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382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是针对解决现有同类吸液芯产品的生产加工较为不便,加工后的成品较难对液态工质进行定向传输,气液循环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而设计。该吸液芯的本体采用超薄金属箔材料折弯压合制成,其要点是所述本体的超薄金属箔材料厚度D不大于1mm,折叠间隙G不大于2mm;本体按圆形工装折叠形成使间隙形成由中心沿径向辐射状吸液芯,或本体呈立方体,本体的折弯处侧面分别设有对齐的通孔,便于本体由模块组合。该吸液芯在有效长度内对液态工质进行定向传输,保证液态工质不被限制在间隙方向单项流动,通过两个平板间隙间的毛细作用,形成合理的气液循环回路。形成合理的气液循环回路。形成合理的气液循环回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元件内的吸液芯,是一种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

技术介绍

[0002]散热元件一般是指设备或机器中贴合于某一零部件表面,用于散热导热等作用目的的装置,如散热风扇的散热装置,半导体的散热装置,高功率车灯或照明灯的散热装置等。其中,一些由基板和散热片组成,另一些由罩壳和罩壳内的吸液芯组成,罩壳填充有工质液;如中国专利文献中披露的申请号202010847673.6,申请公布日2020.10.16,专利技术名称“一种复合吸液芯的大平面均热板”。随着各类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高性能趋势发展,高热流密度带来的性能下降逐渐显现,高效的相变传热元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热管、均温板及3DVC等产品现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散热行业中,吸液芯结构在热管、均热板、平板热管等一类相变传热装置中,对传热性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吸液芯主要为冷凝液体提供回流通道,促进气液循环过程,缩短循环周期。但现有的吸液芯多为通过粉末冶金将原料粉末(如:铁、铜、铝、钛、镍、钨和氧化铝的粉末)烧制多孔结构制成,该工艺需要烧结炉、惰性保护气体等,而且生产效率低、能耗高、污染环境等;加工后的成品较难对液态工质进行定向传输,气液循环效果较差,结构形状过于单一,组合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的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使其解决现有同类吸液芯产品的生产加工较为不便,加工后的成品较难对液态工质进行定向传输,气液循环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4]一种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该吸液芯的本体采用超薄金属箔材料折弯压合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超薄金属箔材料厚度D不大于1mm,折叠间隙G不大于2mm。从而该吸液芯在有效长度内对液态工质进行定向传输,即该吸液芯形成液态工质传输的功能主要通过两个平板间隙间的毛细作用达到将相变元器件中冷凝段的液体输送到蒸发段;同时,该吸液芯折叠方式不限于垂直于箔材平面方向,根据散热元器件尺寸,加工成L、W、H合适长宽高的吸液芯,通过后期机加工或者组合摆放形成合理的气液循环回路。
[0005]所述本体按方形工装折叠形成立体吸液芯。
[0006]所述本体按正方形工装折叠形成立方体吸液芯。上述立方体吸液芯结构便于以下构成模块组合使用。
[0007]所述本体按圆形工装折叠形成使间隙形成由中心沿径向辐射状吸液芯。
[0008]所述本体的折弯处侧面分别设有对齐的通孔。上述通孔的形状不限于常规圆形、椭圆、腰圆型,亦可采用菱形、等腰三角形、五角星等通孔形状,通孔结构设计便于保证液态工质不被限制在间隙方向单项流动。
[0009]所述本体由模块组合,即多组本体组合形成气液循环回路。上述本体的模块组合方式采用焊接固定或固定架连接固定方式成型。
[0010]所述本体呈立方体,本体的侧边一侧相互连接呈十字形,中间设有正方形孔。
[0011]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生产加工方便简单,生产效率高、能耗小、污染少,加工后的成品对液态工质进行定向传输效果好,气液循环效果好,提升了散热效果,结构形式多样,便于组合使用;其适合作为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及其同类产品的结构改进。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实心箭头为液体循环方向,空心箭头为气体循环方向。
[001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超薄金属箔材料折弯压合处端角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圆形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模块组合状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序号及名称:1、本体,10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结构和使用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吸液芯的本体1采用超薄金属箔材料折弯压合制成,本体的超薄金属箔材料厚度D不大于1mm,折叠间隙G不大于2mm,本体按正方形工装折叠形成立方体吸液芯。如图3所示,本体按圆形工装折叠形成使间隙形成由中心沿径向辐射状吸液芯。如图4所示,本体由模块组合,即多组本体组合形成气液循环回路,本体的折弯处侧面分别设有对齐的通孔101,本体呈立方体,本体的侧边一侧相互连接呈十字形,中间设有正方形孔。
[0018]使用时,该吸液芯设置于基座与罩壳构成的腔室内,并在腔室内填充灌入的工质液体,底部热源接触面的热量通过超薄金属箔材料折弯处折叠间隙两侧带动顶部冷源接触面,同时腔室内底部的沸腾面处工质液体达到冷凝面,气体通过超薄金属箔材料折弯处折叠间隙上下两端实现气液循环,实现工质液体的相变散热。
[0019]综上所述,该吸液芯采用超薄金属箔(不大于1mm厚度)材料折弯压合制成,相比于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工艺,无需烧结炉设备、惰性保护气体、效率高、无污染气体或粉尘排放。同时,该吸液芯制成半成品后,通过传统机加工方式加工成复杂形状,便于对气液回路进行优化,提高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该吸液芯的本体(1)采用超薄金属箔材料折弯压合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超薄金属箔材料厚度D不大于1mm,折叠间隙G不大于2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按方形工装折叠形成立体吸液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按正方形工装折叠形成立方体吸液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散热元件用吸液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春良郭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生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