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2728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结构,涉及电子设备连接结构技术领域,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一本体设置有连接部,且连接部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电触点;第二本体设置有供连接部插接的连接槽部,连接槽部内设置有若干个能够与第一电触点以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触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连接结构通过在第一本体设置连接部,使其与第二本体上的连接槽部相互插接,从而实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电性连接,突破常规的连接方式的单一匹配连接的局限,提高连接的通用性和适配性。提高连接的通用性和适配性。提高连接的通用性和适配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连接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见的电连接方式为:参阅图1,两个连接本体1中,其中一个连接本体1设置插槽101,另一个连接本体1全部插入该插槽101中,且在插槽101内部设置有触针102,其与插入插槽101中的连接本体1上的导电接触点103接触,由此实现两个连接本体2连接并实现电性连通,而这种常见的连接方式中,因连接本体需完全插接配合,因此,两个连接本体的大小尺寸需匹配,也即两个连接本体需成套匹配设置,针对于不同尺寸的连接本体时,将无法连接,适用低,通用性差。
[0003]因此,针对于现有的电连接方式的通用性较差,需要提出一种新的点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电连接结构的通用性差问题。
[0005]本技术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电连接结构,第一本体,其至少具有一角部,角部为第一本体的面与面的连接位置,角部处设置有连接部,且连接部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电触点;以及第二本体,其设置有供连接部插接的连接槽部,连接槽部内设置有若干个第二电触点;当连接部插入连接槽部中,第二电触点与第一电触点接触以电性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板状,其包括两平行相对设置的板面以及沿厚度方向设置于板面周侧的周侧面,所述第一电触点设置在所述板面上;
[0008]所述连接槽部包括与所述板面相贴的第一接触面、与所述周侧面相贴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电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面上或所述第二接触面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板状,其包括两平行相对设置的板面以及沿厚度方向设置于板面周侧的周侧面,所述第一电触点设置在所述板面和所述周侧面上;
[0010]所述连接槽部包括与所述板面相贴的第一接触面、与所述周侧面相贴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电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周侧面呈弧形。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周侧面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成一固定夹角a,0
°
<a<180
°

[0013]进一步地,a为90
°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连接位置至少被一个第三平面相截。
[0015]进一步地,第一电触点间隔均匀排布。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辅助固定组件,辅助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部上的第一部件以及设置在连接槽部上的第二部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卡接固定或者磁吸固定。
[0017]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电连接结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8]1)通过在第一本体的拐角处设置连接部,使其与第二本体上的连接槽部相互插接,从而实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连接,而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连接后,连接槽部中的第二电触点与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电触点接触,而实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电性连接,因此,第一本体的形状尺寸不受限制,只需具有与连接槽部配合的连接部即可,从而解放了对第一本体的尺寸的限制,使得不同大小的第一本体能够与同一尺寸的第二本匹配连接,提高了连接的通用性,减少了需要配套使用麻烦;
[0019]2)第一电触点可设置在连接部的板面和/或周侧面上,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布置;
[0020]3)还在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上设置辅助固定组件,辅助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固定,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连接结构中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连接结构中不同规格的第一本体与同一尺寸的连接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电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电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电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0029]1、连接本体;101、插槽;102、触针;103、导电接触点;2、第一本体;201、连接部;2011、板面;2012、周侧面;2013、倒角;202、第一电触点;3、第二本体;301、连接槽部;302、第二电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
[0033]实施例1
[0034]参阅图2~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本体2和第二本体3,其中,第一本体2其至少具有一角部(图中未标注),所述角部为第一本体的面与面的连接位置,角部处设置有连接部201,且连接部201 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电触点202;
[0035]第二本体3设置有供连接部201插接的连接槽部301,连接槽部301内设置有若干个第二电触点302,当连接部201插入连接槽部301中,第二电触点302与第一电触点201接触以电性连接。
[0036]从而,仅需第一本体2的一部分,即连接部201与第二本体3的连接槽部301连接后,使得第二电触点302与第一电触点202接触而实现第一本体2与第二本体3的电性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第一本体2与第二本体3尺寸单一匹配的问题,采用本技术的电连接结构,在具有同样尺寸的连接部201的前提下,第一本体2的其他部分的尺寸大小将不受限制,由此大大提高了连接的通用性和适配性。
[0037]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为连接部201上设有第一无线连接单元,连接槽301内设置有第二无线连接单元,当连接部201插入连接槽部301中,第二无线连接单元与第一无线连接单元间隔相对以无线连接。
[0038]第一无线连接单元和第二无线连接单元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结构。
[0039]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2),其至少具有一角部,所述角部为所述第一本体(2)的面与面的连接位置,所述角部处设置有连接部(201),且所述连接部(20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电触点(202);以及第二本体(3),其设置有供所述连接部(201)插接的连接槽部(301),所述连接槽部(301)内设置有若干个第二电触点(302);当所述连接部(201)插入所述连接槽部(301)中,所述第二电触点(302)与所述第一电触点(202)接触以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01)为板状,其包括两平行相对设置的板面(2011)以及沿厚度方向设置于板面(2011)周侧的周侧面(2012),所述第一电触点(202)设置在所述板面(2011)上;所述连接槽部(301)包括与所述板面(2011)相贴的第一接触面、与所述周侧面(2012)相贴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电触点(302)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01)为板状,其包括两平行相对设置的板面(2011)以及沿厚度方向设置于板面(2011)周侧的周侧面(2012),所述第一电触点(202)设置在所述板面(2011)上;所述连接槽部(301)包括与所述板面(2011)相贴的第一接触面、与所述周侧面(2012)相贴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电触点(302)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进营胡福成林惠君王文鑫吴灏曾晞陈宇王文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翼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