控制不工作。
[0031]以上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与门、延时模块;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的1脚、第一三极管的2脚连接,第二电阻的2脚与电源V2正极、第一三极管的1脚连接;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的1脚、第二三极管的2脚连接,第四电阻的2脚与第一三极管的3脚、第二三极管的1脚连接,第五电阻的2脚与第二三极管的3脚、与门连接,第五电阻的1脚与第六电阻的1脚、与门、第七电阻的1脚、第八电阻的1脚连接,第六电阻的2脚与与门连接,第七电阻的2脚与与门连接,第八电阻的2脚与与门连接,与门与延时模块的1脚连接,延时模块的2脚与输出IN2+连接,控制自身弹射出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电阻的1脚与输入DST

K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硬件控制的电子指令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三电阻与输入DS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春华史洪亮李立刚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