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9953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包括:机械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内布置有集水池,且集水池设置在地面以下;循环水泵房,循环水泵房设置在地面以下,且采用露天布置,循环水泵房包括循环水泵组、循泵吸水管和循泵出水管,循泵吸水管置于集水池内以进行引水,循泵出水管与循环水管连通,循环水泵组用于将循泵吸水管处的引水通过循泵出水管泵至循环水管。该结构将循环水泵房吸水管直接置于机械通风冷却塔集水池内引水,改善了循泵引水的流态,既能成为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又能有效降低厂用电指标,同时,循环水泵房采用全地下露天布置方案,不影响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进风,保证了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冷却性能。冷却塔的冷却性能。冷却塔的冷却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电厂
,具体涉及一种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多数电厂建设用地指标紧张,该因素对循环水系统工艺设备的合理布局具有较大不利影响,循环水系统作为电厂的核心系统之一,充分利用受局限的场地布置好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对于发挥循环水系统的冷却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机械通风冷却塔因其外形体积小、安装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解决上述占地不足的问题,又因其适合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对机组负荷变化适应性强,工况调节方式多样的诸多优点,在中小型清洁能源电厂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0003]相关技术中,在采用带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循环水系统中,循环水泵房与机械通风冷却塔各自独立布置,循环水泵组通过管道、沟道的型式从机械通风冷却塔内引水。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风向及场地条件协调布置方案,以保证机械通风冷却塔进风不受影响,同时尽可能缩短循环水泵房与机械通风冷却塔距离,通过增大引水段断面、减小引水段长度,达到降低引水水阻的目标。
[0004]现有技术中,绝大多数情况,在采用带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循环水系统中,循环水泵房与机械通风冷却塔各自独立布置,循环水泵组通过管道、沟道的型式从机械通风冷却塔内引水,此种布置方式下循环水泵房与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净距至少为2倍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进风口高度。
[0005]上述布置方式各连接段功能清晰,衔接密切,在占地条件、厂址自然条件等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循环水系统的作用。然而,在占地紧张的电厂里,如需要压缩所有系统的占地面积,就会导致循环水泵房与机械通风冷却塔因间距小于规范要求而影响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进风,进而导致冷却性能及效率下降,甚至可能会威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该结构将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作集约化布局,结合二者在工艺流程上紧密衔接的特点,取消传统意义上的二者间的引水管沟,将循环水泵房吸水管直接置于机械通风冷却塔集水池内引水,改善了循泵引水的流态,既能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又能有效降低厂用电指标,同时,循环水泵房采用全地下露天布置方案,不影响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进风,保证了机械通风冷却塔充的冷却性能。
[000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包括:
[0009]机械通风冷却塔,所述机械通风冷却塔内布置有集水池,且所述集水池设置在地
面以下;
[0010]循环水泵房,所述循环水泵房设置在地面以下,且采用露天布置,所述循环水泵房包括循环水泵组、循泵吸水管和循泵出水管,所述循泵吸水管置于所述集水池内以进行引水,所述循泵出水管与循环水管连通,所述循环水泵组用于将所述循泵吸水管处的引水通过所述循泵出水管泵至所述循环水管。
[0011]具体地,所述集水池包括:平板滤网、钢闸门、机械通风冷却塔支撑立柱。
[0012]具体地,所述平板滤网和所述钢闸门共用闸槽。
[0013]进一步地,所述机械通风冷却塔与所述循环水泵房池壁相邻。
[0014]具体地,所述发电厂为清洁能源发电厂。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将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作集约化布局,结合二者在工艺流程上紧密衔接的特点,取消传统意义上的二者间的引水管沟,将循环水泵房吸水管直接置于机械通风冷却塔集水池内引水,既能成为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又能有效降低厂用电指标,同时,循环水泵房采用全地下露天布置方案,不影响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进风,保证了机械通风冷却塔充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0018]图2是图1中A

A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A

A线的剖面图。如图1

2所示,该布置结构包括:机械通风冷却塔1和循环水泵房2,其中,机械通风冷却塔1内布置有集水池101,且集水池设置在地面L1以下;循环水泵房2设置在地面以下,且采用露天布置,循环水泵房2包括循环水泵组201、循泵吸水管202和循泵出水管203,循泵吸水管203置于集水池101内以进行引水,循泵出水管203与循环水管连通,循环水泵组201用于将循泵吸水管203处的引水通过循泵出水管203泵至循环水管。
[002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集水池101包括:平板滤网、钢闸门,平板滤网和钢闸门共用闸槽。
[002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机械通风冷却塔1与循环水泵房2池壁相邻。
[0023]具体地,如图1

2所示,机械通风冷却塔1采用风机通风的机械通风冷却塔,可以分为鼓风式或抽风式。循环水泵房2是发电厂循环供水系统的核心设施,用于将冷却塔降温后的循环水提升至发电主厂房。本技术取消传统意义上的机械通风冷却塔1与循环水泵
房2间的引水管沟,将循环水泵房2的吸水管203直接置于机械通风冷却塔1的集水池101内引水,改善循泵吸水流态,降低了引水水阻,进而降低厂用电率,且集约化的设计方案,可有效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循环水泵房2采用全地下、露天布置方案,且与机械通风冷却塔1共用池壁,二者实现了零距离布置,在完全不影响进风的条件下,充分保证了机械通风冷却塔发挥其冷却性能。将平板滤网、钢闸门设置在集水池101内,除杂物的功能在集水池内即可实现,既在前段除去了杂物,又节约了循环水泵房的占地面积,且平板滤网与钢闸门共用一道闸门槽,即采用一道导槽、两种设备共用的设计,不但节省了工程量,还简化了工艺。
[002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发电厂可以为清洁能源发电厂。
[0025]综上所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将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作集约化布局,结合二者在工艺流程上紧密衔接的特点,取消传统意义上的二者间的引水管沟,将循环水泵房吸水管直接置于机械通风冷却塔集水池内引水,改善了循泵引水的流态,既能成为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又能有效降低厂用电指标,同时,循环水泵房采用全地下露天布置方案,不影响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进风,保证了机械通风冷却塔充的冷却性能。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通风冷却塔,所述机械通风冷却塔内布置有集水池,且所述集水池设置在地面以下;循环水泵房,所述循环水泵房设置在地面以下,且采用露天布置,所述循环水泵房包括循环水泵组、循泵吸水管和循泵出水管,所述循泵吸水管置于所述集水池内以进行引水,所述循泵出水管与循环水管连通,所述循环水泵组用于将所述循泵吸水管处的引水通过所述循泵出水管泵至所述循环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厂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与循环水泵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成春储剑锋吴金茂郑培钢顾建华王明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