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闭进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6730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28
一种封闭进料系统,包括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发酵设备,第一输送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受驱动以螺旋输送物料的螺旋叶片,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料口、第一出料口;第二输送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二壳体内受驱动以移动输送物料的多个刮板,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料口、第二出料口;所述发酵设备包括发酵腔体,且发酵腔体上设有发酵入口;所述第二进料口密封承接于第一出料口下,所述发酵入口密封承接于所述第二出料口下。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烟碱生产过程中粉尘、废气四溢的问题,便于提供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环境,避免粉尘、废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且结构稳定,易于安装,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产效率。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封闭进料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烟碱生产设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封闭进料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烟碱生产中,原辅料在传输、混合、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废气,该类粉尘、废气主要成分包括原辅料粉尘、挥发性尼古丁、挥发性有机物(VOCs)、恶臭气体等,若人长期处于该类粉尘、废气环境中,则容易引起健康问题。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烟碱生产车间,常见的传输过程多采用外露的传送带进行输送,而混合、发酵(碱化)过程也均是在敞开、外露于环境中的搅拌、发酵槽中完成。虽然外露环境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影响较小,但容易使生产车间形成为充斥烟碱生产粉尘、废气的空间,导致车间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所以,现有技术亟需一种能完成上述生产过程又能避免上述生产过程粉尘、废气四散飘溢的封闭进料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不足,提供一种封闭进料系统,用于解决烟碱生产过程中粉尘、废气四溢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封闭进料系统,包括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发酵设备,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受驱动以螺旋输送物料的螺旋叶片,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料口、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二壳体内受驱动以移动输送物料的多个刮板,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料口、第二出料口;所述发酵设备包括发酵腔体,且发酵腔体上设有发酵入口;所述第二进料口密封承接于第一出料口下,所述发酵入口密封承接于所述第二出料口下。进一步地,在完整的生产线中,发酵腔体底部还设有发酵出口,以供发酵料排出。
[0005]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发酵设备均设有相应闭合的壳体,且只开设所必需的开口,如相应的进料口、出料口,且相承接的出料口、进料口之间也是密封连接,通过该方式能有效避免烟碱生产发酵前输送过程中的粉尘、废气四溢,从而避免四散到车间中而引起车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问题。所述第一输送机构采用螺旋输送,除了便于配合第一壳体形成相对封闭的输送空间外,螺旋输送过程还能对物料进行一定的搅拌混合作用,从而便于后续进入发酵设备中并均匀填充,提高发酵效果。所述第一输送机构的第一进料口可用于烟碱生产原辅料、水的进入,所述第二输送机构采用刮板进行运输,则能有效对原辅料、水混合物进行传输。因为水的加入会使得生产原料相互结块或聚集稠密,采用螺旋输送方式输送效率较低,且容易对螺旋输送机构产生损坏。而采用包含若干刮板的第二输送机构运输包含烟筋、氧化钙、水的混合物至发酵设备,能进行有效的传输,相比于螺旋输送结构,其结构受到湿块的运输阻力影响较小,能较为完善的实现湿水后物料的传递。通过该封闭进料系统,能保障相对封闭空间内的物料传输,避免现有技术烟碱生产中粉尘、废气的四散,且通过螺旋输送、刮板输送能较好的配合烟碱生产原料实现相应的搅拌混合、对湿水物料的输送,不需要专用搅拌设备的前提下即能实现混合效果。利用刮板输送即能针对性
的对烟筋、氧化钙、水形成的湿块进行传输,提供一定的输送效率和输送强度,配合设置在前的第一输送机构,使整体进料系统更加稳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或第二输送机构和/或发酵设备设置有连通外界的抽吸排放装置,用于排放粉尘、废气至外界。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机构为绞龙输送机,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为刮板输送机。基于绞龙输送机能提供一定的输送、搅拌混合作用,且绞龙输送机能正反向传输,可操作性强。所述刮板输送机结构稳固、简单,输送距离长,且同样是封闭箱体,能有效防止物料本身、粉尘、废气飞扬。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为透明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设置为透明壳体,有利于实时监控其内部传输过程,从而在设备发生故障或传输异常时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废品的产生和成本的浪费。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进料口设置于较低的一侧,所述第二出料口设置于较高的一侧。具体的,现有技术中工业化生产的发酵设备,如发酵罐,高度较高,而设置第二输送机构倾斜设置则便于由低位向高位运输物料,从而顺利的运输物料至发酵罐内。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之间的搅拌设备,所述搅拌设备包括内部中空的搅拌外壳体、设于搅拌外壳体内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外壳体上设有搅拌料入口、搅拌料出口;所述搅拌料入口密封承接于第一出料口下,所述第二进料口密封承接于搅拌料出口下,所述发酵入口密封承接于所述第二出料口下。虽然通过第一输送机构能起到一定的混匀效果,但通过添加搅拌设备,则便于更进一步地混匀物料,提高烟碱生产效果。所述搅拌外壳体即为搅拌设备的壳体。
[0010]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设备顶部设有开口朝上的搅拌槽,所述搅拌槽内设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槽开口边沿与搅拌外壳体内壁之间设有下料通道,物料经搅拌料入口、搅拌槽、下料通道到达搅拌料出口。第一出料口流出的物料通过搅拌料入口进入搅拌设备,并落于搅拌槽上。物料进入搅拌槽中后被搅拌叶片带动而进行搅拌,且当搅拌槽内物料堆积至高于搅拌槽开口边沿时,物料则会溢出并通过下料通道向下落料,进而通过搅拌设备底部搅拌料出口进入第二输送机构第二进料口。通过该方式搅拌并下料,可以实现边搅拌边出料,提高生产效率。且相对于利用整个搅拌设备内的腔体进行搅拌,采用容腔较小的搅拌槽更利于搅拌均匀,所需的搅拌动力也较少。
[0011]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槽侧壁高度为15~20cm,所述搅拌叶片高度为5~15cm。搅拌槽侧壁、搅拌叶片高度设置为该高度,形成较小的搅拌空间,便于快速的搅拌和及时的搅拌物料溢出。
[0012]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槽一侧侧壁高度低于另一侧侧壁高度。设置搅拌槽一侧侧壁两侧高度不同时,物料进入搅拌槽后仍然能通过侧壁较低的一侧开口向下料通道溢出、下料,同时,侧壁较高的一侧则提供了更多的堆积空间,提前准备进入搅拌叶片搅拌范围内的物料,提高搅拌效率。
[0013]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外壳体的内壁为弧形开口朝向里侧的弧面侧壁。所述搅拌外壳体的内壁设置为弧面侧壁有利于搅拌后物料滑向搅拌料出口,避免已混合水的搅拌物料粘结在搅拌外壳体的内壁上。更进一步地,当所述搅拌槽一侧侧壁高度低于另一侧侧壁高度时,搅拌设备至少在搅拌槽侧壁高度低的一侧的搅拌外壳体内壁为弧形开口朝向里侧的
弧面侧壁;即物料从该侧溢出,设置弧面侧壁有利于物料流畅下落并进入搅拌出口。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闭合传送带机构,所述闭合传送带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三壳体、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三壳体设有第三进料口、第三出料口,所述第三出料口承接于第二进料口上,所述第三传送带在垂直于传送方向的截面上形状为开口向上的弧形,物料依次经第三进料口、第三传送带、第三出料口到达第二进料口。
[0015]由于在混合和发酵过程中需提供水组分,所以在发酵前输送过程需运输水组分,承接于搅拌设备或发酵设备前的第一输送机构不同于传送带,其能在闭合的壳体内进行水的输送,所以,将其设置为第二输送机构的直接上游传输机构更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闭进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发酵设备,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内受驱动以螺旋输送物料的螺旋叶片,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料口、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二壳体内受驱动以移动输送物料的多个刮板,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料口、第二出料口;所述发酵设备包括发酵腔体,且发酵腔体上设有发酵入口;所述第二进料口密封承接于第一出料口下,所述发酵入口密封承接于所述第二出料口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进料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之间的搅拌设备,所述搅拌设备包括内部中空的搅拌外壳体、设于搅拌外壳体内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外壳体上设有搅拌料入口、搅拌料出口;所述搅拌料入口密封承接于第一出料口下,所述第二进料口密封承接于搅拌料出口下,所述发酵入口密封承接于所述第二出料口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闭进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设备顶部设有开口朝上的搅拌槽,所述搅拌槽内设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槽开口边沿与搅拌外壳体内壁之间设有下料通道,物料经搅拌料入口、搅拌槽、下料通道到达搅拌料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进料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闭合传送带机构,所述闭合传送带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三壳体、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三壳体设有第三进料口、第三出料口,所述第三出料口承接于第二进料口上,所述第三传送带在垂直于传送方向的截面上形状为开口向上的弧形,物料依次经第三进料口、第三传送带、第三出料口到达第二进料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闭进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传送带机构包括闭合的第三壳体、第三传送带、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第三同步轮;所述第三壳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进料口、第三出料口,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齐洲王成杨强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和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