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5170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降黏体系包括以下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水溶性降黏剂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开采
,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稠油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储量丰富,但由于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特性,使得稠油开发面临很多技术难题。目前,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采油被认为是稠油开采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稠油油藏经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越来越差,导致稠油热采产量下降。为进一步提高热采采收率,化学法强化注蒸汽开采技术逐渐被研究和应用。通过加入水溶性或油溶性稠油降黏剂,降低储层稠油黏度,能够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
[0003]水溶性或油溶性降黏剂的加入均能够起到降低原油黏度的目的,但二者的降黏机理不同,同时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油溶性降黏剂最早应用的是有机溶剂降黏,由于溶剂的溶解作用和可能的脱沥青作用,可以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并提高采收率。但是溶剂普遍存在易挥发和闪点低等问题,影响了应用效果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水溶性降黏剂一般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将稠油乳化为水包油乳液来降低稠油黏度,但这种方法只是将稠油进行乳化分散,没有对稠油本身起到实质性的降黏作用。另外,常规水溶性降黏剂耐温性较差,很难适应蒸汽热采的高温应用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降黏体系由低聚表面活性剂、氟碳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小分子醇助剂和水组成,不仅具有良好的降黏效果,而且耐温能力强。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其包括以下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水溶性降黏剂10-50%,有机溶剂5-40%,助剂1-5%,余量为水;
[0007]所述水溶性降黏剂由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氟碳表面活性剂两种组分构成。
[0008]优选地,所述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选自式I~式III所示化合物的一种或几种:
[0009][0010]其中,R碳原子数为4-18的烷基,X选自F、Cl、Br、I中的一种或几种。式I、式II和式III化合物分别命名为Malic-2Cn、Citric-3Cn和EDTA-4Cn,n值代表烷基链R的碳原子数;n为4~18(4~18个碳原子),优选8~16;X选自Cl、Br、I中的一种,优选为Br;在本专利技术后续的描述中,如无特殊说明,Malic-2Cn、Citric-3Cn和EDTA-4Cn中的X均默认为Br。
[0011]式I、式II和式III化合物均为专利技术人所在实验室自制,制备方法记载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专利申请号为201811212800.4,专利名称为一种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用途。具体地,是以DL-苹果酸二甲酯、柠檬酸三甲酯或乙二胺四乙酸为主要原料,经过两步反应,以较高的产率合成得到的。
[0012]优选地,所述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式II所示化合物,其中R为碳原子数为12的烷基,X为Br。
[0013]优选地,氟碳表面活性剂为非离子聚氧乙烯醚类氟碳表面活性剂;优选地,所述非离子聚氧乙烯醚类氟碳表面活性剂烷基链碳原子数为3-8,乙氧基数目为1-20。
[0014]优选地,所述水溶性降黏剂中,以水溶性降黏剂的质量为基准,低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质量百分比为30~50%,氟碳表面活性剂的质量百分比为50~70%。
[0015]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为溶剂油、石脑油、粗苯等有机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为120号溶剂油。
[0016]优选地,所述助剂为碳原子数为1~8的直链或支链的脂肪醇,所述脂肪醇包括但不限于正丁醇、异戊醇;所用水包括但不限于自来水、蒸馏水或总矿化度不高于60000mg/L的地层水。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以上所述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系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氟碳表面活性剂与助剂按比例加入到反应釜中搅拌均匀,然后向
反应釜中加入水,继续搅拌至均匀,最后将有机溶剂加入釜中,充分搅拌均匀,即得到。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以上所述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在稠油冷采及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蒸汽驱过程中的应用。
[0019]优选地,所述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系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5%的水溶液。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1]本专利技术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可显著降低稠油黏度,可以将稠油黏度降低99%以上;同时降黏体系具有较高的耐高温性能,适用温度范围广,适应温度范围为50~300℃。
[0022]本专利技术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在稠油冷采及不仅适用于稠油冷采过程,而且适用于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和蒸汽驱过程,可提高稠油的开发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5]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6]在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所用氟碳表面活性剂为商品名称为intechem-14非离子聚氧乙烯醚类氟碳表面活性剂,商品名称为FCS-430氟碳表面活性剂。
[0027]实施例1
[0028]所述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由以下成分组成:以质量百分比计,
[0029]25%的低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itric-3C
12
,25%的氟碳表面活性剂Intechem-14,40%的120号溶剂油,5%的正丁醇,余量为水。
[0030]所述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室温下,将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itric-3C
12
、氟碳表面活性剂Intechem-14与正丁醇加入到反应釜中搅拌均匀,然后向反应釜中加入水,继续搅拌至均匀,最后将120号溶剂油加入釜中,充分搅拌均匀,即得到复合降黏体系。
[0032]将上述所制复合乳液降黏体系组成用胜利稠油V对应的地层水稀释成5%的水溶液,搅拌均匀。然后,采用Haake VT550旋转黏度计进行稠油降黏率的测定,测定方法依照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 103048229 A中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步骤如下:
[0033](a)取稠油样品20克置于蒸馏烧瓶中;
[0034](b)向蒸馏烧瓶中加入10克实施例中的复合乳液降黏体系溶液;
[0035](c)用玻璃棒充分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高温型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成分:按质量百分比计,水溶性降黏剂10-50%,有机溶剂5-40%,助剂1-5%,余量为水;所述水溶性降黏剂由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氟碳表面活性剂两种组分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选自式I~式III所示化合物的一种或几种:其中,R碳原子数为4-18的烷基,X选自F、Cl、Br、I中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式II所示化合物,其中R为碳原子数为12的烷基,X为Br。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其特征在于,氟碳表面活性剂为非离子聚氧乙烯醚类氟碳表面活性剂;优选地,所述非离子聚氧乙烯醚类氟碳表面活性剂烷基链碳原子数为3-8,乙氧基数目为1-2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耐高温复合乳液降黏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降黏剂中,以水溶性降黏剂的质量为基准,低聚阳离子季铵盐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绪龙乔富林石静秦冰祝仰文王红艳潘斌林江建林于群高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