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3D-CNN算法的三维探地雷达图像地下管线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3535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3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3D

CNN算法的三维探地雷达图像地下管线识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探地雷达三维回波图后处理的目标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3D

CNN算法的三维探地雷达图像地下管线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探地雷达是一种高效率的、无破坏性的用于探测浅层地下环境的探测技术。探地雷达通过发射电线不断向地层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可以穿透地下非金属介质。但是由于不同的地下介质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电磁波在地层传播时,会在介质交替层发生反射和折射。接收天线通过接收多道反射回波(A

Scan),并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拼接为二维B

Scan图像。但是二维B

Scan图像并不能完全反映地下目标的特征。比如受检测方向、图像选取方式等的影响,二维B

Scan图像中的信息可能不能被识别而发生漏检的情况。如果采用的阵列式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每个天线将会得到一个平面的二维B

Scan图像,通过将空间内的多个二维B...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3D

CNN算法的三维探地雷达图像地下管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探地雷达获得三维回波图像,对三维回波图像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直达波去除和小波变换;步骤2:将已预处理的探地雷达的三维回波图像进行标注,分别为横向管线、纵向管线、地下空洞和无目标四类,并将其打乱,随机分配至训练集和验证集;步骤3:利用步骤2的训练集和验证集对3D

CNN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权重模型;所述3D

CNN的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为:首先单个输入的尺度为20,40,45,1;其中20代表测道数,即B

Scan图像数,40为纵向尺度,45为横向尺度,1表示只有一个三维图像经过第一层的8个3
×3×
3大小的卷积核进行三维卷积操作,最终生成8个三维特征图像,然后采用批标准化对每一批的训练数据进行归一化,再采用ReLU激活函数完成数据的非线性变换,将生成的8个三维特征图输入到下一层网络中;第二层为16个3
×3×
3大小卷积核,与第一层做相同的三维卷积操作,同样也采用批标准化和ReLU激活函数,并进行2
×
2的最大池化操作;第三层为32个3
×3×
3大小卷积核的在每个通道进行三维卷积操作,最终生成32个三维特征图像;第四层为64个3
×3×
3大小卷积核的在每个通道进行三维卷积操作,与第二层一样采用批标准化、ReLU激活函数和池化,并进行0.2的Dropout,随机删除训练过程中的一部分的隐藏神经元;然后网络经由Flatten层展平提取到的特征,送入接下来的一层全连接网络部分,经过Softmax分类输出,最终得到经过训练的权重模型;步骤4:利用步骤3获得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探地雷达三维回波图像进行管线目标识别检测,最终标注出带有地下管线信息的三维回波图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利用时间门限截取的方式进行直达波滤除,是将回波数据中B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旭冯鹏飞郭士増张佳岩王龙张洋刘金龙温志涛田昊翔杨彧崔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中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