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63425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排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包括端流管道、中流管道以及末流管道,所述端流管道的正上方设置有地漏盖片,所述进水管两侧的端流管道顶部皆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端流管道的一端水平接通有中流管道,且中流管道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过滤组件,所述中流管道的另一端水平接通有末流管道,且末流管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根据渗水速率和渗水量实现了上中下三重排水结构,同时能手动调节进排水的初始高度,从而适用于不同的排水需求,而且在大量排水的管道中设置两重过滤结构,能够输出再利用,从而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还方便两种滤材的定位拆装,综合提高了维护效率。综合提高了维护效率。综合提高了维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水
,具体是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车间锅炉房中,遍布大量的冷热水传输管路,为了保证锅炉等相关设备的运行稳定,需要对相关的水箱、水管、水阀等组件进行定位检查、维护,避免管路系统中发生故障造成不同程度的渗水事故。
[0003]但在实际的车间设计中,大多只在地面上开设若干道沟槽进行排水,当渗水速率较高、渗水量较大时,这种暴露于地面上的沟槽不仅难以及时排水,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排出的水体往往沾染有灰尘、污渍,若直接对外排放,则浪费较大,若采用外置的净水设备进行处理,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无法及时回输至管路系统中。针对这种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常规排水沟槽难以及时排水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包括端流管道、中流管道以及末流管道,所述端流管道的正上方设置有地漏盖片,且地漏盖片的一侧壁与端流管道的一侧壁滑动接触,所述地漏盖片的底端安装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底端贯通延伸至端流管道的内部,所述进水管两侧的端流管道顶部皆设置有升降机构,且升降机构皆包括管座、螺杆以及拉簧;
[0007]所述端流管道的一端水平接通有中流管道,且中流管道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过滤组件,并且过滤组件皆包括挡片、密封条板以及过滤网板,所述中流管道的另一端水平接通有末流管道,且末流管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组件,并且排水组件包括泄流管、过滤网筒以及排水管。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端流管道、中流管道以及末流管道的两端皆焊接有法兰片,且相连两个法兰片之间贯通连接,方便组合安装,并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排水里程,并且最外侧的两个法兰片为实心结构,避免水流直接溢出。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管的顶部安装有涡流扇,且涡流扇的叶片之间相互重叠,用于降低进水流速,并根据进水量向下产生压力。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管座固定于端流管道的顶端,且管座的顶部轴向开设有螺纹过孔,所述螺杆的顶端焊接有手轮,且螺杆的底端穿过螺纹过孔并延伸至管座的底部,便于手动旋拧调节螺杆的相对高度。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管座的底端与端流管道的内部轴向贯通,且拉簧轴向设置于管座、端流管道之间,所述拉簧的上下两端皆挂接有钩座,且上方的钩座与螺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进水管底端的两侧皆水平焊接有支片,且下方的钩座与支片的顶
端固定连接,用于弹性限定进水管的相对高度,当进水流速持续较高时,进水管受压下沉;当进水流速减缓时,进水管上浮复位。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片皆呈“L”型结构,且对称设置的两个挡片之间滑动安插有过滤网板,并且过滤网板的底端与中流管道的底部相互接触,用于对流经的水体进行过滤除杂,所述过滤网板的顶端固定有密封条板,且密封条板皆为橡胶材质,所述密封条板皆镶嵌于中流管道的顶端,增强密封性,避免水体向上溢出,且密封条板的顶端皆固定有拉环,便于取放。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条板的底部滑动嵌设有配重条,且配重条呈
“△”
型结构,避免密封条板的底部在水流冲刷下发生偏斜。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网板之间的中流管道底部皆安装有溢流管,且溢流管的顶部皆呈圆台状镂空结构,并且溢流管的顶端位于中流管道的顶部,当中流管道内水量高度超限时,则多余的水流将从溢流管处泄出,避免中流管道中水量过大造成堵塞。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泄流管的顶端与末流管道的底端相互焊连,且过滤网筒轴向设置于泄流管、末流管道之间,所述过滤网筒的顶端固定有上封盖,且上封盖的顶端与末流管道的顶部相互接触,避免水流直接进入过滤网筒中,所述过滤网筒的底端安装于下封盖的顶部,且下封盖的内侧壁与泄流管底部的外侧壁螺纹套接,方便拆装,所述下封盖的底部轴向嵌设有排水管,且排水管的底端延伸至下封盖的下方,用于排出过滤水体。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泄流管的内径大于过滤网筒的外径,用于留出一定的空隙,使得水体能够在过滤网筒周边环流渗入,且过滤网筒的内径大于排水管的内径,确保进入排水管中的水体已完成过滤。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当外渗的水流液位高于进水管顶端时,若进水流速持续较高时,则在涡流扇的作用下,进水管将受压下沉,当进水流速减缓时,进水管上浮复位,操作人员还可通过手轮旋拧螺杆,使其关于螺纹过孔旋转升降,以改变进水管的初始高度,若中流管道内水量高度超限时,则多余的水流将从溢流管处泄出,避免中流管道中水量过大造成堵塞,从而适用于不同的排水需求;
[0019]2、通过在中流管道内部等间距设置的过滤网板对流经的水体进行过滤,然后在泄流管中环流渗入过滤网筒中完成二次过滤,最后经由排水管输出再利用,从而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0020]3、通过挡片对过滤网板顶部构成滑动限位,并通过密封条板对顶部插口进行密封,以及通过配重条增强过滤网板底部的稳固性,从而方便过滤网板的更换,而下封盖与泄流管之间采用螺纹套接,从而方便过滤网筒的清洗,进而综合提高了维护效率。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2]图1为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端流管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中中流管道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4为图1的正视截面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中进水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7]图6为图4中过滤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0028]图7为图4中排水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0029]图中:1、端流管道;2、地漏盖片;3、进水管;4、涡流扇;5、升降机构;501、管座;502、螺纹过孔;503、螺杆;504、手轮;505、拉簧;506、钩座;507、支片;6、中流管道;7、过滤组件;701、挡片;702、密封条板;703、拉环;704、过滤网板;705、配重条;8、溢流管;9、末流管道;10、排水组件;1001、泄流管;1002、过滤网筒;1003、上封盖;1004、下封盖;1005、排水管;11、法兰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阅图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如下:
[0031]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在图1和图4~7中:包括端流管道1、中流管道6以及末流管道9,端流管道1的正上方设置有地漏盖片2,且地漏盖片2的一侧壁与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包括端流管道(1)、中流管道(6)以及末流管道(9),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流管道(1)的正上方设置有地漏盖片(2),且地漏盖片(2)的一侧壁与端流管道(1)的一侧壁滑动接触,所述地漏盖片(2)的底端安装有进水管(3),且进水管(3)的底端贯通延伸至端流管道(1)的内部,所述进水管(3)两侧的端流管道(1)顶部皆设置有升降机构(5),且升降机构(5)皆包括管座(501)、螺杆(503)以及拉簧(505);所述端流管道(1)的一端水平接通有中流管道(6),且中流管道(6)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过滤组件(7),并且过滤组件(7)皆包括挡片(701)、密封条板(702)以及过滤网板(704),所述中流管道(6)的另一端水平接通有末流管道(9),且末流管道(9)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组件(10),并且排水组件(10)包括泄流管(1001)、过滤网筒(1002)以及排水管(10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流管道(1)、中流管道(6)以及末流管道(9)的两端皆焊接有法兰片(11),且相连两个法兰片(11)之间贯通连接,并且最外侧的两个法兰片(11)为实心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的顶部安装有涡流扇(4),且涡流扇(4)的叶片之间相互重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座(501)固定于端流管道(1)的顶端,且管座(501)的顶部轴向开设有螺纹过孔(502),所述螺杆(503)的顶端焊接有手轮(504),且螺杆(503)的底端穿过螺纹过孔(502)并延伸至管座(501)的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渗水事故用自动化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座(501)的底端与端流管道(1)的内部轴向贯通,且拉簧(505)轴向设置于管座(501)、端流管道(1)之间,所述拉簧(505)的上下两端皆挂接有钩座(506),且上方的钩座(506)与螺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霞赵喜成苑承龙贺晓汝李叶
申请(专利权)人: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碧口水力发电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