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8492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包括抗拉基层、第一涤粘表层和第二涤粘表层,所述第一涤粘表层位于所述抗拉基层的顶端,所述第二涤粘表层位于所述抗拉基层的底端,所述第一涤粘表层和所述第二涤粘表层均由若干经向纤维丝和纬向纤维丝编织而成,所述经向纤维丝和所述纬向纤维丝均由涤纶纤维、若干粘胶纤维和若干抗菌纤维绞合而成。有益效果:使得该涤粘面料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和抗菌抑菌性能,有效提高涤粘面料的使用效果。有效提高涤粘面料的使用效果。有效提高涤粘面料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涤粘面料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

技术介绍

[0002]涤粘面料具有优秀的染色性能和良好的耐穿、耐洗、耐磨性,因其不褪色、不变形、常洗常新等特点而成为外衣服装的理想面料之选。涤粘混纺是一种互补性强的混纺,涤粘不仅有棉型、毛型,还有中长型。当涤纶不低于50%时,这种混纺织物能保持涤纶的坚牢、抗皱、尺寸稳定,可洗可穿性强的特点。但是现有涤粘面料的整体抗拉性能和抗菌性能较差,使用效果不佳。
[0003]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包括抗拉基层、第一涤粘表层和第二涤粘表层,所述第一涤粘表层位于所述抗拉基层的顶端,所述第二涤粘表层位于所述抗拉基层的底端,所述第一涤粘表层和所述第二涤粘表层均由若干经向纤维丝和纬向纤维丝编织而成,所述经向纤维丝和所述纬向纤维丝均由涤纶纤维、若干粘胶纤维和若干抗菌纤维绞合而成。
[0007]进一步的,所述抗拉基层、所述第一涤粘表层和所述第二涤粘表层为一体式编织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抗拉基层由若干第一涤粘混合纤维、第二涤粘混合纤维和抗拉纤维编织而成。
[0009]进一步的,所述粘胶纤维和所述抗菌纤维包覆于所述涤纶纤维,所述粘胶纤维和所述抗菌纤维均设置有三组。
[0010]进一步的,所述粘胶纤维和所述抗菌纤维为交替式排列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抗菌纤维由若干竹炭纤维、海藻纤维和钠离子纤维绞合而成。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由抗拉基层、第一涤粘表层、第二涤粘表层、经向纤维丝、纬向纤维丝、涤纶纤维、粘胶纤维和抗菌纤维构成的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从而使得该涤粘面料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和抗菌抑菌性能,有效提高涤粘面料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的层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的抗拉基层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的涤粘表层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的经向纤维丝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的抗菌纤维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
[0020]1、抗拉基层;2、第一涤粘表层;3、第二涤粘表层;4、经向纤维丝;5、纬向纤维丝;6、涤纶纤维;7、粘胶纤维;8、抗菌纤维;9、第一涤粘混合纤维;10、第二涤粘混合纤维;11、抗拉纤维;12、竹炭纤维;13、海藻纤维;14、钠离子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
[0023]实施例一:
[0024]如图1

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包括抗拉基层1、第一涤粘表层2和第二涤粘表层3,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位于所述抗拉基层1的顶端,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位于所述抗拉基层1的底端,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和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均由若干经向纤维丝4和纬向纤维丝5编织而成,所述经向纤维丝4和所述纬向纤维丝5均由涤纶纤维6、若干粘胶纤维7和若干抗菌纤维8绞合而成。
[0025]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由抗拉基层1、第一涤粘表层2、第二涤粘表层3、经向纤维丝4、纬向纤维丝5、涤纶纤维6、粘胶纤维7和抗菌纤维8构成的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从而使得该涤粘面料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和抗菌抑菌性能,有效提高涤粘面料的使用效果。
[0026]实施例二:
[0027]如图1

5所示,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位于所述抗拉基层1的顶端,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位于所述抗拉基层1的底端,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和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均由若干经向纤维丝4和纬向纤维丝5编织而成,所述经向纤维丝4和所述纬向纤维丝5均由涤纶纤维6、若干粘胶纤维7和若干抗菌纤维8绞合而成,所述抗拉基层1、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和所述第二涤粘
表层3为一体式编织结构,所述抗拉基层1由若干第一涤粘混合纤维9、第二涤粘混合纤维10和抗拉纤维11编织而成。
[0028]实施例三:
[0029]如图1

5所示,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位于所述抗拉基层1的顶端,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位于所述抗拉基层1的底端,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和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均由若干经向纤维丝4和纬向纤维丝5编织而成,所述经向纤维丝4和所述纬向纤维丝5均由涤纶纤维6、若干粘胶纤维7和若干抗菌纤维8绞合而成,所述粘胶纤维7和所述抗菌纤维8包覆于所述涤纶纤维6,所述粘胶纤维7和所述抗菌纤维8均设置有三组,所述粘胶纤维7和所述抗菌纤维8为交替式排列结构,所述抗菌纤维8由若干竹炭纤维12、海藻纤维13和钠离子纤维14绞合而成。
[0030]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1]在实际应用时,通过第一涤粘混合纤维9、第二涤粘混合纤维10和抗拉纤维11能够提高涤粘面料的整体抗拉性能,通过竹炭纤维12、海藻纤维13和钠离子纤维14能够提高涤粘面料的整体抗菌抑菌性能。
[0032]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由抗拉基层1、第一涤粘表层2、第二涤粘表层3、经向纤维丝4、纬向纤维丝5、涤纶纤维6、粘胶纤维7和抗菌纤维8构成的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从而使得该涤粘面料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和抗菌抑菌性能,有效提高涤粘面料的使用效果。
[003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抗拉基层(1)、第一涤粘表层(2)和第二涤粘表层(3),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位于所述抗拉基层(1)的顶端,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位于所述抗拉基层(1)的底端,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和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均由若干经向纤维丝(4)和纬向纤维丝(5)编织而成,所述经向纤维丝(4)和所述纬向纤维丝(5)均由涤纶纤维(6)、若干粘胶纤维(7)和若干抗菌纤维(8)绞合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纺植物纤维涤粘布的涤粘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基层(1)、所述第一涤粘表层(2)和所述第二涤粘表层(3)为一体式编织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纺植物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石炜於文琴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腾隆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