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4022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发射片具有多个穿孔以供多个发光件伸置于其中,该反射片还具有中心点、至少一个第一调光区域及至少一个第二调光区域,该至少一个第一调光区域与该中心点的距离小于该至少一个第二调光区域与该中心点的距离,其中,该多个发光件分布于该至少一个第一调光区域及该至少一个第二调光区域内,该至少一个第一调光区域具有第一调光手段,该至少一个第二调光区域具有第二调光手段,该第一调光手段的尺寸不同于该第二调光手段的尺寸。通过该反射片的结构设计,可以减少第一调光区域与第二调光区域之间的辉度差异,提升全区亮度出光的均匀性。提升全区亮度出光的均匀性。提升全区亮度出光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装置,特别涉及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配置于液晶面板的背面,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显示光源。背光模组依光源位置可分为「侧入式」设计及「直下式」设计,其中「直下式」设计的背光模组通常采用多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当多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通常会在上方预留一段展光距离后组装扩散板或导光板,接着再将其设置于液晶面板的下方,以向液晶面板提供均匀的出光源。
[0003]但实际上,发光二极管的光线的强度在正视角方向(也就是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的法线方向)上会最强,所以在发光二极管对应于导光板的正投影区域,仍然会形成一个亮点,这将造成面光源的表面亮度不均匀。尤其在背光模组的中间区域将由较多个发光二极管贡献亮度,而背光模组的四周区域则因为靠近边墙而只能由较少个发光二极管贡献亮度,这造成背光模组的中间区域的辉度高于背光模组的四周区域的辉度,同样导致面光源的表面亮度不均匀,全区亮度的出光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的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具有多个穿孔以供多个发光件伸置于其中,所述反射片还具有经过其中心点的中心线、至少一个第一调光区域及至少一个第二调光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调光区域与所述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调光区域与所述中心线的距离,其中,所述多个发光件分布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调光区域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调光区域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调光区域具有第一调光手段,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调光区域具有第二调光手段,所述第一调光手段的尺寸不同于所述第二调光手段的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调光区域与每一所述第二调光区域皆具有底壁及连接于所述底壁的围绕壁,所述围绕壁的末端围绕出开口,所述多个穿孔分别形成于每一所述第一调光区域与每一所述第二调光区域的所述底壁上,每一所述第一调光区域与每一所述第二调光区域的开口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底壁至所述开口之间形成垂直距离,所述第一调光手段的尺寸为所述第一调光区域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调光手段的尺寸为所述第二调光区域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一调光手段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调光手段的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调光区域与每一所述第二调光区域皆具有底壁及连接于所述底壁的围绕壁,所述多个穿孔分别形成于每一所述第一调光区域与每一所述第二调光区域的所述底壁上,所述第一调光手段的尺寸为所述第一调光区域中的穿孔的孔径,所述第二调光手段的尺寸为所述第二调光区域中的穿孔的孔径,所述第一调光手段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调光手段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子庆谢雅云高佩龄侯佩棻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