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作IRAK4抑制剂的双环杂环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210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51
公开了式(I)的化合物或其盐或前药,其中:X是C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用作IRAK4抑制剂的双环杂环化合物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9年8月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2/883,264的权益,将所述临时申请以其整体并入本文。
[0003]说明书
[0004]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可用作激酶抑制剂(包括IRAK

4的调节)的双环杂环化合物。本文提供了双环杂环化合物、包含此类化合物的组合物、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含有至少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可用于治疗与哺乳动物中激酶(包括IRAK

4)调节相关的病症和抑制所述激酶的活性的方法。
[0005]Toll/IL

1受体家族成员是炎症和宿主抗性的重要调节因子。Toll样受体(TLR)家族识别源自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的传染性生物体的分子模式(综述于Kawai,T.等人,Nature Immunol.,11:373

384(2010)中)。与受体结合的配体诱导衔接子分子的二聚化和募集到被称为Toll/I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式(I)的化合物或其盐或前药,其中:X是CR
4a
或N;Y是CR
4b
或N;Z是CR
4d
或N;条件是X、Y和Z中的零或1个是N;R1是:(i)

C(O)NHR
1a
;或(ii)吡唑基、咪唑基、异噁唑基或三唑基,各自被零或1个R
1b
取代;R
1a
是:(i)氢或被1至4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的C3‑6烷基:F、

CN、

OH、C1‑2烷氧基、C1‑2氟烷氧基、

NR
a
R
a


NR
a
C(O)(C1‑3烷基)、

C(O)NR
a
R
a


S(O)2(C1‑3烷基)和

NR
a
S(O)2(C1‑3烷基);(ii)

(CR
y
R
y
)0‑3R
x


(CR
a
R
a
)1‑2C(O)R
x


CR
y
(CH2CH2OH)R
x
;或(iii)选自以下的环状基团:C3‑6环烷基、氮杂环丁烷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哌啶基、哌嗪基、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咪唑基和三唑基,各自被零或一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

OH、

C(O)(C1‑3烷基)、

C(O)(C1‑3氟烷基)、

C(O)O(C1‑3烷基)、

NR
a
R
a


NR
a
C(O)(C1‑3烷基)、

NR
a
C(O)O(C1‑3烷基)、

S(O)2(C1‑3烷基)、

S(O)2(C1‑3氟烷基)、

C(O)(C3‑6环烷基)、

C(O)(吗啉基)、

CH2(吡啶基)、

S(O)2(吡啶基)、吗啉基和三唑基;R
1b
是:(i)F、Cl、

OH、

CN或被零至4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的C1‑6烷基:F、

CN、

OH、C1‑2烷氧基、C3‑6环烷基、

NR
a
R
a


NR
a
C(O)(C1‑3烷基)、

C(O)NR
a
R
a


S(O)2(C1‑3烷基)和

NR
a
S(O)2(C1‑3烷基);或(ii)C3‑6环烷基、氮杂环丁烷基、氧杂环丁烷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哌啶基、哌嗪基、吡咯基、吡咯烷酮基、吗啉基、吡咯烷基、苯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各自被零至4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

CN、

OH、

NR
y
R
y
、C1‑3烷基、C1‑3氟烷基、

CH(苯基)2、

O(C1‑3烷基)、

C(O)(C1‑3烷基)、

C(O)(C1‑3氘代烷基)、

C(O)(C3‑6环烷基)、

C(O)O(C1‑4烷基)、

C(O)NR
y
R
y


C(O)(苯基)、

C(O)(吡啶基)、

C(O)CH2(C3‑6环烷基)、

NHC(O)CH3、

NHC(O)OCH3、

NHC(O)OC(CH3)3、

S(O)2(C1‑3烷基)和

OS(O)2(C1‑3烷基);R
x
是C3‑6环烷基、氧杂环丁烷基、异噁唑基、噁唑基、咪唑基、吗啉基、噁二唑基、哌啶酮基、二氧化四氢噻吩基、二氧化四氢硫代吡喃基、二氧代咪唑烷基、二氧化硫代吗啉基、吡咯烷基、吡咯烷基、四唑基、三唑基、噻唑基、三唑基、吡啶基或苯基,各自被零至3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

OH、

CH3、

CH2OH、

NH2、

C(O)CH3和

C(O)(环丙基);每个R
y
独立地是氢或

CH3;每个R
a
独立地是氢或C1‑4烷基;R2是:
(i)被零至4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的C1‑6烷基:F、Cl、

OH和

CN;或(ii)选自以下的环状基团:C3‑6环烷基、氧杂环丁烷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和吡唑基,其中所述环状基团被零至3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

OH、

CN、C1‑2烷基、C1‑2氟烷基和C1‑2羟烷基;R3是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吡啶基、吡啶酮基或嘧啶基,各自被零至3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Cl、

OH、

CN、C1‑2烷基、

CF3和

CH2OH;并且R
4a
、R
4b
、R
4c
和R
4d
中的每一个独立地是氢或

CH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盐或前药,其中:R
1a
是:(i)氢或被1至4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的C3‑5烷基:F、

CN、

OH、C1‑2烷氧基、C1‑2氟烷氧基、

NR
a
R
a


C(O)NR
a
R
a


S(O)2(C1‑2烷基)和

NR
a
S(O)2(C1‑2烷基);(ii)

(CR
y
R
y
)0‑3R
x


(CR
a
R
a
)1‑2C(O)R
x


CR
y
(CH2CH2OH)R
x
;或(iii)选自以下的环状基团:C3‑6环烷基、氮杂环丁烷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哌啶基和吡啶基,各自被零或一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

OH、

C(O)(C1‑2烷基)、

C(O)O(C1‑3烷基)、

NR
a
R
a


NR
a
C(O)(C1‑2烷基)、

NR
a
C(O)O(C1‑2烷基)、

S(O)2(C1‑2烷基)、

S(O)2(C1‑3氟烷基)、

C(O)(C3‑6环烷基)、

C(O)(吗啉基)、

CH2(吡啶基)、

S(O)2(吡啶基)、吗啉基和三唑基;R
1b
是:(i)F、

CN或被零至3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的C1‑6烷基:F、

CN、

OH、

CH3、C3‑4环烷基、

NR
a
R
a


C(O)NR
a
R
a


S(O)2(C1‑2烷基);或(ii)氮杂环丁烷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哌啶基、吡咯烷酮基、吗啉基、吡咯烷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各自被零至4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

CN、

OH、C1‑3烷基、C1‑3氟烷基、

C(O)(C1‑2烷基)、

C(O)(C1‑2氘代烷基)、

C(O)(C3‑6环烷基)、

C(O)O(C1‑3烷基)、

C(O)NR
y
R
y


NHC(O)CH3、

NHC(O)OCH3、

NHC(O)OC(CH3)3、

S(O)2(C1‑3烷基)和

OS(O)2(C1‑3烷基);R
x
是C3‑4环烷基、氧杂环丁烷基、异噁唑基、噁唑基、咪唑基、吗啉基、噁二唑基、哌啶酮基、二氧化四氢噻吩基、二氧化四氢硫代吡喃基、二氧代咪唑烷基、二氧化硫代吗啉基、吡咯烷基、吡咯烷基、四唑基、三唑基、噻唑基、三唑基、吡啶基或苯基,各自被零至3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

OH、

CH3、

CH2OH、

NH2、

C(O)CH3和

C(O)(环丙基);每个R
a
独立地是氢或C1‑2烷基;R2是:(i)被零至4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的C1‑6烷基:F、Cl、

OH和

CN;或(ii)选自以下的环状基团:C3‑4环烷基、氧杂环丁烷基和吡唑基,其中所述环状基团被零至2个独立地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

OH、

CN、C1‑2烷基和C1‑2氟烷基;并且R3是苯基、吡唑基、三唑基、吡啶基、吡啶酮基或嘧啶基,各自被零至3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Cl、

OH、

CN、C1‑2烷基、

CF3和

CH2OH。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盐或前药,其中:R1是:(i)

C(O)NHR
1a
;或(ii)异噁唑基或三唑基,各自被R
1b
取代;
R
1a
是氢、

CH2CH2CHF2、

CH2CH2CF3、

CH2CH2CH(CH3)2、

CH2CH2CH(CH3)OH、

CH2C(CH3)2CH2OH、

CH2CH2C(CH3)2OH、

CH(CH3)CH2CH2OH、

CH2CHFC(CH3)2OH、

CH2CH2OCH3、

CH2CH2OCH2CH3、

CH2CH2C(CH3)2NH2、

CH2CH2C(O)NH(CH3)、

CH2CH2C(O)N(CH3)2、

CH2CH2S(O)2CH3、

CH2CH2CH2NHS(O)2CH3、

CH2(羟基甲基环丙基)、

CH2(羟基甲基氧杂环丁烷基)、

CH2(异噁唑基)、

CH2(噁唑基)、

CH2(二氧化四氢噻吩基)、

CH2(二氧化四氢硫代吡喃基)、

CH2(二氧化硫代吗啉基)、

CH2(甲基二氧代咪唑烷基)、

CH2(三唑基)、

CH2(氟苯基)、

CH2CH2(二氟,羟基环丁基)、

CH2CH2(环丙基)、

CH2CH2(二氧化四氢硫代吡喃基)、

CH2CH2(二氧化硫代吗啉基)、

CH2CH2(咪唑基)、

CH2CH2(吗啉基)、

CH2CH2(噁二唑基)、

CH2CH2(哌啶酮基)、

CH2CH2(吡啶基)、

CH2CH2(吡咯烷基)、

CH2CH2((环丙烷羰基)吡咯烷基)、

CH2CH2(乙酰基吡咯烷基)、

CH2CH2(四唑基)、

CH2CH2(三唑基)、

CH2CH2C(O)(吡咯烷基)、

CH2CH2CH2(咪唑基)、

CH2CH2CH2(吡啶基)、

CH2CH2CH2(氨基噻唑基)、

CH2C(O)(吗啉基)、

C(CH3)2C(O)(吗啉基)、

CH(CH2CH2OH)(环丙基)、四氢吡喃基或选自以下的环状基团:C3‑6环烷基、氮杂环丁烷基、哌啶基和吡啶基,各自被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

OH、

C(O)CH3、

C(O)CH2CF3、

C(O)OCH2CH3、

NH2、

NHC(O)CH3、

NHC(O)OCH3、

S(O)2CH3、

S(O)2CH2CH2CF3、

C(O)(环丙基)、

C(O)(吗啉基)、

CH2(吡啶基)、

S(O)2(吡啶基)、吗啉基和三唑基;R
1b


CH2CH2CH3、

CH2CH(CH3)2、

CH2CH2CH(CH3)2、

CH2CH2CH2OH、

CH2CH2S(O)2CH3、

CH2(环丙基)、乙酰基氮杂环丁烷基、二氟乙基氮杂环丁烷基、哌啶基、乙酰基哌啶基或甲基吡咯烷酮基;R2是

CH3、

CH2CH3、

CH(CH2)2、

CH2CHF2、

CH2CH(CH3)OH、

CH2CH2C(CH3)2OH、环丙基、甲基环丙基、二氟环丁基、氧杂环丁烷基或二氟乙基吡唑基;R3是苯基、吡唑基、三唑基、吡啶基、吡啶酮基或嘧啶基,各自被零至2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F、

CH3和

CN;R
4a
是氢;R
4b
是氢;R
4c
是氢或

CH3;并且R
4d
是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盐或前药,其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盐或前药,其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盐或前药,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盐或前药,其中: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盐,其中所述化合物是:(R)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R)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吡啶
‑4‑
基)喹啉
‑3‑
甲酰胺(2);(R)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吡啶
‑3‑
基)喹啉
‑3‑
甲酰胺(3);(R)
‑6‑
(5

氰基吡啶
‑3‑
基)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喹啉
‑3‑
甲酰胺(4);(R)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嘧啶
‑5‑
基)喹啉
‑3‑
甲酰胺(5);(R)
‑6‑
(3

氰基苯基)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喹啉
‑3‑
甲酰胺(6);(R)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噻唑
‑5‑
基)喹啉
‑3‑
甲酰胺(7);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

N

(四氢

2H

吡喃
‑3‑
基)喹啉
‑3‑
甲酰胺(8);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

N

(四氢

2H

吡喃
‑4‑
基)喹啉
‑3‑
甲酰胺(9);N

(2

乙氧基乙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0);N

((1r,4r)
‑4‑
羟基环己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1);N

(1

环丙基
‑3‑
羟基丙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2);(R)

N

(4

羟基丁
‑2‑
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3);4

(异丙基氨基)

N

(噁唑
‑5‑
基甲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4);N

异戊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5);4

(异丙基氨基)

N

((3

甲基异噁唑
‑5‑
基)甲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6);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7);4

(异丙基氨基)

N

(2

甲氧基乙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8);N

(3

羟基

2,2

二甲基丙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19);N

((3

(羟基甲基)氧杂环丁烷
‑3‑
基)甲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20);N

((1

(羟基甲基)环丙基)甲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21);N

((4H

1,2,4

三唑
‑3‑
基)甲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22);N

((1r,4r)
‑4‑
氨基环己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23);N

((1r,4r)
‑4‑
乙酰胺基环己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24);((1r,4r)
‑4‑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基)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25);((1S,3S)
‑3‑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基)环戊基)氨基甲酸甲酯(26);(R)
‑4‑
(乙基氨基)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27);(R)
‑4‑
(乙基氨基)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6‑
(噻唑
‑5‑
基)喹啉
‑3‑
甲酰胺(28);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29);N

((R)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2

羟基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30);(R)
‑4‑
((1

(2,2

二氟乙基)

1H

吡唑
‑4‑
基)氨基)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6‑
(噻唑
‑5‑
基)喹啉
‑3‑
甲酰胺(31);N

((R)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2

羟基丙基)氨基)
‑6‑
(噻唑
‑5‑
基)喹啉
‑3‑
甲酰胺(32);(R)
‑4‑
((1

(2,2

二氟乙基)

1H

吡唑
‑4‑
基)氨基)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33);(R)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氧杂环丁烷
‑3‑
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34);(R)

N

(2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氧杂环丁烷
‑3‑
基氨基)
‑6‑
(噻唑
‑5‑
基)喹啉
‑3‑
甲酰胺(35);N

(3

羟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36);4

(乙基氨基)

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6‑
(噻唑
‑5‑
基)喹啉
‑3‑
甲酰胺(37);4

(乙基氨基)

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38);N

((1s,3s)
‑3‑
羟基环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39);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氧杂环丁烷
‑3‑
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40);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氧杂环丁烷
‑3‑
基氨基)
‑6‑
(噻唑
‑5‑
基)喹啉
‑3‑
甲酰胺(41);N

(2

(3,3

二氟
‑1‑
羟基环丁基)乙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42);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

N

(3,3,3

三氟丙基)喹啉
‑3‑
甲酰胺(43);4

(异丙基氨基)

N

(2

吗啉代乙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44);N

(3,3

二氟丙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45);N

((1r,3r)
‑3‑
乙酰胺基环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46);((1r,3r)
‑3‑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基)环丁基)氨基甲酸甲酯(47);4

(异丙基氨基)

N

(3

(甲基氨基)
‑3‑
氧代丙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48);N

(3

(二甲基氨基)
‑3‑
氧代丙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49);4

(异丙基氨基)

N

(3

氧代
‑3‑
(吡咯烷
‑1‑
基)丙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50);N

(2

环丙基乙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51);4

((3,3

二氟环丁基)氨基)

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52);4

((3,3

二氟环丁基)氨基)

N

(3

羟基丁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53

54);4

((3,3

二氟环丁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

N

(3,3,3

三氟丙基)喹啉
‑3‑
甲酰胺(55);N

(2

环丙基乙基)
‑4‑
((3,3

二氟环丁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56);N

((1r,3r)
‑3‑
乙酰胺基环丁基)
‑4‑
((3,3

二氟环丁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57);((1r,3r)
‑3‑
(4

((3,3

二氟环丁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基)环丁基)氨基甲酸甲酯(58);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7‑
甲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59);N

((1r,3r)
‑3‑
羟基环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60);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4‑
(异丙基氨基)
‑7‑
甲基
‑6‑
(噻唑
‑5‑
基)喹啉
‑3‑
甲酰胺(61);4

((2,2

二氟乙基)氨基)

N

(3

羟基
‑3‑
甲基丁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62);4

((2,2

二氟乙基)氨基)

N

(2

吗啉代乙基)
‑6‑
(1H

吡唑
‑4‑
基)喹啉
‑3‑
甲酰胺(63);4

((2,2

二氟乙基)氨基)

N

(3

羟基丁基)
‑6‑
(1H

吡唑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
申请(专利权)人: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