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缆结构及管缆结构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0858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缆结构及管缆结构的制造方法,管缆结构包括:芯体组件;编织承重层,包裹在芯体组件的外侧;护套层,包裹在编织承重层的外侧。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管缆的承重和移动性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缆重量大且弯曲半径大的问题。术中的管缆重量大且弯曲半径大的问题。术中的管缆重量大且弯曲半径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缆结构及管缆结构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缆结构及管缆结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的管缆是将芯体按功能需求进行排布,整体穿入护套内,然后用灌胶固化的方式填充芯体和护套之间的空隙,以避免芯体组件在护套内的窜动和扭转。使得护套与芯体维持一定的紧密度。虽然上述工艺能够起到一定固定作用,但由于使用大量的填充材料,其大幅增加了管缆整体的重量、弯曲半径及成本,极大限制了管缆的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缆结构及管缆结构的制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缆重量大且弯曲半径大的问题。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管缆结构,管缆结构包括:芯体组件;编织承重层,包裹在芯体组件的外侧;护套层,包裹在编织承重层的外侧。
[0005]进一步地,管缆结构包括多个编织承重层和多个护套层,多个编织承重层和多个护套层交替设置在芯体组件的外围。
[0006]进一步地,编织承重层由金属材料或纤维材料制成。
[0007]进一步地,芯体组件包括:多根第一芯体;第二芯体,设置在多根第一芯体的外围。
[0008]进一步地,芯体组件还包括隔离件,设置在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之间,隔离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隔离件的第一侧与第一芯体的侧壁相适配,隔离件的第二侧与第二芯体的侧壁相适配。
[0009]进一步地,芯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包裹套,第一包裹套包裹在多根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的外侧,第一包裹套用于固定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的位置。
[0010]进一步地,芯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包裹套,第二包裹套套设在第一包裹套的外侧,第二包裹套的外壁截面为圆形,第二包裹套的内壁形状与第一包裹套的外壁相适配。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缆结构的制造方法,管缆结构为上述提供的管缆结构,制造方法包括:将编织承重层设置在芯体组件的外侧;将护套层设置在编织承重层的外侧。
[0012]进一步地,芯体组件包括多根第一芯体,将编织承重层设置在芯体组件的外侧之前,制造方法还包括:在多根第一芯体之间放置第二芯体,以使相邻两根第一芯体之间具有间隙;通过第二包裹套包裹芯体组件,以使芯体组件的外侧为圆形结构;编织承重层设置在第二包裹套的外侧。
[0013]进一步地,将护套层设置在编织承重层的外侧,具体包括:采用生胶涂覆在编织承重层外侧;采用高温熟化工艺对生胶进行加热;对加热后的生胶进行冷却。
[0014]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该管缆结构包括芯体组件、编织承重层以及护套层,其中,将编织承重层包裹在芯体组件的外侧,将护套层包裹在编织承重层的外侧,这样可以利
用编织承重层替代现有的灌胶工艺,通过编织承重层来固定芯体组件在护套层里的位置,无需灌胶固化,这样能够大大降低管缆结构整体重量、缩小管缆直径,并且编织承重层具有较强的韧性,可承受弯曲、悬挂等多种状态下的作用力,拓宽了管缆结构的使用范围,方便工作人员使用。并且,将编织承重层与芯体组件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的承重能力和移动性能。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缆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图1中管缆结构的剖视图。
[001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19]10、芯体组件;11、第一芯体;12、第二芯体;13、第一包裹套;14、第二包裹套。
[0020]20、编织承重层;
[0021]30、护套层;40、隔离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缆结构,该管缆结构包括:芯体组件10、编织承重层20以及护套层30。其中,编织承重层20包裹在芯体组件10的外侧,护套层30包裹在编织承重层20的外侧,其具有防护作用。
[0024]通过本申请提供的管缆结构,该管缆结构包括芯体组件10、编织承重层20以及护套层30,其中,将编织承重层20包裹在芯体组件10的外侧,将护套层30包裹在编织承重层20的外侧,这样可以利用编织承重层20替代现有的灌胶工艺,通过编织承重层20来固定芯体组件10在护套层30里的位置,无需灌胶固化,这样能够大大降低管缆结构整体重量、缩小管缆直径,并且编织承重层20具有较强的韧性,其增加了管缆柔性、减小了管缆可弯曲半径,可承受弯曲、悬挂等多种状态下的作用力,解决了小空间的安装难题,拓宽了管缆结构的使用范围,方便工作人员使用。并且,能够降低管缆制造成本,有效提高整体的承重能力和移动性能。
[0025]其中,该管缆结构可包括多个编织承重层20和多个护套层30,多个编织承重层20和多个护套层30交替设置在芯体组件10的外围。这样,可以通过设置多个编织承重层20和护套层30加强管缆结构的整体强度,延长管缆的使用寿命。并且,在相邻两个编织承重层20之间设置护套层30能够避免编织承重层20相互摩擦,提高了管缆的移动性能。在本实施例中,该管缆结构具有2个编织承重层20,每层由24股镀锌钢丝相互交叉编织于芯体组件10外侧。
[0026]其中,编织承重层20由多组编织物相互交叉编织于芯体组件10的外侧,其覆盖率可高达98%。编织物的尺寸和结构较小,这样形成的编织承重层具备较高的韧性,可承受弯曲、悬挂等多种状态下的作用力。
[0027]编织物的选择可根据管缆的类别来决定。对于管缆为电缆的,可采用金属编织物,可同时起到防护、屏蔽、承载的作用,通过编织物的密集程度还可以调整成套管缆的弯曲半径,保护内部电缆不会过度弯折;对于管缆为液压胶管或光纤的,可采用纤维编织物,可同时起到防护、承载的作用,还可以降低重量。并且,可通过调整编织物的材质、密度来调节管缆结构的弯曲半径。可通过调节编织物的材质、股数、编织层数来调节管缆结构的承重能力。
[0028]具体的,该芯体组件10包括:多根第一芯体11以及第二芯体12。第二芯体12设置在多根第一芯体11之间,第二芯体12能够固定第一芯体11。通过第二芯体12能够维持多根第一芯体11相对位置不变,第二芯体12可以由橡胶材料或其它质地柔软材料制成,在将第一芯体11彼此之间隔开的同时能够避免第一芯体11外皮相互之间磨损,造成表面损伤。
[0029]其中,第二芯体12的数量和尺寸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芯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缆结构包括:芯体组件(10);编织承重层(20),包裹在所述芯体组件(10)的外侧;护套层(30),包裹在所述编织承重层(20)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缆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编织承重层(20)和多个所述护套层(30),多个所述编织承重层(20)和多个所述护套层(30)交替设置在所述芯体组件(10)的外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承重层(20)由金属材料或纤维材料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组件(10)包括:多根第一芯体(11);第二芯体(12),设置在多根所述第一芯体(11)的外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组件(10)还包括:隔离件(40),设置在所述第一芯体(11)和所述第二芯体(12)之间,所述隔离件(4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隔离件(40)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芯体(11)的侧壁相适配,所述隔离件(40)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芯体(12)的侧壁相适配。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组件(10)还包括:第一包裹套(13),所述第一包裹套(13)包裹在多根所述第一芯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士坤马瑞李显义李赫程腾飞高瀚王博张尧赵春晖周泽人雷宇楚飞王洋绅李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