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打压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055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中冷器打压工装,包括工作台与中冷器,所述中冷器的侧部连通有第一通风管与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一密封管上密封插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密封管上连通有压力表与阀门,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通过第一管卡固定安装在第一通风管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通过第一管卡固定安装在第二通风管上;通过软管、第一管卡、第一密封管与压力表的设置,通过温度温度传感器、压力表与阀门进行配合,从而可对中冷器进行检测,进而降低打压设备的制造与使用成本,通过软管、第一管卡、第一密封管与压力表的设置,则可在对中冷器进行检测时,降低打压工装的制造与使用成本的同时,可便于对打压工装进行维护。压工装进行维护。压工装进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冷器打压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中冷器
,具体为中冷器打压工装。

技术介绍

[0002]中冷器是一种热交换器,就是能使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流体不直接接触,但是热量或者能量却发生了相互传递的设备。中冷器按照冷却介质的不同,可分为空对空中冷器和水对空中冷器。空对空中冷器是以冷风为介质与高温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设备,而水对空中冷器则是以冷水为冷却介质与高温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设备。
[0003]在中冷器生产后,需要对中冷器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进行检测,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打压工装在对中冷器进行密封性检测的过程中,其安装结构较为复杂,导致其制造与使用成本较高的同时,由于其结构较复杂在对其维护时,不便于对其进行维护,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中冷器打压工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中冷器打压工装,可在对中冷器进行检测时,降低打压工装的制造与使用成本的同时,可便于对打压工装进行维护,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中冷器打压工装,包括工作台与中冷器,所述工作台的顶部焊接有固定架,所述中冷器插接在固定架内部,所述中冷器的侧部连通有第一通风管与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一通风管的端部套接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插接有第一密封管,所述第一密封管上密封插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密封管上连通有压力表与阀门;
[0006]所述第二通风管的端部套接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插接有第二密封管,所述第一软管与第二软管上设置有第一管卡与第二管卡,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通过第一管卡固定安装在第一通风管上,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卡固定安装在第一密封管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通过第一管卡固定安装在第二通风管上,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卡固定安装在第二密封管上。
[0007]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一电动推杆、凹槽与推板。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推杆固定安装在固定架的一侧,所述凹槽开设在固定架的一侧内壁上,所述凹槽与固定架的内部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推板设置在凹槽内,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伸缩杆与推板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侧部开设有两组避让槽,所述第一通风管与第二通风管设置在避让槽内。
[0011]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伸缩杆固定安装有支撑板。
[0012]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焊接有第一限位架与第二限位架,所述第一限位架设置在第一密封管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架设置在第二密封管的下方。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架与第二限位架的侧部均铰接有固定盖,所述固定盖内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放置槽、推杆、复位弹簧与夹持板。
[0014]优选的,所述放置槽开设在固定盖的内部,所述放置槽内活动插接有推杆,所述复位弹簧套接在推杆上,所述推杆上焊接有固定环。
[0015]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放置槽的底部贴合,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环贴合,所述推杆的端部焊接有夹持板。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通过软管、第一管卡、第一密封管与压力表的设置,通过第一通风管、第二通风管、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第一密封管、第二密封管、第一管卡与第二管卡进行配合,从而可对中冷器进行密封,进而可便于对中冷器的密封性进行检测,其结构简单,便于对打压设备进行维护,通过温度温度传感器、压力表与阀门进行配合,从而可对中冷器进行检测,进而降低打压设备的制造与使用成本,通过软管、第一管卡、第一密封管与压力表的设置,则可在对中冷器进行检测时,降低打压工装的制造与使用成本的同时,可便于对打压工装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区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工作台;2、固定架;3、中冷器;4、第一通风管;5、第二通风管;6、第一软管;7、第一管卡;8、第二管卡;9、第一密封管;10、第二密封管;11、温度传感器;12、压力表;13、阀门;14、第一电动推杆;15、凹槽;16、推板;17、第二电动推杆;18、支撑板;19、第一限位架;20、第二限位架;21、第二软管;22、避让槽;23、固定盖;24、放置槽;25、推杆;26、复位弹簧;27、夹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不同附图中以相同标号来标示相同或类似组件;另外请了解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前”、“后”、“内”、“外”、“端”、“部”、“段”、“宽度”、“厚度”、“区”等等及类似用语仅便于看图者参考图中构造以及仅用于帮助描述本技术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中冷器打压工装,包括工作台1与中冷器3,工作台1的顶部焊接有固定架2,中冷器3插接在固定架2内部,中冷器3的侧部连通有第一通风管4与第二通风管5,第一通风管4的端部套接有第一软管6,第一软管6的一端插接
有第一密封管9,第一密封管9上密封插接有温度传感器11,第一密封管9上连通有压力表12与阀门13;
[0026]通过阀门13的设置,阀门13通过管道与外接气压源进行配合使用,通过打开阀门13,使外界外接气压源的气压通过管道与阀门13后进入到中冷器3的内部,通过压力表12来观察中冷器3内部的密封性,通过温度传感器11可观察中冷器3内部温度,温度传感器11设置为pt100温度传感器;
[0027]第二通风管5的端部套接有第二软管21,第二软管21的一端插接有第二密封管10,第一软管6与第二软管21上设置有第一管卡7与第二管卡8,第一软管6的一端通过第一管卡7固定安装在第一通风管4上,第一软管6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卡8固定安装在第一密封管9上,第二软管21的一端通过第一管卡7固定安装在第二通风管5上,第二软管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卡8固定安装在第二密封管10上;
[0028]通过第一密封管9的设置,第一通风管4、第一软管6、第一密封管9、第二通风管5、第二软管21与第二密封管10进行配合,从而可使中冷器3进行密封;
[0029]固定架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第一电动推杆14、凹槽15与推板16,第一电动推杆14固定安装在固定架2的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冷器打压工装,包括工作台(1)与中冷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的顶部焊接有固定架(2),所述中冷器(3)插接在固定架(2)内部,所述中冷器(3)的侧部连通有第一通风管(4)与第二通风管(5),所述第一通风管(4)的端部套接有第一软管(6),所述第一软管(6)的一端插接有第一密封管(9),所述第一密封管(9)上密封插接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第一密封管(9)上连通有压力表(12)与阀门(13);所述第二通风管(5)的端部套接有第二软管(21),所述第二软管(21)的一端插接有第二密封管(10),所述第一软管(6)与第二软管(21)上设置有第一管卡(7)与第二管卡(8),所述第一软管(6)的一端通过第一管卡(7)固定安装在第一通风管(4)上,所述第一软管(6)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卡(8)固定安装在第一密封管(9)上,所述第二软管(21)的一端通过第一管卡(7)固定安装在第二通风管(5)上,所述第二软管(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管卡(8)固定安装在第二密封管(1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打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一电动推杆(14)、凹槽(15)与推板(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打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推杆(14)固定安装在固定架(2)的一侧,所述凹槽(15)开设在固定架(2)的一侧内壁上,所述凹槽(15)与固定架(2)的内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打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精昇达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