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Z”型锻件成型的锻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4370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锻造领域,涉及一种“Z”型锻件成型的锻造方法。包括:将来料锻至截面为方形的长方体的第一坯料;在第一坯料上设置四个分料处将第一坯料划分为五段,分别对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进行拔长得到上侧具有凸台的第二坯料,其中所述凸台位于第二段和第四段;将第二坯料的第二段的凸台中心处进行第一方向的弯曲,将第二坯料的第四段的凸台中心处进行第二方向的弯曲得到锻坯,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相反;将锻坯放置于胎模中,锻造设备进行压制得到锻件;利用专用卡板和锻件进行比对,不覆盖时增加1火成型,直至覆盖,卡板的尺寸等于零件外廓尺寸。保证了锻件流线方向,降低了原材料消耗,提高了锻件的综合性能和寿命。提高了锻件的综合性能和寿命。提高了锻件的综合性能和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Z”型锻件成型的锻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锻造领域,涉及一种“Z”型锻件成型的锻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负重轮“Z”型平衡肘是XX战车的关键零件,是连接负重轮与战车车体的主要承力构件。平衡肘零件的生产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整体加工,先锻出整体毛坯,再机加成平衡肘零件,此种整体加工方法切断锻件流线,影响零件服役性能,而且大余量的锻造也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二是机械连接,就是采用分体式结构,零件由平衡肘轴与平衡肘臂组合而成,连接采用花键加热压(热套)后,端面进行焊接,此种连接方法往往不可靠,承载能力不够。传统成型方法往往制约着它的综合性能以及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Z”型锻件成型的锻造方法,先根据“Z”型锻件的形状特点进行锻坯设计,结合设计的专用胎模,达到锻件小余量精确成型,同时保证锻件的流线方向。
[0004]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Z”型锻件成型的锻造方法,包括:
[0006]将来料锻至截面为方形的长方体的第一坯料,第一坯料的截面等于锻件的最大截面;
[0007]在第一坯料上设置四个分料处将第一坯料划分为五段,分别对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进行拔长得到上侧具有凸台的第二坯料,其中所述凸台位于第二段和第四段;
[0008]将第二坯料的第二段的凸台中心处进行第一方向的弯曲,将第二坯料的第四段的凸台中心处进行第二方向的弯曲得到锻坯,第一方向的弯曲为向后弯曲,第二方向的弯曲为向前弯曲;
[0009]将锻坯放置于胎模中,锻造设备进行压制得到锻件;
[0010]利用专用卡板和锻件进行比对,检查锻件尺寸能否覆盖卡板,覆盖时完成锻造,不覆盖时增加1火成型,直至覆盖,卡板的尺寸等于零件外廓尺寸。
[0011]进一步地,胎模的弯曲处的外圆角处设置有导流槽。
[0012]进一步地,导流槽的圆角为R20。
[0013]进一步地,导流槽深度等于胎模型腔深度。
[0014]进一步地,将来料锻至截面为方形的长方体的第一坯料,具体包括:
[0015]锻造过程中加热规范为:将坯料加热到900℃,第一火次加热按240min,后续按照坯料保温系数:冷料0.8min/mm,热料0.5min/mm计算保温时间。
[0016]进一步地,将来料锻至截面为方形的长方体的第一坯料,具体包括:
[0017]分三火锻造第一坯料;每火次均按照变形量25%至40%的变形量拔长。
[0018]进一步地,第三火过程还包括对第一坯料进行局部拔长得到第二坯料。
[0019]进一步地,将锻坯放置于胎模中,锻造设备进行压制得到锻件,具体包括:
[0020]压制过程分两火完成,其中每火次的加热规范为:将坯料加热到900℃,第一火次加热按80min,后续按照坯料保温系数:冷料0.8min/mm,热料0.5min/mm计算保温时间。
[0021]进一步地,压制过程中每火次均按照变形量25%至40%的变形量压制。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锻坯及使用专用胎模,完成了“Z”型锻件的小余量精确成型,保证了锻件流线方向,降低了原材料消耗,提高了锻件的综合性能和寿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第一坯料示意图;
[0024]图2为第二坯料示意图;
[0025]图3为锻坯示意图;
[0026]图4为胎膜示意图;
[0027]图5为锻件示意图;
[0028]其中,1为分料处,2为弯曲点,3为导流槽,4为垂直分料线,5为中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本专利技术通过锻坯设计,将自由锻与胎模锻结合起来,将设计的锻坯放置在制作的胎模中进行压制,当压制到欠压≤5mm时,“Z”型锻件成型锻造完成,胎模及型腔尺寸根据“Z”型锻件的形状尺寸确定。通过上述设计锻坯及使用专用制作的胎模,完成了“Z”型锻件的成型锻造,保证了锻件流线方向,同时降低材料消耗,满足了“Z”型零件的加工。具体包括:
[0031]步骤一:锻坯设计
[0032]如图5,根据锻件的形状尺寸特点,设计锻坯形状如图3,锻坯为“Z”型长方体,通过自由锻拔长锻造和弯曲成型实现,具体如下:
[0033]1.将来料锻至截面为方形的长方体的第一坯料,长度随形,第一坯料的截面等于锻件的最大截面,截面的高宽比为2~2.5之间,其中锻件的最大截面为弯曲处截面;
[0034]2.在锻件弯曲处内圆角两侧切点处作垂直分料线将锻件分为五部分。根据五部分体积换算将上述第一坯料分料为五段,如图1所示;其中,第二段、第五段需进行加料,以补充后续弯曲工步的抽料,从而保证最终锻件的顺利成型,加料的体积为:
[0035]V=(0.1~0.3)V1[0036]其中:V为第一坯料第二段、第五段加料的体积;
[0037]V1为锻件弯曲处体积;
[0038]锻件较薄时可取值0.3,锻件较厚时可取值0.1。
[0039]3.分料后将第一坯料进行拔长,得到第二坯料,如图2所示,第一坯料每段拔长的长度分别对应锻件每部分中轴线的长度,第一坯料的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截面高宽比
约2,第二段、第四段高宽比约2.5。
[0040]4.将第二坯料的第二段的凸台中心处进行第一方向的弯曲,将第二坯料的第四段的凸台中心处进行第二方向的弯曲得到锻坯,第一方向的弯曲为向后弯曲,第二方向的弯曲为向前弯曲,弯曲角度与锻件保持一致(~100
°
),如图3所示。
[0041]步骤二:胎模制作
[0042]根据“Z”型锻件形状和锻造成型特点,设计胎模(如图4)进行两火次锻造:
[0043]1.在胎膜弯曲处外圆角处增加导流槽,导流槽的圆角为R20,导流槽深度等于胎模型腔深度。锻坯弯曲后弯曲处外圆角一般为缺肉状态,胎膜弯曲处外圆角上增加导流槽有利于外圆角处充型,并能一定程度减小压制过程中模具圆角处应力,减小模具开裂倾向;
[0044]2.胎模锻出模斜度设计为3
°
,减小充型时锻件与模具的摩擦力,有利于充型;
[0045]3.胎膜型腔按照锻件三维数模加工。
[0046]步骤三:采用自由锻方式锻至步骤一所述锻坯
[0047]a)加热规范:将坯料加热到工艺要求的温度(一般地,钛合金件推荐加热温度为[Tβ

(20~50)]~[Tβ+(10~120)]℃,钢件推荐加热温度为980~1250℃),并按照坯料要求保温系数计算保温时间(一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Z”型锻件成型的锻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来料锻至截面为方形的长方体的第一坯料,第一坯料的截面等于锻件的最大截面;在第一坯料上设置四个分料处将第一坯料划分为五段,分别对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进行拔长得到上侧具有凸台的第二坯料,其中所述凸台位于第二段和第四段;将第二坯料的第二段的凸台中心处进行第一方向的弯曲,将第二坯料的第四段的凸台中心处进行第二方向的弯曲得到锻坯,第一方向的弯曲为向后弯曲,第二方向的弯曲为向前弯曲;将锻坯放置于胎模中,锻造设备进行压制得到锻件;利用专用卡板和锻件进行比对,检查锻件尺寸能否覆盖卡板,覆盖时完成锻造,不覆盖时增加1火成型,直至覆盖,卡板的尺寸等于零件外廓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胎模的弯曲处的外圆角处设置有导流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导流槽的圆角为R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导流槽深度等于胎模型腔深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珂何健陈飞张延珍保彤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