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心内科术后呼吸锻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7989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医用心内科术后呼吸锻炼装置,包括本体、呼气锻炼组件、吸气锻炼组件、收纳罐、导气管、呼吸面罩和背带绳,本体为矩形块,其内部沿长度方向分别设有呼气锻炼腔和吸气锻炼腔,呼气锻炼组件设置于呼气锻炼腔内,吸气锻炼组件设置于吸气锻炼腔内,收纳罐为外形与本体相配合的矩形罐体,收纳罐内部底端设有连接头,连接头一端伸入本体内,导气管一端与连接头相连,另一端与呼吸面罩相连,背带绳的两端分别与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呼气锻炼组件、吸气锻炼组件与本体配合,既可以对患者进行呼气锻炼,又可以对患者进行吸气锻炼,且锻炼强度可调,整体结构小巧,方便携带。方便携带。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心内科术后呼吸锻炼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医用心内科术后呼吸锻炼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心内科患者在进行过手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受手术影响,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且会对患者的身体恢复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患者在术后需要进行呼吸锻炼,从而加快患者呼吸功能的回复,目前一般医院的心内科所使用的的呼吸训练装置,大部分结构较为简单,且装置体型笨重,不易携带,不方便患者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另一方便,现有的呼吸训练装置,呼气与吸气锻炼的强度无法分开调节,容易造成患者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医用心内科术后呼吸锻炼装置,本技术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成本低,既方便携带,便于患者日常生活中进行锻炼,还可以将呼气与吸气锻炼分开调节锻炼的强度。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医用心内科术后呼吸锻炼装置,包括本体、呼气锻炼组件、吸气锻炼组件、收纳罐、导气管、呼吸面罩、背带绳和下端盖,本体为矩形块,本体上端向内成型设有过度腔,过度腔的底端沿长度方向分别设有贯穿本体的呼气锻炼腔和吸气锻炼腔,呼气锻炼组件设置于呼气锻炼腔内,吸气锻炼组件设置于吸气锻炼腔内,收纳罐为外形与本体相配合的矩形罐体,收纳罐的下端与本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收纳罐内部底端设有连接头,连接头一端伸入过度腔内,导气管一端与连接头相连,另一端与呼吸面罩相连,下端盖固定设置于本体的下端并覆盖呼气锻炼腔和吸气锻炼腔,背带绳的两端分别与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相连;
[0005]呼气锻炼腔为圆形通槽,呼气锻炼腔沿径向的侧壁上且靠近上端的位置固定设有第一滑套,第一滑套内壁镜面抛光处理,呼气锻炼腔沿径向的侧壁上且于中段的位置设有多个沿径向向内成型的第一限位柱,多个第一限位柱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一滑套的下端与第一限位柱的上端相抵,呼气锻炼腔沿径向的侧壁上且靠近第一滑套的下端的位置设有向下成型的第一限位台阶;
[0006]吸气锻炼腔为圆形通槽,吸气锻炼腔沿径向的侧壁上且靠近上端的位置设有第二滑套,第二滑套的内壁镜面抛光处理,吸气锻炼腔沿径向的侧壁上且于中段的位置设有多个沿径向向内成型的第二限位柱,多个第二限位柱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二滑套的下端与第二限位柱的上端相抵;
[0007]下端盖的下端对应呼气锻炼腔和吸气锻炼腔的位置分别向下成型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下端盖的下端对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
[0008]呼气锻炼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板、第一滑动杆、推力弹簧、第一连接板、第一套管、第一丝杆、第一旋钮和两个第一推力轴承,第一滑动杆为圆杆,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第一
限位板,第一活塞板为可以与第一滑套内壁相配合的圆板,第一活塞板上端向下成型设有与第一限位板相配合的第一凹槽,第一活塞板沿轴向设有过孔,第一活塞板的过孔内嵌设有第一密封圈;
[0009]第一活塞板滑动设置于第一滑动杆上,且第一密封圈与第一滑动杆之间滑动配合,第一凹槽靠近第一限位板设置,第一滑动杆的下端与第一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推力弹簧套设于第一滑动杆上,且推力弹簧一端与第一活塞板下端相抵,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板相抵,第一活塞板滑动设置于第一滑套内,且第一活塞板的侧壁与第一滑套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
[0010]第一套管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滑动设置于呼气锻炼腔内,且第一连接板上设有与第一限位柱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
[0011]第一丝杆上端通过螺纹配合套设于第一套管内,第一丝杆沿长度方向且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向外成型的第一转动凸台,两个第一推力轴承均套设于第一丝杆上,且分别位于第一转动凸台的上端与下端,两个第一推力轴承均嵌入第一安装座内,第一丝杆穿过第一通孔,且第一转动凸台与第一安装座滑动配合,第一安装座第一安装座的下端设有第一压盖,且第一压盖与位于下端的推力轴承相抵;
[0012]第一旋钮固定设置于第一丝杆的下端,且第一旋钮与第一压盖滑动配合;
[0013]本体的侧壁上对应第一限位台阶的位置设有排气孔;
[0014]吸气锻炼组件包括第二活塞板、第二滑动杆、拉力弹簧、第二连接板、第二套管、第二丝杆、第二旋钮和两个第二推力轴承,第二滑动杆为圆杆,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板,第二活塞板为可以与第二滑套的内壁相配合的圆板,第二活塞板上端向下成型设有与第二限位板相配合的第二凹槽,第二活塞板沿轴向设有过孔,第二活塞板的过孔内嵌设有第二密封圈;
[0015]第二活塞板滑动设置于第二滑动杆上,且第二密封圈与第二滑动杆之间滑动配合,第二凹槽靠近第二限位板设置,第二滑动杆的下端与第二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拉力弹簧套设于第二滑动杆上,且拉力弹簧一端与第二活塞板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套管的上端与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丝杆上端通过螺纹配合套设于第二套管内,第二丝杆沿长度方向且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向外成型的第二转动凸台;
[0016]第二连接板滑动设置于吸气锻炼腔内,且第二连接板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二限位柱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
[0017]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多个透气孔;
[0018]第二活塞板滑动设置于第二滑套内,且第二活塞板的侧壁与第二滑套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
[0019]两个第二推力轴承均套设于第二丝杆上,且分别位于第二转动凸台的上端与下端,两个第二推力轴承均嵌入第二安装座内,第二丝杆穿过第二通孔,且第二转动凸台与第二安装座滑动配合,第二安装座的下端设有第二压盖,且第二压盖与位于下端的拉力弹簧相抵;
[0020]第二旋钮固定设置于第二丝杆的下端,且第二旋钮与第二压盖滑动配合;
[0021]本体的侧壁上沿长度方向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进气孔。
[002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呼气锻炼组件与吸气锻炼组件,将患者呼气锻炼与吸气锻炼在同一装置内利用不同的组件来进行,可以分别调节呼气锻炼组件和吸气锻炼组件的锻炼强度,适应不同需求的患者;本技术结构小巧,方便携带,方便患者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随时进行呼吸锻炼。
[0023]本技术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0024]本体采用透明PVC塑料制作,且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为圆弧板,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的下侧均设有刻度;透明材料制作本体,方便患者观察本体内锻炼组件的状态;设置的刻度方便调节锻炼强度。
[0025]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下端均设有指示块,且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下端的指示块分别与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端所设置的刻度相对应,且指示块靠近本体内壁的一端与本体的内壁滑动配合,且指示块靠近本体内壁的一端设有与刻度相配合的指示箭头;通过设置的指示块与刻度配合,调节锻炼的强度,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0026]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均采用不锈钢制作,且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的内壁镜面抛光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心内科术后呼吸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呼气锻炼组件、吸气锻炼组件、收纳罐(2)、导气管(3)、呼吸面罩(4)、背带绳(5)和下端盖(6),本体(1)为矩形块,本体(1)上端向内成型设有过度腔(1a),过度腔(1a)的底端沿长度方向分别设有贯穿本体(1)的呼气锻炼腔(1b)和吸气锻炼腔(1c),呼气锻炼组件设置于呼气锻炼腔(1b)内,吸气锻炼组件设置于吸气锻炼腔(1c)内,收纳罐(2)为外形与本体(1)相配合的矩形罐体,收纳罐(2)的下端与本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收纳罐(2)内部底端设有连接头(7),连接头(7)一端伸入过度腔(1a)内,导气管(3)一端与连接头相连,另一端与呼吸面罩相连,下端盖(6)固定设置于本体(1)的下端并覆盖呼气锻炼腔(1b)和吸气锻炼腔(1c),背带绳(5)的两端分别与本体(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相连;所述呼气锻炼腔(1b)为圆形通槽,呼气锻炼腔(1b)沿径向的侧壁上且靠近上端的位置固定设有第一滑套(8),所述第一滑套(8)内壁镜面抛光处理,所述呼气锻炼腔(1b)沿径向的侧壁上且于中段的位置设有多个沿径向向内成型的第一限位柱(9),多个第一限位柱(9)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一滑套(8)的下端与第一限位柱(9)的上端相抵,所述呼气锻炼腔(1b)沿径向的侧壁上且靠近第一滑套(8)的下端的位置设有向下成型的第一限位台阶(8a);所述吸气锻炼腔(1c)为圆形通槽,吸气锻炼腔(1c)沿径向的侧壁上且靠近上端的位置设有第二滑套(10),所述第二滑套(10)的内壁镜面抛光处理,吸气锻炼腔(1c)沿径向的侧壁上且于中段的位置设有多个沿径向向内成型的第二限位柱(11),多个第二限位柱(11)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二滑套(10)的下端与第二限位柱(11)的上端相抵;所述下端盖(6)的下端对应呼气锻炼腔(1b)和吸气锻炼腔(1c)的位置分别向下成型设有第一通孔(6a)和第二通孔(6b),下端盖(6)的下端对应第一通孔(6a)和第二通孔(6b)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6c)和第二安装座(6d);所述呼气锻炼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板(12)、第一滑动杆(13)、推力弹簧(14)、第一连接板(15)、第一套管(16)、第一丝杆(17)、第一旋钮(18)和两个第一推力轴承(19),第一滑动杆(13)为圆杆,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20),所述第一活塞板(12)为可以与第一滑套(8)内壁相配合的圆板,第一活塞板(12)上端向下成型设有与第一限位板(20)相配合的第一凹槽(12a),第一活塞板(12)沿轴向设有过孔,第一活塞板(12)的过孔内嵌设有第一密封圈(21);所述第一活塞板(12)滑动设置于第一滑动杆(13)上,且第一密封圈(21)与第一滑动杆(13)之间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凹槽(12a)靠近第一限位板(20)设置,所述第一滑动杆(13)的下端与第一连接板(15)的上端固定连接,推力弹簧(14)套设于第一滑动杆(13)上,且推力弹簧(14)一端与第一活塞板(12)下端相抵,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板(15)相抵,第一活塞板(12)滑动设置于第一滑套(8)内,且第一活塞板(12)的侧壁与第一滑套(8)的内壁之间紧密贴合;第一套管(16)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15)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15)滑动设置于呼气锻炼腔(1b)内,且第一连接板(15)上设有与第一限位柱(9)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15a);第一丝杆(17)上端通过螺纹配合套设于第一套管(16)内,第一丝杆(17)沿长度方向且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向外成型的第一转动凸台(17a),所述两个第一推力轴承(19)均套设
于第一丝杆(17)上,且分别位于第一转动凸台(17a)的上端与下端,所述两个第一推力轴承(19)均嵌入第一安装座(6c)内,第一丝杆(17)穿过第一通孔(6a),且第一转动凸台(17a)与第一安装座(6c)滑动配合,第一安装座(6c)第一安装座(6c)的下端设有第一压盖(22),且第一压盖(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琼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