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俊专利>正文

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052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充电器,充电电路的输入接电源,充电电路的输出接待充电池,其特征在于充电电路与电源输入之间有触头(2)和金属导体组成的联动开关,触头(2)位于上盖(1),与触头(2)配合的触发连接金属导电体位于主体(8),分别与电源输入和充电电路连接。(*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家用小型充电器有关。
技术介绍
现有的家用小型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直接与电源输入相连,插上电源,充电电路就接通,使用时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技术的内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的充电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实和用新型充电器,充电电路的输入接电源,充电电路的输出接待充电池,其特征在于充电电路与电源输入之间有触头(2)和金属导体组成的联动开关,触头(2)位于上盖(1),与触头(2)配合的触发连接金属导电体位于主体(8),分别与电源输入和充电电路连接。触发连接金属导电体分为相对应的两组(9、10)和(11、12)分别与电源输入和充电电路连接,金属导体(9、11)位于绝缘板(4)上,绝缘板(4)有孔与连接在主体(8)上的导向柱(6)动配合,导向柱(6)上有复位弹簧(5)。金属导体(10,12)位于移动柱(13,14)上,移动柱与位于主体(8)上的孔动配合,移动柱(13、14)上有复位弹簧(15)。主体(8)上有通孔(3)与触头(2)动配合,绝缘板(4)位于通孔(3)下面。本技术在充电器壳体上盖和主体上设置有联动电源开关,上盖的打开和关闭可截断和接通充电电路与电源输入端的联系,能有效的解决充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图1的去盖俯视图。图3为图1的A向视图。图4为图2的A-A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上盖1一端与主体8铰连。上盖1另一端有两个触头2与主体8上的两个通孔3对应。支板16用螺钉7固定在主体8上。支板16上固定两平行导向柱6与绝缘板4上的通孔动配合,绝缘板4位于通孔3下面,其下面固连有金属片9、11与电源输入连接,与金属片10,12对应。导向柱上有复位弹簧5。金属片10,12固定在移动柱13、14的一端。移动柱13,14与支板16上的通孔动配合,其另一端头大于通孔,移动柱13、14上有复位弹簧15。金属片10、12与充电电路连接。当上盖1关闭时,两个塑料触头2通过孔3压下联动开关的绝缘板4,使金属片9与10,11与12接通,输入电源顺利到达充电电路。同时塑料上盖1将充电器内所有带电部位全部罩起来,使用者不会触及到带电部位。当开启上盖1时,绝缘板4在弹簧5作用下沿导向柱6上移回复到原位,同时分开金属片9、10和11、12,断开输入电源,使充电电路不带电。复位弹簧15使金属片9、10,11、12紧密接触。权利要求1.充电器,充电电路的输入接电源,充电电路的输出接待充电池,其特征在于充电电路与电源输入之间有触头(2)和金属导体组成的联动开关,触头(2)位于上盖(1),与触头(2)配合的触发连接金属导电体位于主体(8),分别与电源输入和充电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触发连接金属导电体分为相对应的两组(9、10)和(11、12)分别与电源输入和充电电路连接,金属导体(9、11)位于绝缘板(4)上,绝缘板(4)有孔与连接在主体(8)上的导向柱(6)动配合,导向柱(6)上有复位弹簧(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金属导体(10,12)位于移动柱(13,14)上,移动柱与位于主体(8)上的孔动配合,移动柱(13、14)上有复位弹簧(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主体(8)上有通孔(3)与触头(2)动配合,绝缘板(4)位于通孔(3)下面。专利摘要本技术为充电器,充电电路的输入接电源,充电电路的输出接待充电池,其特征在于充电电路与电源输入之间有触头(2)和金属导体组成的联动开关,触头(2)位于上盖(1),与触头(2)配合的触发连接金属导电体位于主体(8),分别与电源输入和充电电路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文档编号H01M10/44GK2590191SQ0224470公开日2003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1日专利技术者田俊 申请人:田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俊
申请(专利权)人:田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