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扰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324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温板扰流结构,包括一下板体与一上板体相互盖合而构成内部中空状,并具有由下板体与上板体共同形成的一蒸发部与一冷凝部、以及一连通于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的传输部;其中,传输部内设有支撑于下板体与上板体之间的若干扰流柱,且扰流柱至少包含邻近于蒸发部一端处的若干第一柱体、以及邻近于冷凝部一端处的若干第二柱体,且各第一柱体彼此间的排列间距小于各第二柱体彼此间的排列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设扰流结构的设计,借以控制均温板内部的工作流体的流速,避免因均温板在形状设计的需求上影响其热传递的功效。效。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均温板扰流结构


[0001]本技术与一种热传导组件有关,尤指一种均温板扰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均温板除了通过其一表面接触热源、另一表面作为冷凝而提供热传作用外,亦有配合不同的散热需求场合而设计有各种形状。例如通过类似于热管(Heat Pipe)的设计,将均温板一部分作为受热、一部分作为冷凝,再视热源与散热位置的不同提供中间的传输形状,借以构成各式形状的均温板,以满足均温板适用于多变的应用环境等需求。
[0003]然而,在实际使用可能会面临到一些问题,例如受限于形状上所需的变化,亦可能影响到均温板的功能或效能。众所周知,均温板通过封存于其内部的工作流体产生汽液相变化,来提供热传作用;而当汽相或液相的工作流体在传输时,面临均温板形状上的变化即可能影响其传递的流速,如均温板的截面积由大变小时,通过的工作流体流速就会加快而产生变化。而若在汽化的工作流体加快时,也会使得回流的液态工作流体受到影响,甚至因此无法回流而造成俗称的“干烧”问题。因此,如何避免此一问题的产生,即为现今均温板在设计上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均温板扰流结构,其通过增设扰流结构的设计,借以控制均温板内部的工作流体的流速,避免因均温板在形状设计的需求上影响其热传递的功效。
[0005]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均温板扰流结构,包括一下板体与一上板体相互盖合而构成内部中空状,并具有由下板体与上板体共同形成的一蒸发部与一冷凝部、以及一连通于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的传输部;其中,传输部内设有支撑于下板体与上板体之间的若干扰流柱,且扰流柱至少包含邻近于蒸发部一端处的若干第一柱体、以及邻近于冷凝部一端处的若干第二柱体,且各第一柱体彼此间的排列间距小于各第二柱体彼此间的排列间距。
[0006]可选地,其中该下板体内披覆有毛细层。
[0007]可选地,其中所述毛细层为编织网、烧结粉末、或于该下板体内形成沟槽。
[0008]可选地,其中该下板体具有一对应所述蒸发部的下蒸发部与一对应所述冷凝部的下冷凝部,而该上板体亦具有一对应所述蒸发部的上蒸发部与一对应所述冷凝部的上冷凝部。
[0009]可选地,其中所述蒸发部的面积大于所述冷凝部的面积。
[0010]可选地,其中该下板体还具有一对应所述传输部的下传输部,而该上板体具有一对应所述传输部的上传输部,且所述传输部由所述蒸发部至所述冷凝部呈渐缩状。
[0011]可选地,其中所述传输部内介于各所述第一柱体与各所述第二柱体之间,设有若干第三柱体。
[0012]可选地,其中各所述第三柱体由各所述第一柱体顺势排列至各所述第二柱体,以分布于所述传输部内。
[0013]可选地,其中所述冷凝部为若干。
[0014]可选地,其中所述冷凝部分别以一所述传输部共同连通至所述蒸发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内部构造的平面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9]图5为根据图4的5

5断面剖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1]图中:
[0022]1:均温板;10:下板体;100:下蒸发部;101:下冷凝部;102:下传输部;112:上传输部;11:上板体;110:上蒸发部;111:上冷凝部;12:毛细层;13:扰流柱;130:第一柱体;131:第二柱体;132:第三柱体;14:支撑柱;A:蒸发部;B:冷凝部;C:传输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4]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立体组合示意图及内部构造的平面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均温板扰流结构,该均温板1包括一下板体10与一上板体11相互盖合而构成内部中空状,并于该下板体10内披覆有毛细层12。所述毛细层12可以是编织网、烧结粉末或于该下板体10内形成沟槽。
[0025]承上所述,该均温板1的下板体10与上板体11共同形成有一蒸发部A与一冷凝部B,即下板体10具有一对应蒸发部A的下蒸发部100与一对应冷凝部B的下冷凝部101,而上板体11亦具有一对应蒸发部A的上蒸发部110与一对应冷凝部B的上冷凝部111,且蒸发部A的面积可大于冷凝部B的面积。而该均温板1的蒸发部A与冷凝部B之间,具有一连通于蒸发部A与冷凝部B之间的传输部C,即下板体10具有一对应传输部C的下传输部102,而上板体11具有一对应传输部C的上传输部112。且该传输部C由蒸发部A至冷凝部B呈渐缩状,以配合前述蒸发部A的面积大于冷凝部B的面积。
[0026]如图3所示,本技术主要于上述传输部C内设有扰流结构,以防止由蒸发部A至冷凝部B呈渐缩状的传输部C,造成汽化工作流体在通过时产生加速现象,因而影响液态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及其回流量,进而防止干烧问题产生。其中,该传输部C内设有所述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具体为支撑于下板体10与上板体11之间的若干扰流柱13所构成,并至少包含邻近蒸发部A一端处的若干第一柱体130、以及邻近冷凝部一端处的若干第二柱体131,且所述第一柱体130彼此间的排列间距d,小于所述第二柱体131彼此间的排列间距D。其次,于传输部C内介于第一柱体130与第二柱体131之间,亦可设有若干第三柱体132,各第三柱体132则可由第一柱体130顺势排列至第二柱体131,以分布于传输部C内而维持扰流效
果。
[0027]据此,如图4所示,该均温板1的蒸发部A可用于一热源2上,而冷凝部B上则可设置若干鳍片3作为散热。而当蒸发部A因热源2而受热时,均温板1内部的工作流体汽化后会朝向冷凝部B,此时,由于各第一柱体130的排列间距d最小,所以可提供扰流效果而避免汽化工作流体发生加速现象。接着,如图5所示,通过传输部C的汽化工作流体会不断受到扰流结构的影响而逐渐减慢流速,在最后通过第二柱体131时,由于各第二柱体131的排列间距D最大,所以可以使通过后的汽化工作流体顺利进入冷凝部B内,以进行冷却。同时,由于在冷凝部B回复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透遇位于下板体10内的毛细层12进行回流,再加上传输部C内的汽化工作流体已因扰流结构而不会发生加速现象,所以可以顺势通过毛细层12而维持其应有的毛细力并快速回流至蒸发部A,进而避免干烧问题的产生。
[0028]再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在上述蒸发部A与冷凝部B的上蒸发部110与上冷凝部111内均设有若干支撑柱14,所述支撑柱14虽亦用于支撑下板体10与上板体11之间处,但因不考虑扰流问题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温板扰流结构,包括一下板体与一上板体相互盖合而构成内部中空状,并具有由该下板体与该上板体共同形成的一蒸发部与一冷凝部、以及一连通于所述蒸发部与所述冷凝部之间的传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部内设有支撑于该下板体与该上板体之间的若干扰流柱,且各所述扰流柱至少包含邻近于所述蒸发部一端处的若干第一柱体、以及邻近于所述冷凝部一端处的若干第二柱体,且各所述第一柱体彼此间的排列间距小于各所述第二柱体彼此间的排列间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下板体内披覆有毛细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层为编织网、烧结粉末、或于该下板体内形成沟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下板体具有一对应所述蒸发部的下蒸发部与一对应所述冷凝部的下冷凝部,而该上板体亦具有一对应所述蒸发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宏陈汉霖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惠立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