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8688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包括内窥镜结构体、手柄、涂层、面板、LED灯珠、手轮、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COMS摄像模组、转轴、视向角调整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涂层将硬质管包覆为一个整体形成内窥镜结构体,并在涂层外再设置亲水涂层,便于内窥镜结构体进入体内,在LED灯珠的照明下通过COMS摄像模组能够清晰获取体内图像,而且通过手轮能够使内窥镜结构体在体内转动实现不同位置检测,进而根据检查情况通过视向角调整机构可以调整COMS摄像模组的视向角(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一种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

技术介绍

[0002]内窥镜是集中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在医疗上应用十分广泛。它能通过小切口或者自然腔道进入体内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并且能配合手术器械在体内进行可视化手术治疗。临床上的体内检查及可视化手术治疗需要图像清晰的内窥镜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因此通常选用电子内窥镜。
[0003]内窥镜由于其具有精密微小结构,在医疗过程中可以方面地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入人体内部进行检测和治疗得以广泛应用。一般在检测过程中,为了检测体内不同位置检测需要转动内窥镜结构体,然而现有的手柄和内窥镜结构体固定在一起的,转动内窥镜结构体时需要和手柄一起转动,造成医护人员操作不便;另外,在检测过程中为了更加全面地获取体内图像,最好的方式是调整CMOS模组的视向角,然而现有技术中还无法实现在检查过程中实施调整视向角。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一种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包括内窥镜结构体和设置在内窥镜结构体后端的手柄,所述内窥镜结构体包括多根并排固定的硬质管,多根硬质管外包覆有涂层,多根硬质管前端固定有面板且多根硬质管前端贯穿面板,所述面板前端面设有若干LED灯珠;所述内窥镜结构体后端可转动连接在手柄内,内窥镜结构体后端轴向固定有用于驱动内窥镜结构体旋转的手轮;其中一根硬质管前端内通过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安装有COMS摄像模组,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一侧设有转轴,转轴两端转动安装在该硬质管两侧内壁,所述COMS摄像模组的镜头朝向硬质管前端;所述手柄后端设有与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连接的视向角调整机构。
[0006]进一步地,所述视向角调整机构包括钢丝、定滑轮、视向角调整轮,所述钢丝一端固定在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上,所述定滑轮安装在手轮一侧壁上,定滑轮一侧的手轮沿着轴向开设有螺纹孔,视向角调整轮从手轮另一侧螺纹连接到螺纹孔内,所述钢丝另一端沿着硬质管内部延伸至硬质管外后连接定滑轮后固定在视向角调整轮前端;所述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后端的硬质管内壁垂直固定有限位块,限位块的前端面与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之间的钢丝上套设有弹簧。
[0007]进一步地,位于手柄内的内窥镜结构体的周向固定有与COMS摄像模组和LED灯珠连接的电极环,所述电极环外转动连接有电极连接环,电极连接环上分别连接有用于连接
COMS摄像模组主机和用于连接LED灯珠控制开关的导线,导线固定在手柄内且导线端部延伸至手柄外。
[0008]进一步地,所述手柄前后两端内固定有轴承,所述内窥镜结构体固定在轴承的内圈中;所述手柄前端设有锁紧机构,锁紧机构用于限制内窥镜结构体在手柄内转动。
[0009]进一步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设置于手柄前端的锥形螺纹口,锥形螺纹口轴向开设有若干伸缩缝,所述锥形螺纹口外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
[0010]进一步地,所述内窥镜结构体并排固定的多根硬质管外表涂层由聚四氟乙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基、聚酰胺基、聚氨酯基、聚酰亚胺基、环氧基、乙烯

四氟乙烯共聚物基或聚二甲苯基化合物或者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制成;所述涂层通过加热覆膜、挤出、浸渍、喷涂、或注塑的方式包覆在硬质管外。
[0011]进一步地,所述涂层外表面设有亲水涂层。
[0012]进一步地,所述涂层的厚度为60μm

500μm。
[0013]进一步地,所述硬质管设置为三根,其中一根硬质管内安装COMS摄像模组,另一根硬质管为器械合用通道,最后一根硬质管为注水通道。
[0014]进一步地,所述亲水涂层外设有刻度。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涂层将硬质管包覆为一个整体形成内窥镜结构体,并在涂层外再设置亲水涂层,便于内窥镜结构体进入体内,在LED灯珠的照明下通过COMS摄像模组能够清晰获取体内图像,而且通过手轮能够使内窥镜结构体在体内转动实现不同位置检测,进而根据检查情况通过视向角调整机构可以调整COMS摄像模组的视向角(0

20度)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体内图像,检测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结构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内窥镜结构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视向角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极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专利技术。
[0022]如图1

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包括内窥镜结构体2和设置在内窥镜结构体2后端的手柄1,所述内窥镜结构体2包括多根并排固定的硬质管,三根不锈钢管外包覆有涂层7,所述涂层7由聚四氟乙烯、环氧树脂、所述涂层由丙烯酸酯基、聚酰胺基、聚氨酯基、聚酰亚胺基、环氧基、乙烯

四氟乙烯共聚物基或聚二甲苯基化合物或者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制成;所述涂层7通过加热覆膜、挤出、浸渍、喷涂或注塑的方式包覆在硬质管外。所述涂层7的厚度为60μm

500μm,优选为100μm

300μm;三根不锈钢管前端固定有面板8且三根不锈钢管前端贯穿面板8,所述面板8前端面设有若干LED灯珠9;所述内窥镜结构体2后端可转动连接在手柄1内,具体是手柄1前后两端内固定有
轴承14,所述内窥镜结构体2固定在轴承14的内圈中;内窥镜结构体2后端轴向固定有用于驱动内窥镜结构体旋转的手轮3,通过手轮3带动内窥镜结构体2在体内转动,能够实现体内不同位置的检测,以及便于器械通道内的器械进行操作;所述手柄1前端设有锁紧机构5,锁紧机构5用于限制内窥镜结构体2在手柄1内转动,所述锁紧机构5包括设置于手柄1前端的锥形螺纹口,锥形螺纹口轴向开设有若干伸缩缝,所述锥形螺纹口外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如图1所示,设置了三根不锈钢管(并不限于不锈钢管),其中一根不锈钢管23内通过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安装有COMS摄像模组17,另一根不锈钢管21为器械合用通道,最后一根不锈钢管22为注水通道,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一侧设有转轴10,转轴10两端转动安装在该不锈钢管23两侧内壁,所述COMS摄像模组17的镜头朝向该不锈钢管23前端;所述手柄1后端设有与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连接的视向角调整机构,视向角调整机构包括钢丝12、定滑轮13、视向角调整轮4,所述钢丝12一端固定在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上(安装在转轴10对侧,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包括内窥镜结构体和设置在内窥镜结构体后端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结构体包括多根并排固定的硬质管,多根硬质管外包覆有涂层,多根硬质管前端固定有面板且多根硬质管前端贯穿面板,所述面板前端面设有若干LED灯珠;所述内窥镜结构体后端可转动连接在手柄内,内窥镜结构体后端轴向固定有用于驱动内窥镜结构体旋转的手轮;其中一根硬质管前端内通过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安装有COMS摄像模组,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一侧设有转轴,转轴两端转动安装在该硬质管两侧内壁,所述COMS摄像模组的镜头朝向硬质管前端;所述手柄后端设有与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连接的视向角调整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视向角调整机构包括钢丝、定滑轮、视向角调整轮,所述钢丝一端固定在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上,所述定滑轮安装在手轮一侧壁上,定滑轮一侧的手轮沿着轴向开设有螺纹孔,视向角调整轮从手轮另一侧螺纹连接到螺纹孔内,所述钢丝另一端沿着硬质管内部延伸至硬质管外后连接定滑轮后固定在视向角调整轮前端;所述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后端的硬质管内壁固定有限位块,限位块的前端面与COMS摄像模组安装框架之间的钢丝上套设有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视向角的电子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位于手柄内的内窥镜结构体的周向固定有与COMS摄像模组和LED灯珠连接的电极环,所述电极环外转动连接有电极连接环,电极连接环上分别连接有用于连接COMS摄像模组主机和用于连接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种庆贵张志政张利娜
申请(专利权)人:焦作天裕精密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