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带通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5126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微型带通滤波器,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微型带通滤波器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以及第三谐振器。输入端用于馈入电磁波信号,输出端用于馈出电磁波信号。第一谐振器电性连接于输入端,第二谐振器与第一谐振器平行设置且电性连接于输出端,第三谐振器平行设置于第一谐振器与第二谐振器之间。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以及第三谐振器为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电容接地。第一谐振器与第二谐振器的接电容端位于微型带通滤波器的一侧,第三谐振器的接电容端位于微型带通滤波器的另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微型带通滤波器,利用对称步阶阻抗谐振器紧密排列,不仅可以减少其所占面积,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滤波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频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滤波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移动通信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增,使得无线通信的发展更为迅速,在众多无线通信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协会(以下简称IEEE)制定的802.11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协议。该协议制定于1997年,其不仅提供了无线通信上许多前所未有的功能,而且提供了可令各种不同品牌的无线通信产品得以相互沟通的解决方案。该协议的制定无疑为无线通信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IEEE所制定的诸多标准中IEEE 802.11b/g为当前较常用的标准,其工作频段为2.45GHz。同时滤波器为移动通信产品中的必备高频组件,其主要功能是用来分隔频率,即,通过一些频率的信号而阻断另一些频率的信号。理想的滤波器特性应当是通带无衰减而在截止频率内衰减无穷大,通带与截止频率的跳变应当尽可能的陡峭。在IEEE 802.11b/g产品的射频模块(RadioFrequency Module)中,部份组件于邻近通带(2.45GHz)的两侧,仍具有产生或接收不必要信号(称为噪声)的能力。此噪声易对于通信产品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对产品外部而言,会产生如电磁干扰(EMI)的问题,对产品内部而言,则会造成发射/接收的信号质量不佳,产品的性能因此大受影响。在目前的设计中通常是通过增加谐振器的数量来增强滤波器的滤波效果,然而在增加谐振器的同时也会增加滤波器所占的面积。此外,由于许多无线通讯产品都朝向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所以如何在兼顾滤波器的性能的前提下,同时将滤波器所占的面积减小乃当今滤波器设计的一大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需要提供一种微型带通滤波器,该微型带通滤波器不仅面积小,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滤波效果。一种微型带通滤波器,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微型带通滤波器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以及第三谐振器。输入端用于向第一谐振器馈入电磁波信号,且电性连接于第一谐振器。输出端用于从第二谐振器馈出电磁波信号,且电性连接于第二谐振器。第一谐振器一端接地,另一端接第一电容。第二谐振器一端接地,另一端接第二电容,且与第一谐振器平行设置。第三谐振器,一端接地,另一端接第三电容,且平行设置于第一谐振器与第二谐振器之间。其中,第一谐振器与第二谐振器接电容的一端位于所述微型带通滤波器的一侧,第三谐振器接电容的一端位于所述微型带通滤波器的另一侧。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微型带通滤波器,利用对称步阶阻抗谐振器紧密排列,不仅可以减少其所占面积,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滤波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微型带通滤波器的示意图。图2为经电磁模拟所得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微型带通滤波器的测试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型带通滤波器10设置在基板20上,微型带通滤波器10包括输入端100、输出端120、第一谐振器140、第二谐振器160以及第三谐振器180。第一谐振器140与第二谐振器160对称设置在第三谐振器180的两侧。输入端100电性连接于第一谐振器140,用于向第一谐振器140馈入电磁波信号。输出端120与输入端100位于同一直线,且电性连接于第二谐振器160,用于从第二谐振器160馈出电磁波信号。输入端100以及输出端120为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50欧姆匹配阻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谐振器140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第一电容150接地,第一谐振器140的两端之间形成第一凹陷部142,所述第一凹陷部142被输入端100分为两部分。第二谐振器160与第一谐振器140平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谐振器160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容170接地,第二谐振器160的两端之间形成第二凹陷部162,所述第二凹陷部162被输出端120分为两部分。第三谐振器180平行设置于第一谐振器140与第二谐振器160之间,且与第一谐振器140以及第二谐振器160并行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谐振器180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第三电容190接地。第三谐振器180包括第三凹陷部182及第四凹陷部184。第三凹陷部182与第四凹陷部184都设置于第三谐振器180的两端之间。第一电容150与第二电容170位于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一侧,第三电容190位于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容150、第二电容170以及第三电容190的电容值都为4.7PF。第一谐振器140与第二谐振器160的大小、形状相同。第一凹陷部142、第二凹陷部162的形状相同且反向设置。第三凹陷部182与第四凹陷部184的形状相同,且第三凹陷部182朝向第一谐振器140,第四凹陷部184朝向第二谐振器16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谐振器140、第二谐振器160以及第三谐振器180为并行紧密排列,第二谐振器160与第一谐振器140以及第三谐振器180间的最小距离为0.28毫米(mm),第一谐振器140、第二谐振器160以及第三谐振器180所占的面积为0.78平方毫米。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总长度为2.51毫米,总宽度为2.48毫米,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总面积为6.22平方毫米。请参阅图2,所示为经电磁模拟所得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测试图。图中横轴表示通过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信号的频率(单位GHz),纵轴表示幅度(单位dB),象限区包括透射的散射参数(S-parameterS21)的幅度以及反射的散射参数(S-parameterS11)的幅度。透射的散射参数(S21)表示在输出端120为阻抗匹配时,通过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信号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其相应的数学函数为输出功率/输入功率(dB)=20×Log|S21|。在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的部分功率被反射回信号源。被反射回信号源的功率称为反射功率。在输出端120为阻抗匹配时,通过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信号的入射功率与反射功率之间的关系的相应的数学函数为反射功率/入射功率(dB)=20×Log|S11|。由图2可知,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微型带通滤波器10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从曲线|S21|可观察到,通带频段与衰减频段间形成陡的“过渡坡”,并且在通带频率范围内的信号的插入损耗接近0。同时从曲线|S11|可观察到,在通带频段内的信号反射损耗绝对值大于10,而在通带频段外,则信号反射损耗绝对值小于10。由此表明微型带通滤波器10工作在2.45GHz频带下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谐振器140、第二谐振器160以及第三谐振器180为对称步阶阻抗谐振器,且相互并行紧密排列,所以可达到缩小滤波器10的面积的功效。第一谐振器140、第二谐振器160以及第三谐振器180通过第一电容150、第二电容170以及第三电容190接地,可达到缩短第一谐振器140、第二谐振器160以及第三谐振器180的长度的目的。同时,由于输入端100以及输出端120为微型带通滤波器10的50欧姆匹配阻抗,所以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微型带通滤波器10不需要增加额外匹配阻抗转换器,可达到缩小滤波器10的面积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带通滤波器,设置在一基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带通滤波器,设置在一基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带通滤波器包括:第一谐振器,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一第一电容;第二谐振器,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一第二电容,且与所述第一谐振器平行设置;第三谐振器,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一第三电容,且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谐振器与所述第二谐振器之间;输入端,用于向所述第一谐振器馈入电磁波信号,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谐振器;输出端,用于从所述第二谐振器馈出电磁波信号,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谐振器;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器与所述第二谐振器接电容的一端位于所述微型带通滤波器的一侧,所述第三谐振器接电容的一端位于所述微型带通滤波器的另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延宜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