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空调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602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频器、空调机组,其中的变频器,包括柜体以及处于所述柜体内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风道壳体、蒸发器、风机组件,所述蒸发器、风机组件处于所述风道壳体内,所述风道壳体上构造有出风口以及回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内循环方式对所述柜体内的元器件进行散热,无需在所述柜体上开设与外部连通的进回气口,能够提升所述柜体的防护等级,同时,所述柜体无需针对进回气口预留相应的气流流动空间,减少了所述变频器对安装空间的需求。空间的需求。空间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频器、空调机组


[0001]本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变频器、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形势下,变频器技术及其设备的发展也在逐渐完善。针对二极管变频器而言,随着变频器小型化、高功率密度、高防护的发展趋势,在此需要攻克一些技术问题,如散热问题、强电安全间距及工艺问题、器件寿命问题等。
[0003]针对变频器的散热,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引入外部冷风进入变频器柜体内部换热后再引出至外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对柜体内部元器件实现有效散热,但是存在变频器柜体防护等级偏低、安装空间需求较大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变频器、空调机组,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的变频器柜体防护等级低、安装空间需求大的不足。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变频器,包括柜体以及处于所述柜体内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风道壳体、蒸发器、风机组件,所述蒸发器、风机组件处于所述风道壳体内,所述风道壳体上构造有出风口以及回风口。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风口处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方区域。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内组装有轴承电源开关,所述轴承电源开关的位置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相对应。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上构造有穿线孔,所述穿线孔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厚度;和/或,所述轴承电源开关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第一侧与所述柜体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第二侧与所述柜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处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相对两侧。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蒸发器对应所述回风口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功率模块组件包括第五安装板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五安装板上的功率模块,所述第五安装板至少部分地与所述风道壳体的外侧壁接触,且所述第五安装板与所述风道壳体接触位置处于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口之间。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电源开关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第一侧与所述柜体铰接。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方区域内组装有电容组件、母排、电抗器、功率模块组件中的至少一个。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内还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轴承电源开关组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轴承电源开关组件,且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柜体可活动连接,以使所述轴承电源开关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柜体具有的后侧板开合。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壳体在所述柜体具有的后侧板上的投影呈凸字形,
且所述出风口处于所述凸字形的上部位置,所述回风口处于所述凸字形的下部位置。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包括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所述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采用钣金件折弯成U形形成。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还包括顶板及底板,所述顶板满焊连接于所述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上侧边处,所述底板满焊连接于所述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下侧边处。
[00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变频器。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频器、空调机组,采用内循环方式对所述柜体内的元器件进行散热,无需在所述柜体上开设与外部连通的进回气口,能够提升所述柜体的防护等级,同时,所述柜体无需针对进回气口预留相应的气流流动空间,减少了所述变频器对安装空间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变频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略去部分部件例如主控组件未在图中示出,以展示其后的结构);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变频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略去部分部件例如轴承电源开关未在图中示出,以展示其后的结构);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变频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略去部分部件例如门板未在图中示出,以展示其后的结构);
[0021]图4为图1中的变频器的截面图(图中箭头示出了冷却气流的流向);
[0022]图5为图1中的变频器的立体外观图;
[0023]图6为图1中的冷却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图6中的风道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图1中的进线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7]1、柜体;11、后侧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顶板;15、底板;16、门板;2、轴承电源开关组件;21、第一安装板;22、轴承电源开关;32、主控元器件;41、电容组件;42、母排;51、微型器件;61、出风口;62、回风口;63、风道壳体;631、安装座板;64、蒸发器;65、风机组件;71、第五安装板;72、功率模块;73、散热器;8、进线盒;81、穿线孔;91、电抗器;92、断路器;93、急停按钮;94、门锁;95、运行状态指示灯;96、接线端子排。
具体实施方式
[0028]结合参见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频器,包括柜体1以及处于所述柜体1内的多个元器件组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柜体1包括后侧板11、左侧板12、右侧板13、顶板14、底板15以及门板16,其中所述后侧板11、左侧板12、右侧板13、顶板14、底板15共同组装形成一个一侧开口的立方体结构,所述门板16则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开口上,从而使所述柜体1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防护等级的容纳空间,所述元器件组件包括安装板以及组装于所述安装板上的至少一个待组装元器件,多个所述待组装元器件与相应的安装板在所述柜体1的外部组装成为所述元器件组件后被组装于所述柜体1内。该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元器件组件能够在所述柜体1的容纳范围之外以模块化的方式组装完毕后再
移位至所述柜体1的容纳范围内的对应位置组装连接,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柜体1的紧凑化设计导致直接将相关的元器件单体在所述柜体1的容纳范围内组装或者维护所带来的困难或者不便,提升变频器的组装及维护工作效率。
[0029]所述元器件组件包括轴承电源开关组件2,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板21,所述待组装元器件包括轴承电源开关22;和/或,所述元器件组件包括主控组件,所述主控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板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主控元器件32。所述元器件组件还可以包括电容母排组件,所述电容母排组件包括第三安装板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的电容组件41及母排42;和/或,所述元器件组件包括二次回路组件,所述二次回路组件包括第四安装板以及安装于所述第四安装板上的微型器件51。而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组件功能的需求,所述各个元器件组件中的部件可以被灵活的选择组装,而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示例。
[00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元器件组件与所述柜体1可活动连接(具体例如铰接),以使所述元器件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柜体1具有的后侧板11开合(一般保证其能够开合90
°
),如此,所述元器件组件能够在被维修时根据实际的需求被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1)以及处于所述柜体(1)内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风道壳体(63)、蒸发器(64)、风机组件(65),所述蒸发器(64)、风机组件(65)处于所述风道壳体(63)内,所述风道壳体(63)上构造有出风口(61)以及回风口(6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62)处于所述出风口(61)的下方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内组装有轴承电源开关(22),所述轴承电源开关(22)的位置与所述出风口(61)的位置相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内还设有第一安装板(21),所述轴承电源开关(22)组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1)上形成轴承电源开关组件,且所述第一安装板(21)与所述柜体(1)可活动连接,以使所述轴承电源开关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柜体(1)具有的后侧板(11)开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1)上构造有穿线孔,所述穿线孔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板(21)的厚度;和/或,所述轴承电源开关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21)的第一侧与所述柜体(1)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21)的第二侧与所述柜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处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1)的相对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电源开关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21)的第一侧与所述柜体(1)铰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归柒荣孙瑞祥刘玲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