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跨路支撑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712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式跨路支撑支架,包括用于支撑以方便施工的分配梁和分别与分配梁的两端径向连接并用于将所述分配梁支撑到一定高度以形成车辆通行门洞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用于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与地面稳定连接的第一支墩和第二支墩。与第一支墩和第二支墩接触的地面上设置有轨道,第一支墩底部和所述第二支墩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第一移动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结构按照能够带动所述支撑支架沿所述轨道平稳移动的方式设置为与所述轨道卡接。平稳移动的方式设置为与所述轨道卡接。平稳移动的方式设置为与所述轨道卡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式跨路支撑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跨路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式跨路支撑支架。

技术介绍

[0002]施工支架适用于建筑施工当中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施工,施工支架具有一定的高度,施工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站立在其上部进行桥梁浇灌、墙体施工等。在跨路施工过程中,需在作业面下搭设防护体系用以提供施工作业面,承受施工荷载,承接施工的落物、焊花、废水等,保证桥下道路的正常通行。在搭建施工支架时需要在路肩和路面上方操作,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由于结构的强度要求,各零部件结合十分紧密,在完成施工需要拆除的过程中,十分容易损坏零部件。并且在路面上方进行拆除可能会造成零部件掉落对路面下方行驶的车辆带来安全隐患。多次的拆装也需要消耗大量的工时,尤其是对于斜跨路面施工的支架,常常需要搭建多组角度不同的施工支架,拆装十分不便。
[0003]例如,CN214033387U公开了一种可快速安装的装配式跨路防撞墙施工防护装置,包括支架、防护栏组件,支架安装在预制箱梁的翼缘下侧上,且支架的上端面与预制箱梁的翼缘下侧面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支撑块支撑,防护栏组件固定安装在支架的侧边上并远离预制箱梁的翼缘边。该申请通过在工艺上进行改进在预制箱梁或现浇箱梁翼缘上预留螺栓孔并提前制作好三脚架、防护板;用螺杆将三脚架安装在箱梁翼板上;安装固定防护栏组件增加整体稳定性;安装底部防护板;安装内外两侧防护板实现防撞墙的安装。但该装置在更改施工地点时仍然需要拆装,并且螺孔和三脚架等零碎部件的拆装掉落的概率更大,对下方行进车辆的威胁也更大,因此仍然难以保证施工安全,提高的施工便捷度也有限。
[0004]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技术人做出本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出一种可移动式跨路支撑支架,包括用于支撑以方便施工的分配梁和分别与分配梁的两端径向连接并用于将所述分配梁支撑到一定高度以形成车辆通行门洞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用于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与地面稳定连接的第一支墩和第二支墩。所述与第一支墩和第二支墩接触的地面上设置有轨道,所述第一支墩底部和所述第二支墩底部设置有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结构按照能够带动所述支撑支架沿所述轨道平稳移动的方式设置为与所述轨道卡接。
[000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与支墩接触的地面上铺设有石子基础和枕木,所述轨道铺设并固定在所述枕木远离地面的一侧。
[0007]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包括用于与支
墩连接的连接件、用于移动的移动轮和用于将移动轮连接到连接件上的铰接轴,所述移动轮与所述轨道卡接。
[000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移动轮按照能够增加与轨道的接触面积以便减速的方式设置为工字轮。
[000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墩和所述第二支墩靠近地面的一侧至少分别设置有两个移动结构。
[001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轨道至少包括与所述工字轮存在第一摩擦系数的第一区段和与所述工字轮存在第二摩擦系数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一摩擦系数小于所述第二摩擦系数,所述第二区段按照能够在施工时保持所述工字轮固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施工位置;所述第一区段按照能够在转移时便于所述工字轮活动的方式设置于两个施工位置之间。
[001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门洞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门洞条形基础,所述门洞条形基础上端面对称设置多根呈两列的立柱,所述分配梁分别连接在两列立柱上。
[001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配梁远离立柱的一端面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对应所述立柱设置。
[001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侧面分别设置有平衡支架,所述平衡支架至少包括彼此插接的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相对所述第二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杆按照能够在远离所述第一杆移动的同时远离所述第一支柱以形成三角形支撑的方式通过次级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柱可旋转连接。
[0014]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次级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杆的中部可旋转连接,所述次级连接杆相对所述第二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柱可旋转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6]第一,提升施工效率。施工支架能够在两个施工位置之间移动,能够适应较多灵活使用场景。例如,当一个施工场地完成浇筑后,在等待凝固的时间内,能够将施工支架转移到另一个施工场地进行施工,以充分提高施工效率,避免等待耗时。
[0017]第二,提高安全性能。施工支架在一个施工位置完成施工后,需要转移到另一个施工位置进行施工,只需要将施工支架沿轨道整体转移,而不需要将施工支架反复拆装。能够避免拆装过程中失误或零件损坏造成零件掉落为下方既有道路上行走的车辆带来安全隐患。
[0018]第三,支撑稳定。工字轮和带有不同的摩擦系数的轨道的结合使得施工支架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由于摩擦系数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移动速度,并且由于摩擦系数的不同而在施工位置固定在转移的过程中快速移动;伸缩杆的支撑也能够使得施工支架在固定于施工位置进行施工时能够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简化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列表
[0021]1:分配梁;2:第一支柱;3:第二支柱;4:第一支墩;5:第二支墩;6:轨道;7:移动轮;8:连接件;9:铰接轴;10:门洞条形基础;11:立柱;12:横梁;13:方木;14:第一杆;15:第二
杆;16:次级连接杆;17:平衡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3]一种可移动式跨路支撑支架,包括分配梁1、第一支柱2、第二支柱3、第一支墩4和第二支墩5。分配梁1包括横跨在道路上方,用以构建跨路通道供操作人员行进、操作施工和搭建材料运输。第一支柱2和第二支柱3分别径向连接在分配梁1的两端,对分配梁1的两端提供支撑,将分配梁1撑起到能够供车辆通行的一定高度。第一支柱2和第二支柱3相对分配梁1的一端与地面通过第一支墩4和第二支墩5连接。优选地,与第一支墩4和第二支墩5接触的地面上设置有轨道6。第一支墩4和第二支墩5与地面接触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按照能够带动支撑支架沿轨道6平稳移动的方式设置为与轨道6卡接,以便于跨路支撑支架沿在轨道6的导向下沿轨道6朝向某一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跨路支架在一个位置使用结束之后,不需要立马拆卸,能够通过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沿轨道6导向方向移动,以将跨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跨路支撑支架,包括用于支撑以方便施工的分配梁(1)和分别与分配梁(1)的两端径向连接并用于将所述分配梁(1)支撑到一定高度的第一支柱(2)、第二支柱(3)和用于将第一支柱(2)和第二支柱(3)与地面稳定连接的第一支墩(4)和第二支墩(5),其特征在于,所述与第一支墩(4)和第二支墩(5)接触的地面上设置有轨道(6),所述第一支墩(4)底部和所述第二支墩(5)底部设置有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结构按照能够带动所述支撑支架沿所述轨道(6)平稳移动的方式设置为与所述轨道(6)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支墩接触的地面上铺设有石子基础和枕木,所述轨道(6)铺设并固定在所述枕木远离地面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和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包括用于与支墩连接的连接件(8)、用于移动的移动轮(7)和用于将移动轮(7)连接到连接件(8)上的铰接轴(9),所述移动轮(7)与所述轨道(6)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轮(7)按照能够增加与轨道(6)的接触面积以便减速的方式设置为工字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墩(4)和所述第二支墩(5)靠近地面的一侧至少分别设置有两个移动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6)至少包括与所述工字轮存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铮李显奎王斌赵月刘春峰张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