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6517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换热器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内壳,安装在内壳内的至少一个换热管组,换热管组与壳体的冷媒入口之间以及相邻两组换热管组之间均设有均液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换热器采用了两层均液组件,能让冷媒均匀地与换热管的表面接触,提高换热效率。且换热管采用直管,换热管与冷媒流动的方向相垂直。既能节省空间、节约材料,且节省了换热管内液体循环的时间,能让冷媒与换热管充分接触提高换热效率。换热管充分接触提高换热效率。换热管充分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空调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换热器是常用的换热装置,被广泛的用于空调设备中。降膜式换热器因换热性能较高、运行稳定等优点,在空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0003]现有的降膜式换热器一般采用卧式结构,筒体、换热管等均水平放置。制冷剂喷淋在水平放置的换热管束上,在水平换热管表面形成液膜,与换热管内的冷冻水发生管外对流沸腾和表面蒸发换热。
[0004]但是,在现有的降膜式换热器中的均液组件只设置一个在冷媒入口和换热管之间,导致冷媒只经过一次均液便于换热管接触,导致换热过程中与换热管接触不均匀、换热效率低。且大多换热器中的换热管采用盘管自下向上进液,所以换热管内液体的循环流动需要较长的时间,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冷媒与上层的换热管接触时换热不彻底,导致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降膜式换热器换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其中换热器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内壳,安装在内壳内的至少一个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与所述壳体的冷媒入口之间以及相邻两组所述换热管组之间均设有均液组件。
[000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均液组件为设有多个均流孔的均流板。
[0009]进一步的,所述均流板上的均流孔的孔径沿着冷媒流动的方向逐渐减小。
[0010]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根换热管,每根所述换热管贯穿所述内壳相对的两侧,所述内壳外套设有密封箱,所述密封箱与被所述换热管贯穿的所述内壳相对的两个侧面之间存在间隙,使所述密封箱与每一个所述换热管组之间对应形成液体流动腔,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液体流动腔相连且液体流动方向相反。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组共两个且上下布置,位于下方的所述液体流动腔连通进液管,位于上方的所述液体流动腔连通出液管。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箱与所述内壳之间设有分隔所述液体流动腔的隔板。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所述内壳外侧面和所述壳体内壁底部的均气挡液板,所述均气挡液板上设有多个均气挡液孔。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为直管。
[00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立式换热器。
[0016]空调,使用上文所述的换热器。
[0017]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提出的换热器采用了两层均液组件,能让冷媒均匀地与换热管的表面接触,提高换热效率。且换热管采用直管,换热管与冷媒流动的方向相垂直。既能节省空间、节约材料,且节省了换热管内液体循环的时间,能让冷媒与换热管充分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内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均气挡液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1、壳体;11、冷媒入口;12、出气口;13、进液口;14、出液口;15、排液口;16、上端盖;17、下端盖;2、内壳;21、插孔;3、密封箱;31、隔板;32、进液管;33、出液管;4、第一换热管组;5、第二换热管组;6、第一均流板;61、均流孔;7、第二均流板;8、均气挡液板;81、均气挡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目前市场上降膜换热器的结构多种多样,大多都以卧式大冷量结构为主,卧式降膜换热器会存在冷媒与换热管接触不均匀、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换热效率低下。且对于卧式小冷量结构,往往会因为空间限制而对装配工艺要求较高,重要的是换热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市场上缺少小冷量的、换热效率高的立式降膜换热器。针对这个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内壳,安装在内壳内的至少一个换热管组,换热管组与壳体的冷媒入口之间以及相邻两组换热管组之间均设有均液组件。该换热器包括多个均液组件,能将冷媒进行多次均匀分布,使冷媒均匀的与换热管接触,大大提高换热效率。
[002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28]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换热器的壳体1是筒状的并竖直放置,该壳体1的上下两端是开口的,在上端开口上安装有可拆卸的上端盖16,下端开口上安装有可拆卸的下端盖17。在上端盖16的中央设有冷媒入口11,在上端盖16的边缘处设有出气口12,下端盖17的中央设有一个排液口15,在壳体1的侧面上设有出液口14和进液口13,且进液口13在出液口14的下方。
[0029]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内设置了一个方形的竖直放置的内壳2,内壳2是由3~5mm的薄板卷制成一个上下两端开口的长方体状。内壳2内共设置了两个换热管组,第一换热管
组4由多根固定在内壳2上半部的直管状换热管组成,第二换热管组5由多根固定在内壳2下半部的直管状换热管组成,第一换热管组4和第二换热管组5之间还存在一小段距离。本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中的换热管采用的是100~500mm长的直管,总数量为50~500根,且换热管组中的换热管可以呈正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等结构布置。具体的,内壳2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设有多个插设固定换热管的插孔21,换热管水平固定在插孔21中,换热管的外侧面与插孔21之间是严密焊接的。因此,液体只能从换热管一端的开口流入再从换热管的另一端开口流出,即液体无法进入内壳2内。此外,因为换热管固定在内壳2内部,所以为了从冷媒入口11进入的冷媒能与换热管充分接触,内壳2的一个开口端把冷媒入口11包含在内,且内壳2的开口端是直接与上端盖16焊接固定的,且内壳2与壳体1之间存在充分的间隙空间。同时为了使冷媒能够更加均匀的分布,更加均匀的与换热管接触,在冷媒入口11和第一换热管组4之间水平设有第一均流板6,第一均流板6呈方形与内壳2的内壁连接并平行于换热管,第一均流板6上设有多个均流孔61,均流孔61可以以按照正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形式排列,只需保证均流孔61所围成的面积能将第一换热管组4中的换热管覆盖即可。当冷媒从冷媒入口11进入时,先与第一均流板6接触,经过第一均流板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热器,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内壳,安装在内壳内的至少一个换热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与所述壳体的冷媒入口之间以及相邻两组所述换热管组之间均设有均液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组件为设有多个均流孔的均流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上的均流孔的孔径沿着冷媒流动的方向逐渐减小。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根换热管,每根所述换热管贯穿所述内壳相对的两侧,所述内壳外套设有密封箱,所述密封箱与被所述换热管贯穿的所述内壳相对的两个侧面之间存在间隙,使所述密封箱与每一个所述换热管组之间对应形成液体流动腔,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液体流动腔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立书袁天宝胡海利卢杏斌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