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系统及净水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61677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路系统和净水器。其中所述水路系统具有水源入口、纯水出口和废水出口,所述水路系统包括滤芯和单向阀回流组件。所述滤芯包括脱盐滤芯,所述脱盐滤芯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废水出水口,所述水源入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并形成进水流路,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并形成出水流路,所述第一废水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所述单向回流阀组件具有回流入水口和回流出水口,所述回流入水口与所述出水流路连通,所述回流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流路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含有脱盐滤芯的水路系统上设置单向回流阀组件,从而降低进水TDS值,混合的水流再次进入脱盐滤芯中,从而达到提升整体脱盐率的效果。盐率的效果。盐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净水
,特别涉及一种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技术介绍

[0002]净水器也叫净水机、水质净化器,是按对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其技术核心为滤芯装置中的过滤膜,主要技术来源于超滤膜、RO反渗透膜、纳滤膜三种。净水器按管路设计等级划分可分为渐紧式净水器和自洁式净水器两大类。传统净水器是渐紧式净水器,它的内部管路设计滤芯前松后紧,由PP熔喷滤芯、颗粒碳、压缩碳、RO反渗透膜或超滤膜、后置活性炭,一般是此5级依次首尾相连组成。
[0003]净水器的功能是过滤水中的漂浮物、重金属、细菌、病毒、余氯、泥沙、铁锈、微生物等,它具备精度高的过滤技术,家庭使用的净水器五级过滤技术第一级为滤芯又称PP棉滤芯(PPF),第二级颗粒活性碳(UDF)滤芯,第三级为精密压缩活性炭(CTO)滤芯,第四级为反渗透膜或超滤膜,第五级为后置活性炭(小T33)。净水器不仅对自来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适用,也能过滤到常规自来水中的余氯,同时可以改善用水口感。
[0004]净水器作为一种净化生活饮用水的家用设备,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家庭中,但是随着用户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净水器自身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5]一般净水系统多为反渗透净水器,反渗透膜片一般脱盐率在95%以上,而纳滤膜片的脱盐率则多数低于50%,现在市场中主要的膜元件卷制为多页单一的反渗透膜片进行卷制,或者单一纳滤膜片制为纳滤滤芯,卷制成为与膜片脱盐率较一致。
[0006]目前,市场上对矿物质保留对于不同的人群而言,具有不同的要求,然而,现有的反渗透、纳滤净水器中,均含有反渗透和/或纳滤滤芯,在净化水质时,其脱盐率根据每种卷制方式的不一样而不同,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卷制的滤芯10,其水路的出水脱盐率均为单一值,不可调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路系统,旨在解决现有净水器在净化水时,脱盐率不可调控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水路系统,所述水路系统具有水源入口、纯水出口和废水出口,所述水路系统包括:
[0009]滤芯,所述滤芯包括混卷滤芯,所述混卷滤芯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废水出水口,所述水源入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并形成进水流路,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并形成出水流路,所述第一废水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
[0010]单向回流阀组件,所述单向回流阀组件具有回流入水口和回流出水口,所述回流入水口与所述出水流路连通,所述回流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流路连通。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滤芯包括混卷滤芯或纳滤滤芯。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回流阀组件的回流量可调节。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回流阀组件包括回流阀和单向阀,所述回流阀与所述单向阀串联。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流路上设置有增压泵。
[00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回流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流路的连通处位于所述增压泵的上游。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滤芯还包括与所述混卷滤芯或纳滤滤芯整合为一体的前置滤芯,所述前置滤芯具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水源入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
[00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增压泵位于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之间的流路上,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增压泵之间的流路与所述回流出水口连通;所述纯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之间的流路与所述回流入水口连通。
[00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混卷滤芯具有第一废水出水口,所述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废水出水口连通。
[00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废水出水口连通形成废水流路,所述废水流路上设置有废水阀。
[00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混卷滤芯包括至少一个纳滤膜片和至少一个反渗透膜片。
[00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膜片的脱盐率不小于90%,且不大于99%,所述纳滤膜片的脱盐率不大于90%。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净水器,包括水路系统,所述水路系统具有水源入口、纯水出口和废水出口,所述水路系统包括:
[0023]滤芯,所述滤芯包括混卷滤芯,所述混卷滤芯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废水出水口,所述水源入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并形成进水流路,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并形成出水流路,所述第一废水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
[0024]单向回流阀组件,所述单向回流阀组件具有回流入水口和回流出水口,所述回流入水口与所述出水流路连通,所述回流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流路连通。
[002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含有混卷滤芯的水路系统上设置单向回流阀组件,从而通过将经过混卷滤芯过滤的纯水回流至与没有过滤的水流进行混合,从而降低进水TDS值,混合的水流再次进入混卷滤芯中,从而达到提升整体脱盐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9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0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1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2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十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3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十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14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十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5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第十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6为本专利技术水路系统的混卷滤芯内膜单元组合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路系统,所述水路系统具有水源入口、纯水出口和废水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系统包括:滤芯,所述滤芯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废水出水口,所述水源入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并形成进水流路,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纯水出口连通并形成出水流路,所述第一废水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单向回流阀组件,所述单向回流阀组件具有回流入水口和回流出水口,所述回流入水口与所述出水流路连通,所述回流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流路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混卷滤芯或纳滤滤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回流阀组件的回流量可调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回流阀组件包括回流阀和单向阀,所述回流阀与所述单向阀串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流路上设置有增压泵。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流路的连通处位于所述增压泵的上游。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与所述混卷滤芯或纳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菲郑跃东孙天厚宾倩韵桂鹏李海兰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