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存良专利>正文

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59272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包括供热介质出流管路,所述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底部连通有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所述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远离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一端设置有三通管,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的内腔设置有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第二过流金属罐上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保温垫,第二保温垫,第一保温垫和第二保温垫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电磁导电线圈和第二电磁导电线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供热设计明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磁涡流热的吸储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电磁涡流热能给供热介质的传热能效。给供热介质的传热能效。给供热介质的传热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磁供热系统
,具体是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独栋建筑又名别墅,改善型住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是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所谓小型独栋别墅是相对于建筑面积较大、总价较高的独栋产品和联排别墅而言的一种旨在通过建筑面积控制总价,扩大低密度产品置业客户群体的独栋别墅产品。现有的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大多结构简单,电磁供热系统的传热能效低,电磁供热系统所产生的热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电磁涡流热的吸储利用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包括供热介质出流管路,所述供热介质出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一供热泵,所述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底部连通有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所述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远离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一端设置有三通管,三通管包括三通管出流管口、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且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与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相连通,所述三通管出流管口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过流金属罐,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的顶端连通有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的内腔设置有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远离第一过流金属罐的一端连通有第二过流金属罐,所述第二过流金属罐的顶端连通有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内安装有第一底部堵板和第一顶部堵板,所述第二过流金属罐内均安装有第二顶部堵板和第二底部堵板,所述第一顶部堵板和第一底部堵板各自的非中心部分分别对应均布贯穿开设有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第一底部堵板和第一顶部堵板各自的中心部分分别对应贯穿开设有第一底部通孔和第一顶部通孔,第二底部堵板的中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底部通孔,第二顶部堵板的偏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顶部通孔,若干根传热管主体设置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传热管两端管口分别与出流孔、进流孔密封固接,过流罐周壁、堵板未贯穿开设出流孔或进流孔的部分与传热管之间的空间形成对应设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的第一传热室和对应设置在第二过流金属罐内的第二传热室,传热室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和传热管相互隔开而互不相通,第一过流金属罐底部、第一底部堵板和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进流室,第一过流金属罐顶部、第一顶部堵板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出流室,第二过流金属罐底部、第二底部堵板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进流室,第二过流金属罐顶部、第二顶部堵板和第三供
热介质出流管路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出流室,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第二过流金属罐上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保温垫,第二保温垫,第一保温垫和第二保温垫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电磁导电线圈和第二电磁导电线圈,所述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的内腔设置有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的一端连通有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上连通有传热介质进流管路,所述传热介质进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二供热泵,所述传热介质进流管路远离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的一端连通有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所述传热介质循环缓存补给箱的顶部连通有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所述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上连通有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过流金属罐内部的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连通,所述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远离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的一端与第二过流金属罐连通,所述第三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远离第三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的一端与第二过流金属罐连通,在每根传热管内固定填充有直线段状杆体与螺旋叶片,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与螺旋叶片均由金属材料构成,螺旋叶片以围绕直线段状杆体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套装在直线段状杆体上,螺旋叶片与直线段状杆体密封固接且同时与传热管周壁密封固接,传螺旋叶片相应与直线段状杆体、热管周壁共同形成围绕直线段状杆体沿螺旋线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状流道—螺旋线状供热介质过流通道;构成本技术的管路、三通管等也均由金属材料构成,保温垫均由岩棉构成。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供热介质和传热介质在三通管、第一过流金属罐、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与第二过流金属罐内的流动方向相同,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后端管口连通第一供热泵的进流口,第一供热泵的出流口依次通过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三通管出流管口、第一底部罐口、第一进流室、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第一传热管、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第一出流室、第一顶部罐口、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第二底部罐口、第二进流室、第二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第二传热管、第二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第二出流室、第二顶部罐口连通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的前端管口。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传热管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所述第二传热管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通管出流管口周壁与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周壁与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周壁之间的径向截面呈环形的流道。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电磁导电线圈加载由变频器输出的高频交流电后产生高频交变磁场,高频交变磁场主要在过流金属罐及其内装有的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螺旋叶片内产生电磁涡流,磁涡流形成的闭合旋涡电流在金属内引起的涡流热效应可使均有金属构成的过流金属罐、传热管、直线段状杆体,螺旋叶片、进流管路内置在过流金属罐内连通相应底部或顶部通孔的管段等快速吸收热能,继而使流经过流金属罐内的进流室、螺旋状流道和出流室的供热介质(水)和流经进流管路内置在过流金属罐内的管段及过流金属罐内的传热室的传热介质
(油)吸收更多的热能,此外,由于供热介质在流过传热管内设有的螺旋状流道沿螺旋线流动时,螺旋状流道的设计可明显延长供热介质在传热管内的滞留时间,使供热介质能吸储更多的电磁涡流释放的热能,进而提高电磁涡流热的吸储利用率,即在同样的流动容积内使过流流体供热介质加热时间大幅延长,使供热介质(水)的温度大大提升,再者,在本技术的供暖管路(供热介质进流管路、三通管与传热介质进流管路)中,部分较短的传热介质进流管路安装在三通管与部分较短的供热介质进流管路内,例如: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呈弯曲状,其主体设置在三通管内,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前端管口与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后端管口相互固定密封连通的连接部位穿过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且与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密封固接,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后端管口经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小型独栋建筑物专用电磁供热系统,包括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上设置有第一供热泵(3),所述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的底部连通有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4),所述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4)远离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的一端设置有三通管(5),三通管(5)包括三通管出流管口(5a)、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5b)、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5c),且第一供热介质进流管路(4)与三通管第一进流管口(5b)相连通,所述三通管出流管口(5a)的顶部连通有第一过流金属罐(19),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19)的顶端连通有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的内腔设置有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所述第二供热介质进流管路(20)远离第一过流金属罐(19)的一端连通有第二过流金属罐(13),所述第二过流金属罐(13)的顶端连通有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19)内安装有第一底部堵板(23)和第一顶部堵板(21),所述第二过流金属罐(13)内均安装有第二顶部堵板(14)和第二底部堵板(35),所述第一顶部堵板(21)和第一底部堵板(23)各自的非中心部分分别对应均布贯穿开设有第一顶部供热介质出流孔(26),第一底部供热介质进流孔(27),第一底部堵板(23)和第一顶部堵板(21)各自的中心部分分别对应贯穿开设有第一底部通孔(29)和第一顶部通孔(24),第二底部堵板(35)的中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底部通孔(30),第二顶部堵板(14)的偏心部分贯穿开设有第二顶部通孔(34),若干根传热管主体设置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传热管两端管口分别与出流孔、进流孔密封固接,过流罐周壁、堵板未贯穿开设出流孔或进流孔的部分与传热管之间的空间形成对应设置在第一过流金属罐内的第一传热室(42)和对应设置在第二过流金属罐内的第二传热室(43),传热室在顶部堵板和底部堵板之间和传热管相互隔开而互不相通,第一过流金属罐(19)底部、第一底部堵板(23)和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进流室(44),第一过流金属罐(19)顶部、第一顶部堵板(21)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一出流室(45),第二过流金属罐(13)底部、第二底部堵板(35)和第二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18)后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进流室(46),第二过流金属罐(13)顶部、第二顶部堵板(14)和第三供热介质出流管路(12)前端管口周壁之间对应形成第二出流室(47),所述第一过流金属罐(19),第二过流金属罐(13)上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保温垫(22),第二保温垫(15),第一保温垫(22)和第二保温垫(15)分别对应固定套装有第一电磁导电线圈(40)和第二电磁导电线圈(41),所述三通管第二进流管口(5c)的内腔设置有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所述第一传热介质内置进流管路(6b)的一端连通有第一传热介质外置进流管路(6a),所述第一传热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存良
申请(专利权)人:王存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