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模板及其制造系统
[0001]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碳纤维材料的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碳纤维模板及其制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各种营建工程中,完成钢筋结构之后,接着在钢筋结构的外部进行混凝土的灌浆作业,而混凝土的定型是预先在钢筋结构外部建构模板,模板建构出的形状对应于建筑物中各种结构,然后混凝土灌入模板,最后混凝土凝固成型。
[0003]在现有技术中,模板有用木材或钢材等制作,木材虽然容易裁切,但是有一定的使用寿命,而钢材虽然使用寿命长,但是其不易裁切而且重量较重,因此组装相当不容易且组装速度慢,而且回收性差及重制速度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制作的模板,其兼具质轻极容易裁切的特性,而且组装速度快,以及回收重制速度快。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本技术的碳纤维模板包括一板体、复数个突缘以及复数个加强肋。该板体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以及复数个侧边,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相对设置,该侧边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板体(10),该板体(10)具有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以及复数个侧边(13),该第一表面(11)与该第二表面(12)相对设置,该侧边(13)连接该第一表面(11)与该第二表面(12);其中,该板体(10)是以一碳纤维复合材料(F0)制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个突缘(20),连接于该侧边(1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突缘(20)是从该第一表面(11)朝该第二表面(12)的方向延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突缘(20)是以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制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个加强肋(30),设置在该第二表面(12)且连接于该突缘(20)。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加强肋(30)是以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制成。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是由复数根碳纤维(C)分布于热可塑性树脂所构成的一热塑性基材(S)中所构成。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是由复数根该碳纤维(C)与复数根热可塑性纤维(P)彼此相互缠绕成无方向性分布的一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成型体(F1),之后再将该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成型体(F1)经由热压所构成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复数根该热可塑性纤维(P)是全部热熔形变彼此粘合而构成该热塑性基材(S),或者复数根该热可塑性纤维(P)是只有一部分该热可塑性纤维(P)热熔形变与另一部分维持纤维形状的该热可塑性纤维(P)彼此粘合而构成该热塑性基材(S)。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方向性分布是为将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或该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成型体(F1)投影于一个二维平面,而复数根该碳纤维(C)于该二维平面上的投影是杂乱或随机地以各方向延伸,该碳纤维(C)是不连续的碳纤维。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复数根该碳纤维(C)的平均长度是大于或等于35mm,且小于或等于95mm,该碳纤维(C)为二次回收的碳纤维。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复数根该热可塑性纤维(P)于该二维平面上的投影是杂乱或随机地以各方向延伸,该热可塑性纤维(P)是不连续的热可塑性纤维。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复数根该热可塑性纤维(P)的平均长度是大于或等于35mm,且小于或等于95mm。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是包含复数个空腔(A),复数个该空腔(A)是以杂乱或随机地分布于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内部。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空腔(A)的内部为空气。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突缘(20)设有复数个通孔
(21),该通孔(21)是沿与该侧边(13)平行的方向排列。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突缘(20)的该通孔(21)具有相同的孔径。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通孔(21)间具有相同的间距。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该加强肋(30)与至少一个该突缘(20)平行。2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加强肋(30)的末端以该第二表面(12)为基准面的高度是等于该突缘(20)的末端以该第二表面(12)为基准面的高度。2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碳纤维模板(100)更包括复数个辅助加强肋(40),该辅助加强肋(40)设置于该加强肋(30)与该突缘(20)之间且连接该加强肋(30)与该突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文彦,黄健洋,陈建勋,
申请(专利权)人:永虹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